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李慧 《山西建筑》2010,36(12):61-62
介绍了精细传递矩阵法无需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只需按照迭代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传递矩阵,推导了刚架在面内自由振动时的精细传递矩阵,通过实际的计算,证实了该方法是一种具有较高精确度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谢鑫 《福建建筑》2013,(6):93-95
就单桩沉降计算方法——Geddes法和剪切位移传递法的原理、模型建立、参数选用进行了介绍,经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剪切位移传递法相对Geddes法而言,具有求解范围更广、参数易确定、接近桩的实际工况、能较好的反映荷载传递情况等优势,但因其计算模型没有考虑土的连续性,在推广到群桩基础时,无法较好反映实际工况;而Geddes法建立在弹性理论基础上,虽能较好地被推广到群桩基础的分析中,但对桩的刚性有较高要求,适用范围有限。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滑坡稳定分析传递系数法的讨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顾宝和  毛尚之 《工程勘察》2006,(12):8-11,31
本文介绍了滑坡稳定分析传递系数法的由来、基本原理和工程应用,分析了条块间力的传递及公式推导中虚拟假定和现场实际之间的差别,认为传递系数法是一种工程实用的计算方法,其隐式解如用得适当,可以达到与“严格解”相近的效果。并指出,简易方法逐步被更先进而实用的方法取代是必然趋势。计算者应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现实和假定的差异及影响计算成果可靠性的因素,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施工基准传递是施工测量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工程实际施测过程,阐述了利用徕卡GNSS系统经典静态相对定位法实施基准传递的方法,并分析了GNSS测量基线精度,与常规方法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进行了垂直度和标高控制的计算。实践表明,GNSS系统经典静态相对定位法可以满足高层建筑施工基准传递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大直径钻孔灌注长桩承载力分析的实际问题和工程评价需要,在大量桩基载荷试验资料基础上,提出适用于北京地区非均质互层地基钻孔灌注长桩的荷载传递分析方法。考虑层状非均质地基条件、桩长与桩侧土埋深、灌注桩后压浆等因素,改进荷载传递函数,并建立确定荷载传递参数的目标优化及预估单桩承载力的方法。通过对具体工程实例的应用分析,表明采用提出的荷载传递模型和参数优化方法,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互层地基土层的单桩竖向荷载传递特征,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是可行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埋地管道地震应力简化计算公式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弹性地基梁法,以结构动力学理论和地震波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推导了地震行波有夹角入射地下管道的运动微分方程和管土间的位移传递系数,得出横波、纵波具有相同的位移传递系数,进而求得管道的最大应变及应力。最后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及本文方法进行实例分析,认为本文方法与实际情况较符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从推力计算和工程实际出发,介绍了符合经典力学的传递系数法的来源,然后根据刚体极限平衡条件,推导了传递系数法,两者是吻合的。同时也分别从推力计算和刚体极限平衡条件推导了基于摩尔-库仑理论的传递系数折减法。证明了传递系数法没作任何简化,其计算原理是正确的,且计算结果能满足工程要求,是传递系数折减法的原型,而传递系数折减法则是传递系数法的衍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最后结合滑坡勘察实际,指出了误解传递系数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纪晨 《城市勘测》2012,(6):58-60,63
建立在前辈学者对于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检验的研究成果上,明确现有检验方法的优缺点。根据实际应用条件,作者强调了天线相位中心垂直偏差稳定性检验在GPS高程传递中的重要性,并设计了相应实验。融合稳定性检验实验结果并改进现有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检验方法,作者提出在GPS小网高程传递中天线相位中心垂直偏差的改正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结构实际型式和载荷条件出发,考虑杆件的弯曲、扭转变形,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框架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适合于对称或非对称型各类框架式结构计算。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文献传递服务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全国报刊索引》文献传递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展开详细探讨。同时结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实际,论述了《全国报刊索引》文献传递的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The primary location of oxygen transfer in a diffused aeration system is examined by separately determining the surface air-water and bubble-water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The mass transfer model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advances the McWhirter and Hutter (A.I.Ch.E. J. 35(9) (1989) 1527) model by tracking oxygen and nitrogen transfer into and out of the bubbles as they rise to the water surface. The resulting vertical profiles of the liquid-phase equilibrium concentration inside the bubble and the gas-phase oxygen composition give insight into how the bubble-water concentration gradient changes over depth. The surfac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Ls)a(s), is 59-85% of the bubbl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k(L)a(b), and the driving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is smaller for surface transfer. Surface transfer and bubble transfer both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oxygen transfer; however, bubble transfer is the primary mode of oxygen transfer for this system at the air flow rates used. Furthe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most of the surface transfer occurs above the bubble plume.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的耗能与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密切相关,了解建筑墙体内部的热湿传递对建筑节能有重要影响。以相对湿度和温度梯度为驱动势建立墙体一维非稳态热、湿和空气耦合传递模型(HAM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重点关注了湿传递对传热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考虑传湿时墙体内部温度波动小,墙体进行热湿传递会产生湿积累,降低墙体使用年限;考虑传湿时通过墙体总传热量比不考虑传湿时多7.5%;考虑传湿时内壁面最大平均数比不考虑传湿时大0.78。  相似文献   

13.
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对两榀1/6缩尺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模型进行试验研究,分析这种新型转换构件在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研究构件在受力过程中裂缝的开展规律、钢筋和钢构架的应变变化特点、传力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变形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有显著的改善,避免了普通钢筋混凝土转换梁(尤其是深受弯构件)的脆性破坏形态,表现出良好的塑性。内置钢构架钢骨混凝土转换深受弯构件充分利用了深受弯构件的拉力拱传力机理,设置钢构架实现了以最短、最直接的传力路线和方式传递上部荷载。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预应力板式转换结构是预应力结构与板式转换结构的复合结构形式.本文介绍了该结构在我国的研究概况,提出了预应力板式转换结构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研究过程中会出现的若干问题,总结了预应力板式转换结构需要研究的内容,论述了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RC宽扁梁转换结构介于梁式转换和板式转换之间,其布置可看作厚板在零应力区、低应力区掏空减薄构成,也可看作普通转换梁截面加宽减高构成。通过宽扁梁转换结构的一个实例,分析了宽扁梁转换结构在重力荷载及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状况,结果表明,RC宽扁梁转换结构弱化了转换梁抗弯刚度,有利于改善地震作用(特别是罕遇地震)下框支柱应力集中,避免框支柱率先破坏,有利于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抗震延性需要。RC宽扁梁转换结构减低了转换梁截面高度,有利于提高建筑使用空间,降低层高,具有明显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换乘问题之 间联系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未被真正理 解,它限制了我们对换乘矛盾的判断和策略 的提出。本文以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现状和 换乘问题归纳为出发点,分析探讨换乘矛盾 产生的内在逻辑,提出土地利用是造成轨道 交通换乘需求的诱因,而换乘条件则决定了 供需矛盾是否产生,进而以互动思维提出了 包括强化副中心和边缘职能、提升土地利用 多样性、增强公交衔接能力和增加换乘可能 在内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7.
高层箱形转换结构上、下楼板和转换梁共同工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合有限元分析高层建筑箱形转换结构中转换梁与上、下楼板的共同工作,指出下盖板的设置能有效地分担转换梁的弯矩和轴力,而分担剪力的能力有限,同时,对转换梁抗扭并不存在一致有利的影响。并给出箱形转换层结构设计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凤凰苑公建区工程由两栋酒店和一栋写字楼组成,其中两栋酒店地上部分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存在着多种类型的转换梁,如托柱转换梁、上部墙体开有边门洞的托墙转换梁、框支主次梁二次转换结构等。结合该工程的设计过程,给出了较有特色的转换梁设计结果。介绍了较为复杂的框支主次梁二次转换结构的计算法。  相似文献   

19.
个体间知识转移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途径,目前知识转移的研究多集中在静态层面,而知识转移会随团队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研究工程项目团队内部个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知识转移过程为焦点,探讨不同知识主体在各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将知识转移过程模型置于工程项目团队情境下,分别探讨知识转移在形成期、动荡期、成熟期和解散期的形成和破坏机制,构建知识转移在工程项目团队发展各阶段的演化过程模型,据此提出项目经理领导力是推进工程项目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并阐述各阶段项目经理领导能力和领导行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流固耦合传热的数值分析模型,求解得到了流固耦合传热性能如温度、传热系数、摩擦系数、汽相体积分数沿换热元件轴向变化的分布。结果表明:随着质量流量的增加传热性能有被强化的趋势;相变之前,传热性能与热流密度的无关,相变之后,传热性能被强化,但趋势逐渐放缓;热流密度越大,质量流量越小,相变点越靠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