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世界气候变暖形势严峻 二氧化碳减排工作势在必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减缓气候变化,就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各个国家相继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地质埋存CO2是避免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结合气候变暖存在问题,中国政府批准国家973项目——开展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研究,提出二氧化碳减排发展对策,必将为全球资源和环境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加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温室气体减排,我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以西北地区某县级市为对象,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制定的IPCC清单指南核算了该县CO2和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基于不同情景和假设,对CO2和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在GDP高速增长和正常增长情景下,该县分别于2029年和2027年实现碳达峰,达峰时CO2年排放量分别为2 181.33万t和1 931.48万t;分别于2046年和2044年实现碳中和。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并对该县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以期助力该县“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3.
世界二氧化碳减排政策与储层地质埋存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因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介绍了国际社会的各种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提出了利用二氧化碳埋存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技术,分析了二氧化碳埋存方式及世界二氧化碳埋存量的评估值。  相似文献   

4.
《节能与环保》2009,(6):56-56
德国联邦环境部最近公布了2008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预测值。与1990年相比,德国2008年温室气体减排比例达23.3%。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从2008年~2012年,德国的温室气体平均排放量应该比1990年减少21%。德国2008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8%,减少主要得益于煤炭需求的减少以及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能源与环境》2007,(4):30-30
澳大利亚政府宣布一项计划.将最晚在2010年开始逐步禁止使用传统的白炽灯,代之以更加节能的目光灯等节能灯具.节省的电能可使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减少400万t。  相似文献   

6.
日本财务省发布一项报告称.日本必须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否则将付出多达1.2万亿日元(约合105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上购买温室气体排放权。根据《京都议定书》,日本承诺在2008~2013年间,将其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94%的水平。但事实上,在2005至2006年的一年中,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增长7.8%.  相似文献   

7.
《中外能源》2014,(9):99-99
<正>据一份报告称,日本与印度拟定碳补偿计划,该计划将取决于日本的环境技术能帮助技术使用国减少的排放量。据日经新闻报道,该补偿计划将取决于日本企业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所换取的碳信用额。印度很可能是日本早期的合作伙伴。该联合信贷机制(JCM)将鼓励日本企业通过在像印度这样具有巨  相似文献   

8.
《中外能源》2014,(9):100-100
<正>英国政府3月20日表示,因化石燃料用量减少,2013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下降了2%。自2013年开始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DECC)发表报告,主要报道能源消费量和排放量。DECC数据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温室气体排放量大体上一直在下降。政府认为,2013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归因于煤炭用量减少了9%、天然气用量下降了7%。  相似文献   

9.
小知识     
《节能与环保》2009,(1):60-60
碳是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它指每个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以二氧化碳为标准计算。这个概念以形象的“足迹”为比喻,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在天空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节能与环保》2007,(12):8-8
10月31日,日本财务省发布一项报告称,日本必须大力减排温室气体,否则将付出多达1.2万亿日元(约合105亿美元)在全球市场上购买温室气体排放权。根据《京都议定书》,日本承诺在2008—2013年间,将其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94%的水平。但事实上,在2005至2006年的一年中,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增长7.8%,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经济复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1.
《节能》2019,(9):171-172
为了研究电解铝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参考IPCC清单法,采用国家发改委推荐的核算指南及相关缺省值,对电解铝企业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企业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与铝液交流电耗密切相关,净购入电力热力消费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占企业总排放量的比例最大。降低铝液交流电耗,减少吨铝阳极消耗等技术是减少电解铝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中外能源》2013,(5):103-103
奥巴马政府公布2017~2025年轿车/小型卡车燃料消耗率和温室气体排放标准。按奥巴马政府的计划。要求2017~2025年轿车/小型卡车平均每英里CO2排放量163g、燃料消耗率达到54.5英里/加仑。世界资源研究所称,小型汽车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7%。按该计划,估计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60×10^8t,估计可节约石油120×10^8bbl。  相似文献   

13.
《能源与环境》2010,(3):94-94
2008年欧盟27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5%,从而实现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连续4a下降。去年12月通过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承诺.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  相似文献   

14.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一项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突破性技术。这项高能效技术能够将二氧化碳废气转化为一种名叫环状碳酸酯的化合物。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由有机化学教授迈克尔&#183;诺思领导的研究小组估计,借助这项技术,每年可望处理多达4800万t二氧化碳废气,从而把英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大约4%。  相似文献   

15.
《节能与环保》2009,(10):59-59
2008年欧盟27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上年下降1.5%,从而实现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连续4年下降。欧盟及其成员国一直积极推动有关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国际谈判。去年12月通过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承诺,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  相似文献   

16.
《中外能源》2015,(1):101
<正>Energy Daily,2014-10-09挪威政府表示,其致力于温室气体减排的措施包括2020年碳捕获和储存(CCS)项目计划。挪威能源部长Tord Lien说,碳捕获和储存技术是努力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必要组成部分。国际能源署(IEA)2013年的一份报告称,像CCS这样的碳封存项目需要较多的投资,IEA认为碳封存项目对于仍然依赖于化石燃料的部门的温室气体减排是必不可少的。Lien在2014年10月8日的声明中说,"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必要全面投入CCS的开发,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至少建成一套大规模的示范装置。"政府  相似文献   

17.
张铎 《节能》2010,29(3):7-7
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一句口号,终将落实到企业和个人。为应对风险抓住机遇,企业低碳发展的第一步是建立温室气体清单,即弄清自身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算“碳账”。企业要实行低碳发展首先也需要一份类似的关于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源排放量的详细“账单”,即温室气体清单,清晰的列出公司温室气体排放情况,才能知道在哪里可以有效的减排,减排量是多少。  相似文献   

18.
减少电力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电力行业低碳发展是当今电力行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叙述了新能源的种类以及改进传统能源发电技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福建省能源活动温室气体包括化石燃料、生物质燃料燃烧活动产生的CO2、CH4和N2O排放及煤矿和矿后活动、石油和天然气系统产生的CH4逃逸排放。界定福建省能源活动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源及温室气体种类;给出各排放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方法,确定活动水平数据及排放因子,并估算各排放源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汇总化石燃烧排放的CO2量,化石燃料燃烧、生物质燃料燃烧、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逃逸、石油和天然气系统逃逸排放的CH4量,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料燃烧排放的N2O量;生成福建省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汇总,并根据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得出碳强度趋势。  相似文献   

20.
《能源与节能》2021,(4):208-208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碳达峰,就是指在某一个时点,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