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6,(15)
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但在现代家具结构设计中,榫卯结构却因继承、技术、材枓、成本等问题遇到了发展上的阻碍,需要设计者攻克各类难题,并对榫卯结构的性能与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对榫卯结构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了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性能,并对传统家具榫卯结构的设计理念的进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4)
在科技时代背景下,现代设计更加追求简单、时尚、环保的设计风格,而凝聚了中国古代匠人智慧结晶的榫卯结构与现代设计思想不谋而合。中国传统榫卯结构展现了古代匠人经过数千年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我国古建筑和家具设计中经常可以发现榫卯结构的身影。榫卯结构不用钉、胶实现固定结构的这一特点,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并不多见。该文从榫卯的结构、材料、加工工艺和装饰等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创新使用榫卯结构并重新发现其实用与艺术价值。传统榫卯结构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迎来新风尚,为现代家具设计注入了新的思想,为中国家具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传统榫卯结构是我国传统家具重要的连接方式,而传统榫卯结构也凝结着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章在分析传统榫卯结构的优良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榫卯结构在民间老旧家具修缮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探讨,分析了传统榫卯结构在家具再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
榫卯是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至今仍应用甚广。作为东方造物独有的技艺,无论是从功能的角度还是美学的角度,设计师都能从榫卯中获取诸多灵感。将榫卯结构进行变通或改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现代技术的进步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文章先研究榫卯的结构特点,分析榫卯的技艺之美,并尝试探讨如何剔除或削弱榫卯的功能性,强化榫卯的艺术性,使其立足于当代艺术之林,然后举例说明将传统技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所展现的独特美学思想,从而论证弘扬榫卯艺术之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建筑榫卯结构各节点的连接方式刚柔相济,能有效减轻地震对榫卯结构建筑的危害,但仍存在长时间导致构架松散的情况.基于传承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选择常见榫卯结构燕尾榫,从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等方面,简述榫卯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的抗震作用,同时测试以新型材料为辅助的榫卯结构的抗震效果.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6,(4)
榫卯连接作为中国古典的连接方式在建筑、家具以及其他器械领域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连接形式上榫卯连接具有其独特的意义,是中国古老工匠对结构连接方式的总结与积累,是一种文化的长期积累,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随着本土热潮的兴起,榫卯结构的连接方式得到了新一代的追捧,但是真正的榫卯连接在现代家具设计当中运用较少,更多的是通过与胶和钉的结合实现结构的固定,但随着工艺的不断进步,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榫卯结构将会在现代的家具市场得以真正的实现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榫卯,是实木家具中相连接的两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处理接合方式,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代表。是中国古典木家具之魂,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和意境的载体。在榫卯中同样存在着阴阳变化之道,以中国传统家具中的榫卯结构来说。可以将榫看作阳,将卯看作阴――二者相互制约,欲擒故纵,相生相克,从而达到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针对苏南传统建筑木结构和构造有何特色这一问题,本研究以捕捉外在特征、分析潜藏结构要求、剖解内在榫卯技术的研究思路,将苏南传统建筑根据结构分为三类,分别讨论了平房中的柱梁交接节点、厅堂中的轩作及草架结构和殿堂亭阁中的飞翘翼角以及节点背后的榫卯搭接技术,最终展现了历史上巧用技术解决建筑结构问题的思考过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式传统家具的拼装工艺进行分析展开,以传统苏工榉木家具为例着重研究榫卯的起因、结构、辅助手段和独特的“榫套榫”结构,研究延伸到榫卯以外的其他连接方式。最终总结为现代工艺应学习前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特别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拥有至少7000多年发展历史的榫卯是我国传统木构建筑自成一体、独树一帜的关键构件,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逐渐成为凝聚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解读建筑文化的符号。因此,文章从语义阅读的角度,通过分析传统木构建筑中榫卯构件的联结作用、方式、形态等,探析其建构中的思想、智慧及蕴含的深远传统文化语义,以期“见微知著”,更透彻地了解传统木构建筑的文化表征和建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永新 《城市建筑》2013,(22):48-48
我国古代建筑几千年来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这种用结构构件作为装饰的方式,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建筑装饰的文化观念。以下通过几种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来阐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厌胜观念。  相似文献   

12.
叶聪  吴智慧 《山西建筑》2011,37(15):1-2
从文化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中式家具的关系,通过造型、结构、传统元素的运用三个方面,对建筑形制与家具形制进行了比较和探讨,以期引起当代人们弘扬与开发民族艺术、文化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政 《山西建筑》2006,32(24):18-19
针对色彩的装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建筑色彩产生的物质基础,探讨了中国古建筑的色彩要求,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建筑色彩的影响,表明了建筑色彩具有深远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结构与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海洋  王新俐 《山西建筑》2009,35(19):53-55
针对我国传统民居常见的结构与材料进行了分析总结,着重从我国城镇民居的圆楼瓦面、外墙装饰、影壁和照壁、游廊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使人们认识中国传统民居,在住宅建设方面真正体现出中式风格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谷岩  李天慧 《山西建筑》2012,(34):245-246
综述了吉祥图案在中国的历史,介绍了中国传统纹样在苏州雕花大楼中的应用,具体说明了传统纹样"贵""富""寿""喜"在雕花大楼的体现,从而使人们对传统纹样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建筑之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弢 《山西建筑》2006,32(17):13-14
介绍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髓意境的本质及特点,论证了意境美学理论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了老庄、孟子学说对中国传统建筑意境美的影响,并例举了园林建筑中的体现,表明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灵魂就是意境美。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志刚  陈瑶 《山西建筑》2010,36(1):66-67
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为例,初步探讨了我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及创新问题,以及对如何继承、建造出有中国特色建筑方法的理解和对将来中国建筑的看法与展望,从而促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毛白滔 《山西建筑》2010,36(32):43-44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伦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及制度,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精神和社会伦理秩序,以期对当代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扒钉、CFRP布(碳纤维增强塑料布)和钢箍3种材料加固古建筑木构架榫卯节点.通过人工加载方式,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分析3种材料加固后榫卯节点M-θ(弯矩-转角)滞回曲线、M-θ均值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刚度退化和延性的变化,对比了3种材料加固榫卯节点的抗震效果,并对3种材料在木构架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提出建议.结果表明:榫卯节点加固前后均有良好的变形能力;CFRP布加固节点承载力>钢箍加固节点承载力>扒钉加固节点承载力;CFRP布加固节点耗能能力>钢箍加固节点耗能能力>扒钉加固节点耗能能力;CFRP布加固节点刚度退化>扒钉加固节点刚度退化>钢箍加固节点刚度退化;CFRP布加固节点延性>扒钉加固节点延性>钢箍加固节点延性.建议扒钉用于小型木构架加固;CFRP布用于中小型木构架加固;钢箍用于中大型木构架加固.  相似文献   

20.
张旭东 《山西建筑》2009,35(12):28-29
阐述了在中国的传统建筑发展过程中,砖石材料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砖石材料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应用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指出砖石材料与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民居的密切关系,同时证实了对砖石材料进行回顾和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