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波涌灌溉的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概述了波涌灌溉的技术要素、田间适应性、地面水流数学模型和土壤入渗数学模型、节水机理与灌水效果、浑水波涌灌溉、波涌灌溉的田间灌水系统、波涌灌溉设备、波涌灌溉的管理系统和波涌灌溉的优化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田浑水波涌畦灌灌水试验资料,研究了浑水波涌灌周期数、循环率和浑水含沙率等要素对浑水波涌畦灌灌水定额和节水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试验条件下的浑水波涌畦灌的最佳周期数为3,最佳循环率为1/3,这些研究成果为浑水波涌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浑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国外土壤水分连续入渗研究主要集中在Green-Ampt模型的修正以及Philip、Parlange入渗方程的求解两方面。国内学者对浑水连续入渗的研究认为:浑水与清水入渗的差异主要是浑水中物理性黏粒的存在引起的,浑水入渗模型以通过浑水灌溉试验进行拟合而得到的经验公式为主;对浑水波涌灌间歇入渗研究认为,不同泥沙粒度组成的浑水间歇入渗能力均小于同条件下的浑水连续入渗能力,且减渗率随入渗周期数的增加而增大。今后应开展不同灌水方式、多种影响因素下的浑水灌溉研究。  相似文献   

4.
波涌灌溉条件下土壤致密层的形成及其对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根据田间波涌灌溉的试验研究,论述了在间歇灌水条件下,土壤表面致密层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致密层在改变土壤入渗特性,以及朝着有利于节水、提高灌水质量等方面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面灌溉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加之波涌灌溉灌水过程的复杂性,给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增加了难度。研究表明:波涌灌节水效果的发挥直接取决于其灌水技术参数采用的合理性。本文基于笔者近年来的波涌畦灌灌水实践和波涌灌灌水技术研究,对构成地面波涌畦灌灌水过程的灌水技术参数进行了分析,对作为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确定依据的间歇入渗减渗率和入渗模型及参数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波涌畦灌灌水技术参数的确定方法。尽管其不少参数的确定是经验性的,但不失其对波涌畦灌灌水技术的研究和灌水管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浑水波涌畦灌条件下的间歇入渗试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费良军  王文焰 《水利学报》1998,29(5):0065-0071
本文依据大田浑水连续及浑水间歇入渗试验资料,探讨了浑水连续入渗和间歇入渗特性及其规律,研究了浑水泥沙颗粒级配组成对浑水间歇入渗的影响,建立了浑水泥沙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减渗率大小的关系,此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浑水波涌灌理论与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量及减渗作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浑水灌溉是黄河流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浑水中泥沙级配和浓度的大小对土壤入渗过程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泥沙级配和浓度的浑水入渗结果有显著差异。通过分析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入渗试验数据,并与清水灌溉入渗试验对照得出: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灌溉累计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和清水相同,均为指数为正的幂函数曲线。相同含沙量、同一入渗历时,泥沙较粗的浑水始终比泥沙较细的浑水累计入渗量大。泥沙颗粒越细的浑水,其相应的累计入渗量越小,减渗量和减渗率越大;而相同累计入渗量条件下,泥沙颗粒越细,相应入渗历时越长。不同泥沙级配浑水相对于清水的时段减渗量和减渗率随时间均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均发生在前50 min,泥沙组成颗粒越细,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越早,同时刻浑水的减渗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由连续灌水流推进资料确定涌流灌溉入渗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和评价涌流灌溉条件下间歇入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周期一循环率入渗模型结合连续灌田面水流推进资料的涌灌技术要素确定涌灌入渗模型的方法,实例应用表明,该法既简便易行,又可消除土壤入渗空间异性的影响,为准确评价涌灌灌水质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大田波涌灌与连续灌的试验实测资料.分析论述了二者在灌水方向上的积水入渗时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清水与浑水条件下,波涌灌溉是如何将积水入渗时间的分布特征,调整到有利于达到灌水均匀的状态。此外本文还对积水入渗时间Ti的计算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波涌灌溉的灌水质量评价及计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清、浑水连续灌与波涌灌溉的大田试验,对波涌灌溉的灌水均匀度、灌水效率及储水效率进行了评价,同时在文中提出了一种无需灌后土壤水分资料即可计算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新方法,从而为波涌灌溉技术要素优化设计的灌水质量评价,提供了数学模拟计算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河流域绝大部分引黄灌区引浑灌溉的特点,阐述了清水与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的本质区别以及开展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的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浑水入渗规律的研究进展与现状,提出了浑水灌溉下的土壤入渗规律研究领域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灌区管道输水系统占地少,能减少灌溉水量的渗漏和蒸发损失,是农田灌溉实现节水、渠系输、配、灌水自动化的一条经济有效途径。该文针对灌区低压管道输水系统规划设计参数确定、管网布置、管材选择、附属设备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甘幸 《广西水利水电》2000,(3):44-46,49
广西雨量充沛 ,但是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 ,季节性、区域性缺水现象严重 ,干旱缺水是制约广西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普及、发展节水灌溉是解决目前面临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作者对发展广西节水灌溉必要性及存在问题作了分析 ,并对今后节水灌溉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节水灌溉的工程措施与技术方法很多,包括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滴灌,地下渗灌等,其方案优选应从自然因素,经济,管理,运行等多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其方法较多。文章阐述了模糊聚类模型在节水灌溉方案优选中的作用,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效果,将低压输水技术应用到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中。以金塔县鸳鸯灌区为改造对象对其多水源农田灌区进行节水改造,首先对工程进行总体布置,然后提出取水工程、渠首工程的设计,最后确定灌水定额与管网设计流量,并进行管材与管径选择以及管道水力计算,完成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实验表明,应用低压输水技术对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后,明显减少了输水时间,提高了节水量、灌溉水利用率、灌溉面积达到率与间接效益,证明应用低压输水技术后能够有效提高多水源农田灌区节水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星星哨灌区依据水稻需水规律,结合实际运行情况,研究出分阶段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几年来在灌溉供水中应用,大旱之年不减产,取得了良好的节水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科学与水工程》2022,15(3):228-236
Muddy water irrigation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gradation, sand content, and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nitrogen (N) transformation were studied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tes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uddy water irrig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gricultural soil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N transformation. Soil bulk density, total porosity, pH, and microbial enzyme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 transformation as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diment and soil moisture. Sediment addition generally increased the soil bulk density and reduced the soil porosity and pH significantly, and the optimum moisture for promotion of the N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80% of the water-filled pore space. Therefore, muddy water irrigation has a potentially long-term influence on agricultural N cycles in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ern China. This could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use of muddy water for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