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令级并行在提高处理器运行速度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if转换技术是一种在处理器支持条件执行的前提下,有助于提高指令级并行度的编译优化技术。在详细分析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内部if转换技术的实现机制和算法的基础上,针对matrix体系结构特点,对GCC中现有if转换算法进行了移植与改进,实现了matrix编译器的if转换算法。实验证明,改进后的if转换算法能够更有效地移除分支,减少基本块的数量,扩大单个基本块的范围,有助于编译器生成更加优化的代码。  相似文献   

2.
SIMD计算机的优化编译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辉  黄石 《计算机工程》2009,35(1):201-203
利用处理器的相关资源,提高编译器优化性能和增强代码可适应性是SIMD处理器优化编译的关键。该文基于M语言和LSSIMD体系结构,结合现代编译器的编译技术,提出针对SIMD协处理器编译器的优化和实现方法,包括寄存器分配、单值合并、代码压缩等。实验结果表明,编译生成的目标代码准确、高效。  相似文献   

3.
随着日前越来越多嵌入式系统的飞速发展,必须快速有效地为之开发合适的交叉编译器。因为GCC(GNU Compiler Collection)是非常优秀的交叉编译器而且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所以移植GCC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方法。以交叉编译系统ZLTCG的开发为背景,详细分析了交叉编译系统GCC的体系结构,对其高度可移植性所依赖的中间表示和机器描述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基于GCC构造用于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交叉编译器。介绍了GCC的内核和工作机制,特别是RTL(Register Transfer Language)代码和汇编代码的生成以及解释GCC的移植方法和移植实例,对测试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基于GCC的VLIW编译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VLIW机器在单个机器周期中同时发射并执行多个的并行操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指令级并行度,这些操作之间的依赖分析和调度工作则被完全交给相应的编译器执行,因此VLIW的并行性能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VLIW体系结构相关编译器的质量。GNU开发的GCC是被最广泛使用的编译系统之一,它具有多语言、多平台支持的能力和开放的结构,能够运用各种成熟的常规编译优化技术生成高效的代码。文章分析了VLIW及GCC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GCC的VLIW编译系统设计方案,利用GCC进行RTL中间代码一级的体系结构无关优化和少量体系结构相关优化,在汇编代码一级针对VLIW结构进行体系结构相关的优化,从而充分利用GCC的成熟编译技术快速开发高效的VLIW多语言编译系统。  相似文献   

5.
基于汇编代码的指令调度器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嵌入式处理器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嵌入式软件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充分发掘嵌入式处理器的性能,需要高级编译优化技术的支持.指令调度是编译器发掘程序指令级并行性的关键技术之一.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汇编代码的指令调度器.实验结果表明,在TECC嵌入式编译器中集成指令调度器后可显著提高程序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张铎  王生原  董渊 《计算机工程》2010,36(21):239-241
基于开源高性能编译器Open64,以PowerPC嵌入式处理器为例,开展重定向关键问题研究和代码实现,自主开发完成一款具有工业产品水准的高性能开源编译器后端。gcc-c.torture和SPEC2000实测结果表明,在正确性和性能方面,该编译器均接近或达到和GCC编译器相当的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编译工具支持以及实现参考,同时为后续自动重定向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引言 对于嵌入式系统,最终代码的体积和效率取决于由编译器生成的可执行代码,而非开发人员编写的源代码;但是,源代码的优化可以帮助编译器生成更加优质的可执行代码.因此,开发人员不仅要从整体效率等因素上去构思源代码体系,也要高度关注编译器的性能和编译优化的便捷性.  相似文献   

8.
在软硬件协同设计中,常常需要改变嵌入式处理器的体系结构,并评价其对系统各种优化目标的影响,以便产生高效的目标代码。可重定向编译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一需求。可重定向编译器和传统编译嚣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要求编译器代码尽可能重用,以便辅助体系结构设计者探索设计空间。本文综述了已有的主要可重定向编译技术,并指出了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相似文献   

9.
SIMD(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Data)体系结构在现代处理器体系结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多种国产高性能通用处理器也大都实现了SIMD结构。SIMD体系结构提供了短向量数据并行处理能力,编译器自动向量化是应用程序获得性能提升的主要手段之一。使用成熟的支持SIMD的商用处理器平台评估典型编译器自动向量化的效果,对于处理器体系结构的设计以及编译器的分析和设计非常有益。采用SPECCPU2006和SPECOMPM2001基准测试程序,评估了典型编译器(包括Intel编译器、PGI编译器和GCC编译器)的自动向量化的效果。并且以产品级的开源编译器GCC为目标,用手工编写的程序片段(主要是多种类型的循环结构)评估了当前GCC编译器自动向量化的效果,并深入分析了GCC编译器中现有的自动向量化的能力和局限。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发高效的编译器自动向量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超  卢文成 《计算机工程》2003,29(Z1):132-133
重点分析介绍了GCC编译器源代码的结构和程序的主要函数功能.并据此提出了移植GCC编译器到多媒体处理器Trimedia的一个方案及介绍了其实现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