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梁凡  陆明  王一晴  吴远翔 《中国园林》2024,40(4):96-102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和生态扰动,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间的不平衡。老工业区由于绿地的建设条件、数量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限制条件,均无法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退休职工的聚居也使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游憩服务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构建适配于老工业区绿地游憩服务供需量化及二者匹配分析的方法体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和老工业区绿地评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供需分异极端化地块进行分类解析,明确了绿地优化的重点对象,即Ⅴ类和Ⅰ类供需分异区,为老工业区的绿地建设提供时序依据。其次,基于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强调提升边缘闲置空间的供给能力和内部附属绿地的多功能性,以此满足老工业区集中性和日常性的高游憩活动需求,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老工业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肖扬  张宇航  卢珊  匡晓明 《风景园林》2021,28(11):108-113
既有研究对城市绿地的心理健康效益持有不同观点,原因之一为各研究对绿地的评价方法存在差异。目前评价绿化水平的维度较为单一,且缺乏对城市特殊居住环境和社会空间类型的关注。基于2016年上海市新旧里弄综合调研数据,分析里弄建成环境绿化空间对自评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采用卫星遥感与街景识别等技术,从绿地可达性、绿地面积、社区植被覆盖水平、社区绿视率水平、社区绿化满意度等多个维度和不同尺度,对居住环境主观绿化评价水平进行量化。研究发现:居住区植被覆盖率特征及公园规模与自评健康显著相关,公园规模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未发现绿视率以及居住地到公园距离对健康有显著影响,同时发现主观绿化评价水平对居民健康存在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区更新是提升社区场所活力、优化居住生活品质和整合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当下关于社区活力的测度主要根据社区要素进行评测,较少构建基于人本视角下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构建包括社会公平、社会资本和居民基本需求在内的3个目标层共计14项测量指标的社区活力测度方法,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进而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从居民需求出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对社区更新规划策略做出优化调整。结合地理空间数据、POI数据和微博签到数等数据,对苏州中心区内2 311个社区的社区活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社区活力测度结果将苏州中心城区内社区分为五级,其中五级社区342个,基础设施老旧不完善,亟需更新。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可助力对城市社区进行量化研究,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更新决策,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1 引言 解放之初,伞国很多城市居住区仍然沿用街坊的形式,岭南地区也不例外,都是以满足住区居民生活的基本要求为原则.街坊内除了建设居住建筑外,还设有市场、商店、幼儿园、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供成人和儿童游憩、运动的场所和绿地.  相似文献   

5.
凌琳 《城市建筑》2023,(15):51-54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城市中心区用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存量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大城市老工业区面临拆迁收储与更新改造,城市空间品质亟待提升,生态空间亟须治理复育。文章旨在研究大城市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的策略,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经典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现阶段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的成功经验,并通过对青岛市胶州湾碱厂片区的有机更新进行实践探索,深入剖析其有机更新的资源优势和潜在机遇,思考有机更新的重点与难点,最终提出工业遗存保护、生态空间治理、产业体系升级、土地整合利用、城市意象塑造五个方面的有机更新策略,以激发老工业区的新活力,打造大城市老工业区有机更新的样板工程。  相似文献   

6.
哈达湾老工业区承载着带动经济和传承后工业文化的重要职能,然而目前该区域发展结构、生态品质和功能配置与其中枢职能不相符。本文通过梳理哈达湾老工业区的发展背景,发现该区域存在生态环境污染、产业发展落后、工业文化断层问题。为满足该区域生态环境转型需求、功能置换转型需求、文化遗产传承需求,本文尝试提出以最小累积阻力差值法评估生态修复用地、城市修补用地的分配适宜性,构建支撑哈达湾老工业区棕地整治、水系统织补、绿地保护、优化结构、置换功能、延续文脉的更新策略,旨在提升双修视角下老工业区更新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董慰  王乃迪  董禹  刘岩 《风景园林》2021,28(5):23-29
绿地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研究缺乏对不同地理背景的绿地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精细化的考虑,这可能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基于对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574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分模型的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不同活动地点中居民感知的绿地环境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绿地感知对主观幸福感中的不同成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且在不同的日常活动地中居民的绿地感知的影响作用也存在差异。其中,宁静的住区绿地环境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性成分产生的最主要因素,而绿地数量与面积则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性成分的最主要因素。居住地绿地感知对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居住地绿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绿地环境。为在不同的日常活动地中识别有助于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绿地感知维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老工业区被大面积拆除、工业遗产整体性价值被忽视等问题,探讨了文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对老工业区保护与更新的现实意义,提出以文化规划为指导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主张,并以重庆钢铁厂老工业区城市设计为例,从文化资源评估、文化规划内容纲要和文化规划空间实践三个方面提供老工业区文化规划的实施方向,希望为解决我国城市老工业区改造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包头市建成区为例,基于GIS网络分析,通过构建范围内现状公园、城市道路网络及以居住片区为核心的矢量数据库,得到不同出行成本下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评价.针对公园绿地可达性不足的问题,提出GIS位置分配法中的最小化设施点数优化模型,对公园绿地布局进行优化,以利于当地居民日常休闲游憩及公园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1.
通过自行开发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微信程序获取哈尔滨冬春交季时段居民绿地体力活动的空间定位信息,结合以百度开放地图、脉策数据网等渠道获取的哈尔滨绿地类型、规模、形态等规划特征,和住宅小区、交通路网、商娱设施等建成环境特征信息,利用叠图可视化分析法,在明晰绿地体力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识别影响体力活动的绿地建成环境特征。研究发现,哈尔滨冬春交季时段居民绿地体力活动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但分布集中;绿地的环线区位、类型、规模和形态等规划特征和其周边住宅小区、交通路网、公交站点、商娱设施及附带商业开发的风景名胜资源等这些所在地的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影响显著。以上结论从居民日益增长的体力活动需求视角出发,为城市绿地及建成环境更新提供理论依据,致力于通过提升绿地服务效率来提高体力活动到访率,从而提升全民健康体质,将"健康中国"理念落地为绿地空间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将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城市更新视角,通过大量实地调研、理论研究、数据统计等定量科学的计算方法,结合北京市老旧小区居民生活进行综合评估实...  相似文献   

13.
汪洋 《工业建筑》2014,(9):11-13
以建筑人居环境劣化、团结户问题和地域经济性损耗等为代表,老工业住区伴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衰退而逐渐边缘化,同时住区居民结构变迁引发社会性衰退。以武汉市青山区"红房子"住区为例,通过梳理"红房子"住区建设演变机理,分析提出"红房子"住区物理性衰退的表象及居民结构变迁引发的社会衰退,并提出了工业住区保护与更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工业社区的衰败是全球性的普遍现象,衰败的工业社区同时存在着物质空间老化和社会关系破裂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工业社区的更新与发展,让边缘化、封闭化的工业社区积极融入再城市化发展,成为城市社区中有机的部分,将会成为未来城市更新的一个全新问题。选取南京江南水泥厂社区作为案例,通过对相关社会部门和居民群体的调研获取相关资料,综合考虑社会与经济资本问题进行研究性设计。最终提出了社区整体结构调整、住宅改建与扩建、社区工业遗产与公共空间活化利用这三个针对工业社区的更新策略,为老旧工业社区的更新提供了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样本。  相似文献   

15.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s significantly impact public health level, where physical,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outdoo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is paper, a total of 35 samples of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were selected, and the data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healthy activities of each sample were collocted through ArcGIS analysis, field survey, and mapping. This paper the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on public healthy activities from a planning and design perspective by establishing a ridge regression model, which adopts location factors and functional / spatial factors in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frequency density of healthy activities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o location factors, the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located near dense residential areas have a much greater impact on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activities than the ones sitting in dense mixed land use areas; To functional / spatial factors, facilitie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ositively impacts users’ healthy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e seating density; Reasonably designed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or the ones with more open interfaces can effectively encourage people’s healthy activities, while which would b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the green space rate or the path density is excessively high.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相似文献   

16.
朱逊  张雅倩  赵巍 《风景园林》2021,28(9):90-95
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被广泛应用于探究空间特征与体力活动的关系,成为城市规划、公共健康、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使用文献计量法、荟萃分析法,梳理了9项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总结了评估工具的应用方式、适用范围及优劣异同。首先,城市绿地环境质量评估工具的开发始于21世纪初期,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活跃期,工具评估范围涵盖城市公园、步道空间和邻里绿地,主要评估方法包括系统性观察、远程评估和主观感知法;其次,基于尺度差异归纳了普遍使用的8项一级指标和58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交通环境、周边环境、娱乐设施、便利设施、自然品质、维护管理、艺术审美以及安全保障;最后,探讨了常见工具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多学科的互相借鉴与融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密度居住区是亚洲许多城市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模式,但普遍存在诸多社会与环境问题。社区绿道在高密度城 市居住区内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将居民与开放空间、基础设施 相连接,为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在缓解社会与环境问 题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辨析高密度居住区背景下社区绿道 的内涵和特点,总结社区绿道在提升邻里聚居环境、完善绿色 基础设施、激活社区文化空间等方面的作用;其次,以上海市 甘泉社区绿道为例,探讨城市高密度居住区中的社区绿道实 践;最后,总结思考未来城市高密度居住区社区绿道建设的实 践方向。  相似文献   

18.
陈烨  杨冰慧 《中国园林》2023,39(4):91-96
15min生活圈能够提升老年人群健康安全的生活质量。老年人群与城市绿地的连接既依赖道路体系,又面临空气污染隐患。基于大数据与ArcGIS平台,从绿地可达性视角展开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绿-居-人”体系的空间分布研究。从健康出行视角综合判断绿地规划、可达便利与老年人群的呼吸健康。研究发现如下。1)老城区中5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4.23%)高于新城区(2.86%),1997年及之前的老旧小区面积占比高达64%。2)老城区有67%的居住区在绿地15min步行范围内,是新城区的2倍多。以老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绿地对老年人群的服务效能逐级降低。3)老城区绿地受到的道路空气污染压力约为新城区的2倍。可达性高的绿地,所受道路污染源影响也更大。主干道对绿地空气污染压力的源头供给占40%,对绿地可达性的支持达33%。提倡为老年人群出行构建健康绿色路网,满足绿地15min可达和低空气污染。研究成果对城市更新中统筹绿地、路网、居住区布局,优化生活圈适老化环境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住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良好的规划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引导居民的健康生活习惯上具有基石作用,为深入解析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促进公众健康,追踪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辨析了住区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要素系统和影响路径,归纳了用地与设施、空间形态、交通与街道、绿色空间四类空间要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发现相关健康影响并非仅是简单的正负线性相关,还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多因素影响特征和阈值非线性相关性,进而探讨了相关研究的结论与方法在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杭州工业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标志之一。该文通过对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旧厂房各层平面的重新设计、改造,既给"蚁族"们提供创业空间,又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居住空间,以及休闲、娱乐和思想交流的空间,并且为改善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缓解周边地区交通压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