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通过对兰坪陆相盆地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可将兰坪陆相盆地的演化分为碰撞后裂谷盆地演 化阶段、坳陷盆地演化阶段、前陆盆地演化阶段和走滑拉分盆地演化4个阶段。同时对这些演化阶段对 应的金属矿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兰坪盆地内几乎每一个重要的演化阶段都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矿化 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喜山期大规模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原型盆地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塘湖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中泥盆世-晚泥盆世早期洋壳俯冲,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残留海盆地和晚石炭世以来的板内构造演化等三个大的演化阶段。其中,板内构造演化阶段又分为4个亚段,即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碰撞造山亚段,晚二叠世-三叠纪“A”型俯冲与前陆盆地形成亚段、侏罗-白垩纪应力调整与坳陷形成亚段和第三纪以来的“A”型俯冲与再生前陆盆地形成亚段,相应地叠合了6种不同类型的盆地。即中泥盆地-晚泥盆世早期的孤后盆地、晚泥盆世晚期-早石炭世的残留海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挤压有关的山前坳陷盆地、晚二叠世-三叠纪的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的坳陷盆地和新生代以来的再生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4.
新疆三塘湖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塘湖盆地的发展演化受不同时期板块构造背景的制约,形成碰撞前陆盆地、周缘前陆盆地及类周缘前陆盆地等原型盆地,相互叠加和改造,形成多种含油气系统。基于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和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特征,划分出三类含油气系统,即C2+3-P1(·)含油气系统、P2-P2(·)含油气系统、J1+2-J2+3(!)含油气系统,并分析了每类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结合带局部地段被与结合带演化密切伴生的各类盆地盖覆是各造山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而初步将盖覆结合带的盆地划分为二类:一是以边缘前陆盆地为代表的盖覆结合带而不破坏结合带的纵向盖覆性盆地;二是以横推断层盆地为代表的盖覆且破坏结合带的横向破坏性盆地。区内海相侏罗纪盆地实为与空喀拉-温泉-澜沧江结合带演化密切相关的盖覆结合带的陆内俯冲型边缘前陆盆地。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证实了结合带在盖覆层之下仍存在,更说  相似文献   

6.
河流自山区流至下游盆地过程中,当所搬运的碎屑物在磨损和分选作用下逐步变细至中粗卵砾尺度时,河床沉积在一段相对短的距离内从砾石迅速转变为砂,这一粒度陡变的河段被称为砾-砂过渡带(Gravel-sand Transition,GST)。河流砾-砂过渡带现象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普遍性。砾-砂过渡带被埋藏在地层中成为砾岩-砂岩过渡带,沉积盆地充填碎屑中的砾岩-砂岩过渡带的位置变化所反映的砾-砂过渡带时空演化历史对区域构造与气候变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已有文献,对地质演化时间尺度下砾-砂过渡带的位置变化控制因素及其地质指示意义进行梳理和展望。对世界范围沉积盆地内砾-砂过渡带时空演化历史的重建表明,盆地沉降速率、沉积物供给量与供给沉积物初始粒度分布是控制砾-砂过渡带在盆地内相对位置的主要因素,且不同盆山关系下砾-砂过渡带空间变化具有不同的地质意义。盆山相对位置固定背景下,盆地沉积序列内砾-砂过渡带在垂直造山带方向上的水平迁移反映山脉隆升等构造活动或气候变化引起的盆地沉降速率、沉积物供给量变化; 盆山相对汇聚背景下,前陆盆地内砾-砂过渡带向前陆方向的持续迁移反映盆地基底与造山带之间的汇聚过程,砾-砂过渡带迁移速率是约束地壳缩短速率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综合地球化学、野外剖面和钻测井等资料,运用岩石学和地层对比、盆地模拟等方法,剖析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探讨了这种盆山耦合关系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最后给出了勘探建议及有利区带预测。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前陆盆地在沉积和构造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盆山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在沉降与隆升的对应、物源与沉积的对应以及构造多幕性和沉积旋回性的对应等特征上;沉积耦合关系控制着烃源岩的沉积厚度及热演化程度,并影响着储层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而构造耦合关系则对造山带和前陆盆地的断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和成藏所需圈闭具有决定性作用;盆山耦合呈多期性,具有沉积、沉降中心以及沉积相展布不断迁移和多期叠加的特征;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深、中、浅层的三维立体幕式演化成藏模式。有利区带预测表明:梓潼坳陷南端是深盆气的有利聚集区;浅层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发育的盆地中、南段;深层气则多分布于盆地北部及中部地层尖灭带。  相似文献   

8.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 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 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 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 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 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 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 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 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 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 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 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 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 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 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 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 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 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 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 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 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 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 (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 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 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 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 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赤峰—铁法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的泥石流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赤峰-铁法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群充填沉积特征及其演化的研究,本文从沉积环境的角度,将盆地的泥石流相划分为积扇泥石流相、扇三角洲泥石流相、湖泊泥石流相和河流泥石流相。并重点论述了它们在盆地充填中的时空位置、成因和沉积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伊朗Kashan地区新生代前陆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Kashan地区横穿盆地的地震剖面资料,应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了Kashan地区自晚渐新世以后各个时期的构造,认为中伊朗地区自晚始新世以来经历了弧后残留海盆地(晚渐新世一早中新世)、前陆盆地雏型(早中新世一中新世),前陆盆地成型(晚中新世一上新世)和前陆盆地定型(第四纪)4个阶段.现今为一典型的弧后前陆盆地,由山前冲断褶皱带、山前凹陷带、前缘隆起带、斜坡带构成。  相似文献   

11.
川西三套成藏系统及勘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油气勘探,已在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冲断层片、坳陷、东斜坡"三个带上,发现数十个油气田,根据烃源岩类型和圈闭特征,结合该区地质结构、地史发展等资料,将川西地区近10 000 m沉积盖层中的含油气层系,由下至上划分为:海相含油气系统、海陆交互相含油气系统及陆相含油气系统.峨眉地裂运动、印支及燕山旋回,分别铸造了三大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形变雏形,喜山运动对各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破坏和重组.对各系统在盆地三构造单元的分布及勘探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两个方面定量研究了湖南四水治理项目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是采用C-D生产函数法和乘数法分析了四水治理项目对流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是利用多个指标评价项目对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四水治理项目无论从经济增长还是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对所在流域都存在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温米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时间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基础上 ,开展沉积微相分析 ,研究储层结构特征和储层的宏观连通关系。然后分析储层成岩作用和非均质特征 ,划分出成岩储集相和岩石物理相。细分储层渗流屏障类型和研究其分布规律 ,确定流动单元 ,最后建立流动单元分布模型。研究表明温米油田三间房组含油储层可细分为 4类流动单元 ,它既表征出了液体流动特征 (快慢、方向、部位 ) ,又为井位调整 ,生产动态控制及挖潜等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是计算机技术在地质中应用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它将大量地质资料和地质人员分析判断结果抽象为可视化的地质模型,使复杂的空间关系可视化,通过对模型的旋转,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模型,形象直观,它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和分析的手段,将数据的输入、规模指数的计算、模型测算、成果输出综合为一个数据流,实现了全数字化信息处理,为快速、有效、准确地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提供良好的现代化工具。本文以GeoEngine软件为建模工具,介绍了三维地质建模的过程以及模型的可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原油沉降罐密闭清砂装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原油集输储运中普遍存在的油砂如何分离,清除储罐中的沉砂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设计出一种能将罐内沉砂聚集在罐圆周死角处堆积并将沉砂抽吸出罐外处理的装置;与固定式吸入盘管相比,避免了因沉砂堵塞造成的砂泵断流现象,保证了泵的平稳可靠运行.此项研究得到了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肯定,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相似文献   

16.
油气藏开发过程的实质就是一个流体置换的过程,这就为非一致性采集资料地震监测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gassmann方程,详细地分析了流体替代时储层物性参数(地震波速度,密度,泊松比等)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相应的孔隙度变化地震地质模型。最终对该模型所提取的振幅类属性进行优选技术处理,找到了适合本工区的两种敏感振幅属性,为准确预测目的储层段剩余油的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OpenGL在油气田三维地质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GIS技术已经应用于油气田开发管理。但是现有的GIS技术还不能满足油气田开发中对油气藏三维空间分布状况的描述。因而,可以利用OpenGL技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显示模块,并嵌入油气田开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中。从而,扩展了GIS在油气田开发管理中的三维空间描述能力。结合实际开发经验,首先主要阐述了如何利用OpenGL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然后,介绍如何对三维地质模型进行相应的三维变换。最后描述了如何对三维地质模型颜色进行设置以及怎样计算法线矢量。  相似文献   

18.
沉积盆地构造热事件的研究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热点及前缘领域。介绍了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古温标法及地球动力学模型方法研究中的新进展。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是热演化史研究的前缘领域及难点,低温热年代学测年技术已成为叠合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恢复的重要方法。中国普遍发育叠合盆地,叠合盆地古地温场经历的后期叠加改造普遍存在,叠合盆地的后期盆地对前期盆地的古地温场信息有抹去或掩盖作用。从叠合盆地叠加与改造对古地温场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根据叠合盆地不同演化阶段地温场信息记录、保持及后期叠加改造情况的不同,结合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以正确的地质模型及大量的实际地质资料为约束,提出分演化阶段真实恢复叠合盆地热演化史的新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对于岩体破碎、裂隙发育的边坡,前期地勘和试验工作获取到的信息非常有限,难以确定岩体力学参数统计特征。本文结合边坡施工开挖逐步揭示的工程地质信息,建立切合工程地质特征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模拟边坡开挖过程对工程岩体岩石力学参数进行反分析,对比开挖过程测斜监测获得的位移变形,获得了接近实际情况的最优计算参数,并利用获得的参数分析边坡的稳定性,预测开挖加固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弹塑性有限元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是有效可行的,可以计算得出岩体位移场,应力场的变化特征,揭示边坡开挖变形的内在机制。本研究为复杂地质条件下信息化施工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Uncertainty in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 has become a bottleneck that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3D geological modeling.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during periods of accuracy assessment,error detection and dynamic correction in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we have review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The main context of uncertainty in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 is discussed.Major research issues and a general framework system of uncertainty in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 are proposed.We hav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practices of 3D geological modeling systems,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for uncertainty evaluation in 3D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s.This study has laid the basis to build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s for accuracy assessment and error correction in 3D geological models and can assist in improving 3D modeling techniques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