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硕贤在其两部诗词著作《恒吟集》及《恒吟续集》中提到诸多对人居环境中声、香、光三景营造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两部诗词著作中包含三景思想的部分诗词的解读与分析,总结三景及多元景观营造对城乡规划、园林景观及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三景具有时间性,与日夜交替、季节变换紧密关联;同时,三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文化特征,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因素,是避免千城一景的重要方式。进而总结了声、香、光景及三景融合的营造手法,为人居环境的多元景观营造及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景观营造中的声音因素历来是景观建造者.设计者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声景理念和造景实例以及现代Soundscape(声景)理论做了初步介绍。对声景理论在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古典园林声景理念对开展现代声景设计的积极意义以殛现代声景品赏意识的培育和引导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3)
声景学作为交叉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与景观相结合,能够丰富景观带给人的听觉感受。该文研究声景的类型、要素以及其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并且以中国三种类型的园林为范例,总结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方法,以期为当下的仿古园林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雅婷  邱坚珍 《风景园林》2023,30(4):130-136
【目的】月是中国园林中最常见也最深入人心的景观意象之一,以光景为研究视角,从构成要素、构景特征和营造手法逐层分析,可探寻中国传统园林月色光景构景价值。【方法】基于光景学的理论框架,通过搜集整理园记、绘画、诗作等资料,对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构景模式进行解析。【结果】总结了“空山对月”“水中月”“高台望月”“横斜带月”和“掬水月在手”5类经典的月色光景构景范式;从月色光景的人、光、环境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概括出“移世界的视觉效果”“月相变化的时空体验”“仰观俯察的空间层次”,以及“多维度的感官渲染”4种构景特征,并从中归纳月色光景主要的营造方式。【结论】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月色光景的营造不限于对亮度、照度和舒适度等的物理层面上的追求,而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文化语境以及场域中人的思想感知。可为中国传统园林的月景营造研究及现代园林的光景理论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伴随当代健康理念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观念的共时推演,对古典园林精神生态机制的重新认识与诠释成为新时代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典园林依托我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蕴含丰富的健康园林营造方法与机制。点景题名是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景观载体。本文力争站在民族与文化自信的时代高点上,以承德避暑山庄点景题名为例,分析其文化深度和精神生态共时性营造特征;以代表性匾额题刻等点景题名的文本解读与语义转换为切入点,在命名点题、记叙典故、抒情喻志基础上,阐释其勤勉自强、藉古喻今、精神超越的内在精神与文化关联。研究结果对中国园林文化内涵再理解及当代园林景观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 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为了理解古典园林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的特征和内涵,从《园冶》相地篇入手,将《园冶》6种分类按照地理环境要素重新划分成“山林别墅”与“城市山林”两大主要体系,分别以“山林地”模式与“城市地”模式作为体系代表,并选择明末江南名园寄畅园、拙政园作为典型案例,从诗文、图画、园林三方面分析明末不同用地模式声景观特征和营造特点,总结得出:一,“山林地”模式多使用“借声”的方式系统地取自然声为胜。而“城市地”模式常借助多重理法分散地协调人工声和自然声;二,“月下听泉”“听风”“听雨”等经典范式的运用和视听等多感官维度融合的理法已经在明末成熟,与诗画等历史人文因素共同影响园林听赏文化的发展;三,声景存在加固人和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移情的功效。相关结论旨在为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借古开今,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提供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植物香景营造,而圆明园盛期的植物香景营造堪称典范。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首先对圆明园盛期的香景植物种类进行梳理,并结合景点景名,对主要香景植物的应用方式进行总结;其次依据乾隆御制诗,就香景植物的香味特征描写进行归纳与解析;最后探讨植物香景意境的生成过程,从闻香感觉、闻香感想、闻香感悟三个层面,就圆明园四十景中的典型香景意境进行探究,以期对现代植物香景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水乐洞是西湖诸洞中特色的洞穴景观代表,其蕴含着深刻的风景营造意义和人文价值。本文以水乐洞文化声景为研究对象,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挖掘其“水乐”意象及追溯水乐文化的来源,从声源、声环境及声文化三个方面剖析水乐洞文化声景的特征,由此了解声景营造中有形与无形造景要素的融合。进一步研究水乐洞声景的文化感知,探讨“视觉”之外的感观在园林体验中的重要性,由此提出当今对水乐洞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曼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20,27(2):33-37
杭州"西湖十景"中的"南屏晚钟"是中国梵钟类声景名胜的典范,承载着古代中国独特的风景意识与审美观念。基于文献研读,梳理出南屏山净慈寺"佛国山"的景境基础,中国梵钟声景母题"烟寺晚钟"的影响,以及"西湖十景"品题过程中"南屏晚钟"对"烟寺晚钟"的在地化与具象化。研究为理解梵钟声景的名胜化、诗画艺术与风景园林的互动影响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为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认知与宣传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历史名园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否能够满足现代游客的使用需求,成为历史名园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大数据多样本的视角,借助网络文本分析,通过7个知名旅游网站获取1 541条有效评论的情感分布、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以及分类词频分析,研究了福州西湖公园的游客偏好。结果表明:历史名园的旧时胜景对现代游客仍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相较于其他类型公园,历史名园的游客更倾向于慢节奏的活动方式,与历史名园所传达的文化气质相符;现有公园空间和设施难以负荷节假日时的大游客量。基于此,提出3点建议:(1)加强旧胜景宣传的同时,构建“新胜景”分摊游客压力;(2)串联周边文化景观,通过“大文化景观圈”导流;(3)加强设施维护与管理,以适应大的游客量。  相似文献   

13.
分析西湖历史沿革,西湖名胜景点,从景点布局、建筑、植物等方面论述“鉴湖慕鱼”景点的造园特色。  相似文献   

14.
罗曼  袁晓梅 《中国园林》2021,37(3):124-129
"钱塘潮"是举世闻名的壮观"涌潮"。通过文献研读,解析钱塘(杭州)"观潮"活动的赏景化发展,"观""听"交融的艺术化提炼,"听涛"主题的风景化形塑,以及"浙江观潮""浙江秋涛"到"六和听涛"的胜景品题确立过程,阐明"钱塘潮"如何由自然现象,逐步演化为名满天下的声景名胜。其承载的中国传统独特风景意识与听赏文化,对整体理解江涛海潮类声景名胜的形塑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为在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改变现状下,如何准确评估"六和听涛"等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并形成对应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何嘉丽  王欣 《园林》2020,(3):2-7
南朝名伎苏小小之墓是杭州西湖女性风景的典型代表,历代文人追思拜谒苏小小墓,共同构建了"西泠桥畔苏小小"这一形象。西泠是杭州西湖最古老的名胜之一,名人墓祠、园圃印社,文化底蕴丰厚,又以苏小小而名。苏小小文学形象依托西泠风景空间的演进而不断丰满,形成了"创作—解读—重构"的风景欣赏模式,成为人们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最好例证,同时形成了具有集体认同的风景空间,所谓"景物因人成胜概"。本文试以苏小小墓为切入点,聚焦西泠之演变,其女性化风景的形成与发展,探寻情感作为风景内核的多样性特质。  相似文献   

16.
声景学是新兴的景观学与声学交叉学科。本文首先从诗词、文、画三方面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对声学美的追求,然后对西湖风景区进行声景学研究,尤其强调其声景观的人文属性,并进一步说明了声景观的人文研究对景观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城市私家园林不同,杭州西湖湖上园林一直在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城湖大环境中发展与演化。民国初年"西湖入城",使城湖空间不再隔绝,也加剧了园林、风景、城市互为影响、互为转化,最终演变成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以郭庄及西泠印社2个具有代表性的湖上园林为分析对象,通过辨析园林中建筑与空间的变化,以及相应的公共游览与使用方式变迁,试图阐明当一个复杂的依托环境发生变化时,其中的园林是如何适应、演化及转变,而这一变化又是如何在园林空间格局、园林中心空间及园林空间的公共性使用3个层面来得以具体体现的。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西湖湖上园林也逐渐摆脱单一的园林身份,发展为园林、公共风景与城市生活空间的综合体,这最终造就了西湖湖上园林不同于其他江南传统园林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边宇  刘璐  黄崇耘 《南方建筑》2020,(4):100-105
《红楼梦》被列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作为传统文化之集大成,对于建筑、园林、工艺的描绘都隐含着古典文 化的精致巧思,同时也涉及到为数不少的光景学内容。遵循吴硕贤院士提出的光景学理论体系,解读《红楼梦》中照 明的应用及对应的心理感受、光景的呈现以及灯具的考究,归纳出《红楼梦》书中的光景观,可作为当代建筑、园林、 室内空间设计、照明设计的借鉴及美学典范。  相似文献   

19.
选取广州荔湾湖公园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化访谈等调查光景特色度、满意度评价及光景偏好等。得出特色度评价与视野中心构筑物特色度有关;影响区域光景满意度的主要指标为视觉舒适度、光景色彩丰富度、美景度、安静度等;不同社会特征人群存在光景色彩倾向、光景认同度、风情感受等光景感知、评价差异,并对昼夜、季节、自然/人工光景等有类型偏好;光景偏好与时空使用、气候、固有环境等有关;人们较关注区域自然光景、视觉亮度、水质及光景特色(风情)等环境—光景要素。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游径建设背景下历史风情区光景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晓东 《风景园林》2019,26(4):116-119
中国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研究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现代园林中竹景观的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竹的空间营造、种植形式等方面,而从品题学角度对传统私家园林中的竹文化系统研究得还比较薄弱。以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景点题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江南园林中的竹景点、常见题名意象及其所表达的精神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竹在江南私家园林景点题名中应用非常普遍,常见的题名意象主要表达了道家的隐逸思想、儒家的比德思想、佛教的心无思想和民俗吉祥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文人阶层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三教并存的宗教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