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传统街区更新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阻碍,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是问题的根本,引入绿色标准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研究传统街区更新和绿色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项目中出现的评价问题对三大绿色社区标准进行了综合归纳,验证了可行性并形成了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城市既有社区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我国既有社区改造需求巨大,目前国内外缺乏专门针对既有社区改造的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社区评价体系的适用对象、适用范围、体系框架、体系内容、指标项制定,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既有社区改造评价体系,并提出了相关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对照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梳理并筛选绿色办公建筑性能指标,形成一套适用于既有绿色办公建筑的系统级(KPI)综合评价体系,涵盖技术、运行、效益三个方面18项评价指标,利用德尔菲法与专家打分法共同确定指标权重,构建适用于既有绿色办公建筑的综合评价模型。以严寒地区一栋典型绿色办公建筑为例进行综合评价,并与该绿色建筑星级评价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验证综合评价体系适用于绿色办公建筑评价。  相似文献   

5.
《华中建筑》2021,39(9)
该文结合南京市城市更新的目标,以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为切入点,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环境与卫生、活动参与、管理与服务五个方面构建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体系。并以南京主城区3个老旧社区为例,对其公共空间活力进行定量评价和比较,进而提出活力营造策略。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过程中,应注重需求导向的小微空间利用、问题导向的交通组织优化和发展导向的社区居民自治。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南京市老旧社区的有机更新提供理论参考与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
集市型社区复合商业、公共、交通、居住功能空间,具有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随着城市建设步入存量时代,社区空间更新强调由“量”转向“质”变,老城集市型社区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空间失序现象。结合空间失序理论,探究集市型社区失序空间的影响因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集市型社区的失序空间评价体系,结合Yaahp软件得出各要素的权重和评价体系结果。评价体系运用于合肥七桂塘社区,发掘社区失序要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社区有机更新策略,为集市型社区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精细化城市设计与社区更新实践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吴仪  赵杨 《山西建筑》2024,(6):175-179
在人口老龄化及城市精细化高品质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小城市中青年人口向大型城市流动而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与生活社区交织的中小尺度滨河空间适老化景观亟待更新。为探索中小城市滨水空间适老化景观更新路径,以赣州市章江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根据PSPL调研法的“12个关键词”结合SD语义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对场地的环境空间和活动空间适老化指标进行评价,再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计数、问卷和访谈法调研场地的公共空间现状和公共生活现状,从滨水环境空间和老年活动空间两个视角出发,提出针对空间防护性、舒适性、愉悦性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9.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当下的热点话题,为了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体系,使用基于灰色聚类法的评价模型对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是否合适相宜进行评价。通过将所建立的模型与实际项目作对比,验证了构建的灰色聚类法评价模型可行性,并为科学构建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适宜性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城市老社区更新是当前建筑领域重要的课题之一,目前老社区内部存在建筑师亟待解决的问题。集经济技术、历史因素和生活品质等多位一体的老社区更新是建筑领域中的一个普遍性难题。文章针对老社区的现状及特点,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以百万庄社区为例,尝试对老社区的公共空间的行为进行实态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公共空间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对于老社区如何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和新社区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远期公共空间的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为老社区的公共空间优化方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促进我国西部地区资源节约在绿色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从4 个方面细分,对17 项技术措施进行分析,选择投资回收期、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作为经济评价指标,通过定性信息定量化的方式,构建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交叉利用区间层次分析法和物元可拓理论,建立绿色公共建筑项目资源节约的经济评价模型。使用区间层次分析法测算出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运用多级可拓法对评价指标的经典域、节域和待评价物元综合分析,构建关联函数,客观全面地得出绿色公共建筑资源节约技术经济评价等级,并在实际案例对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3.
研究科学合理的方法评价绿色施工等级,能够促进我国建设项目绿色施工的实施过程标准化和规范化,推动绿色施工的发展。分析绿色施工的影响因素,构建一套实用可行、操作性强的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评价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使用灰色聚类评价法,分析计算求解绿色施工评价指标的权重及三角白化权系数,得到评价施工项目的聚类向量模型,最终评价其绿色施工等级。利用灰色聚类法对绿色施工等级进行评价,所得到的结论与实际工程绿色施工等级相吻合。灰色聚类评价法充分利用已有各项白化信息,着重研究系统内部行为数据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对绿色施工等级的评价更加客观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各类城市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公园系统综合质量的科学评价关系着城市开放空间品质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水平的进步。以Park Score指数为例,对美国城市公园综合评价系统的建设过程、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系统介绍和特征评述,总结分析其在城市规划实践和研究中的应用,提出我国应完善城市空间数据库建设、引入以人为本的评价指标和加强指标体系建立过程的有效性等建议措施,旨在为我国城市公园综合评价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杜伊 《中国园林》2021,37(3):67-71
通过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研究对已有的社区公共绿地布局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从空间、数量和规模3个维度探讨了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通过对3个维度空间绩效测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上海中心城区低绩效的生活圈及其绩效低下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最终从地域、规划对象和规划指标3个方面讨论社区公共绿地的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导致土地资源日益锐减,更加适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紧凑社区发展模式被及时提出,而其适宜空间规模将是极具探究性的问题,本文试从公建高效配置、舒适心理认知、绿地合理布局和公共空间尺度四个层面分析,尝试对紧凑社区的用地规模、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指标提出适宜的量化参数,并引入绿容量、公共空间体量两个新的指标系数,期望能为即将全面展开的社区建设提供一定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既有公共建筑存量大,由于建造标准和年代不同,室内环境差异大。为对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现状进行摸底与定量评价,建立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物元评价模型。针对指标等级存在多取值范围的情况,提出改进的关联函数。对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典型公共建筑室内环境进行评价、试摸底,为既有公共建筑室内环境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撑。  相似文献   

18.
风景道作为一种绿色基础设施,其所具有的多重功能近些年来逐渐被重视,并广泛运用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但目前研究缺乏风景道客观、综合的识别体系。提出寻常风景的概念,从空间格局、空间质量和空间多功能性3个维度重新定义乡村景观,并将其融入现有的风景道识别体系中,以空间视觉评价、景观空间综合质量评价、游憩吸引力评价、潜在生态性评价为一级指标,以景观空间多样性、聚落风貌、交通可达性、潜在生态廊道等为13个二级指标,形成乡村风景道综合识别体系。同时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在保护乡村自然基底的基础上较为客观地识别现有道路所具有的风景道构建潜力并对其做出初步规划,对同类型区域的风景道识别与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将社区绿地、空间感知与活动行为三者关联化,揭示社区绿地空间属性、居民感知属性与活动行为响应的内在关系,为深入了解居民空间体验和行为需求、科学评价城市绿地质量、促进社区绿地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以社区绿地及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感知因子识别、绿色暴露指数分析、空间感知评价与活动行为调查,揭示绿色暴露指数对空间感知与活动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关联。结果显示,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空间感知和活动使用评价高于其他类型社区,其中兴隆苑社区(GVI=32.3%、NDVI=0.382)居民空间感知因子评价最高;绿色暴露指数与空间感知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GVI与感知因子的相关性更强;绿色暴露指数与空间感知因子和活动行为存在“倒U形”关系;较小面积的社区绿地可能对居民空间感知与活动行为的积极影响更直接;人类偏好30%~50%GVI或0.30~0.50NDVI的社区绿地,绿化程度过高会负面影响空间感知;GVI因最迅速直接地反映绿地总体特性与感官体验,对空间感知评价和活动行为的影响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刘喆  潘瑞琦  李昊冉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10):67-73
大型公共绿地的环境效益是绿地作为人居环境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价值,也是近年来绿地规划设计建设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植被群落尺度进行环境效益的制图分析技术是改善绿地环境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由于缺乏快速获取植被群落环境效益的手段和大型绿地环境效益空间映射方法框架,制图技术往往难以对场地设计层面进行深度指导并帮助决策优化。采用基于植被群落特征的环境效益评价方法,结合WorldView-3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地面激光雷达空间数据采集技术,提取绿地的植被类型分布和植被群落特征信息,进而评价碳封存、雨洪调蓄、空气净化、气候调节4个绿地环境效益目标,并进行了空间映射制图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植被群落特征的环境效益制图技术能够揭示大型公共绿地在植被群落尺度的环境效益空间分布特征,展现不同植物景观区环境效益的异质性。该方法为规划设计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环境效益量化依据,为大型公共绿地植物景观的环境效益优化提供了高效实用的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