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温差环境下空调送风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电子技术》2017,(20):150-152
针对传统的空调送风系统在大温差环境下不能很好地进行送风的问题,提出一种大温差环境下空调送风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对机器露点机组进行有效的优化,改变了传统露点机组对湿度以及温度的敏感程度,把内耗的温度差降到了最低,对焓湿和室内送风量从新进行设定,针对大温差环境利用敏感芯片进行了有效的控制计算,方便针对不同环境的温差进行自我重新设定。对风机和风道温升系统进行了优化,保证在大温差环境下的调节能力,同时保持较低的耗电功率。为了验证设计的大温差环境下空调送风系统优化方案的有效性,设计了对比仿真试验,实验数据表明,设计的优化方案能够进行有效的对大温差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2.
气流组织方式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环境的品质。近年来,针对影剧院等高大空间,在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为提高健康和舒适水平,实现节能优化,所开展的气流组织相关研究已成为民用建筑通风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系统总结了剧院现有的气流组织设计方法,包括大空间整体保障的顶棚式上送下回、喷口式上送下回、置换通风,以及观众区域局部优先保障的座椅送风等形式,重点归纳了近年来对座椅送风在能耗、热舒适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工程应用情况,并提出观众个体独立保障的通风新模式。最后分析了影剧院室内气流组织研究在未来应关注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净化空调系统,存在送风量大、送风温差小的特点,并且各房间的热湿负荷相差较大。通过对一次回风与两种二次回风系统进行比较、计算,说明在夏季空气处理过程中利用二次回风,代替二次加热达到节能目的。并阐述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要根据室内热湿负荷大小和一般送风设计参数的规定,通过改变空调的送风参数,模拟并分析深埋地下工程空调房间的热环境特点。对模型房间同一垂直截面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和湿度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垂直温差都不超过1℃,不会对热舒适产生明显的影响,湿度设计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5.
结合国内某电厂的集控室空调系统,对比分析了三种典型的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和一种改进的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结果表明,电厂控制室空调过程可按等湿过程考虑,露点送风的送风温差过大,不适用于集控室空调系统,改进的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具有明显的节能降耗效果,可为设计人员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设计方法的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局部集中送风情况,提出了确定Ⅱ、Ⅲ级手术室送风温差及送风量的方法,采用集中新风系统,让循环风走干工况,最符合手术室对空调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目前医院手术室建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使用手术室局部洁净送风单元做为缓解的办法。通过对送风单元的性能测试,指出:送风单元可以单独使用于对洁净度级别要求不高的手术室中,也可以在洁净度级别要求高的手术室中,配合使用送风单元进行局部强化送风。  相似文献   

8.
《红外技术》2016,(6):519-523
噪声等效温差(NETD)是热像仪主要性能参数之一。对空间噪声等效温差(spatial-NETD)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完善空间噪声等效温差测试技术,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指出空间噪声等效温差测试的重要性,为空间噪声等效温差在热像仪性能测试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Airpak软件模拟分析了体积为6.8 m×3.1 m×2.8 m的某10000级洁净室中污染物的浓度及温湿度,并对照测试结果分析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其模拟结果表明,在改变室内送风状态点的情况时,室内的最佳换气次数为18次/h,在不考虑改变室内送风状态点的情况下,室内的最佳换气次数为22次/h;其完全可以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通过降低换气次数降低洁净室的能耗。  相似文献   

10.
实验研究了水平射流桌面式工位空调的送风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风口高度位置存在吹风风险。要保证人员的热舒适性,必须合理设计送风参数,选择合适的风口尺寸和送风距离。对于圆形送风口,保证新风量同时不产生冷吹风感的风口直径应不小于12cm,送风距离以50~80cm为宜;增大送风百叶的夹角,能在垂直方向有效分散送风,但夹角过大,不利于新风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室内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而气流组织形式显著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因此有必要对典型送风方式下室内空气流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选取典型工况,对混合送风、置换送风、地板送风以及个性化送风方式下,空气的速度场、温度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同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典型送风方式下室内空气的运...  相似文献   

12.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在冷却顶板 置换通风联合空调系统(CC/DV)以及冷却顶板 混合风联合系统(CC/MV)两个模型中室内的空气温度、速度和粒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了粒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混合通风比置换通风能更有效的排除地面产生的扬尘,大颗粒污染物在置换通风气流场中比小颗粒污染物容易沉积,而在混合通风气流场中大小颗粒的分布区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热源分布对置换通风气流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FD仿真技术,分析热源分布区域的不同对置换通风气流组织的影响,说明置换通风方式在消除室内余热方面的特点,以及在不同的热源分布下,工作区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异同,指出置换通风方式在确保室内空气品质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Airpak软件模拟研究了夏季不同气流组织下办公室内的温度场.通过对无通风、自然通风及两种不同的机械通风进行模拟,得到了各个工况下的速度矢量图、温度场及PMV.对比分析不同气流组织温度场分布原因,并得到了4种气流组织温度场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通风可以明显改变房间温度场,机械通风房间温度场更均匀,其中,上送下回的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模拟了在冷却顶板+置换通风联合空调系统(CC/DV)模型中,冷板在顶棚的位置不同导致室内的空气温度、速度分布变化情况。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冷板位于人体热源的上方顶棚能增强人体的热羽流强度,产生强度很大的热羽流遇到顶棚向下返回的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房间下部置换通风良好的气流场。因此如果室内存在过强热源时,应避免将冷板设置在其上方。  相似文献   

16.
建筑室内人员有效新风量及其特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人体呼吸模型建立了室内人员所获得有效新风量的计算模型,并对不同通风模式、新风量大小和污染源强度影响下的有效新风量的特征性做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通风条件下的人员有效新风量要低于置换通风条件下的对应结果;同时,入室新风量的增大可以使人员有效新风量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取决于通风模式;此外,污染源强度的变化对人员有效新...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置换通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中国在引入北欧置换通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首次应用于北京天桥剧场、上海大剧院,以及随后的杭州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等,目前在大量剧院工程中得到应用。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下送风器,在实验室测得其噪声声功率级及气流流速等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其气流分布和噪声特性等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实际工程设计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冷却顶板与置换通风联合空调系统下室内空气温度、速度和粒子浓度分布特征。结果指出,这种空调通风方式中,室内垂直温差小,可形成良好的室内热环境、并有较好的热舒适性。对于室内粒子浓度分布,在典型污染高度下,呼吸面高度处粒子浓度较高,但在热泳力的作用下,贴近人体的小范围内粒子浓度明显降低。同时,由于冷吊顶成为粒子汇,房间上部区域的粒子浓度较低。  相似文献   

19.
置换通风气流组织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应用置换通风方式的办公房间气流组织的速度场、温度场进行计算并作图形化处理,分析置换通风气流组织的特性,通过改变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简要分析其对气流组织的影响,并提供评价这种通风方式舒适性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0.
模仿昆虫感受器的结构,设计制备了一种仿生毛发气流传感器——表面对称电极含金属芯聚偏氟乙烯(PVDF)纤维(SMPF)传感器。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和第一类压电方程建立了SMPF的气流传感模型。搭建了实验系统,验证了SMPF对于气流速度的传感能力。实验结果表明,SMPF的输出信号和气流速度的平方成线性关系,验证了理论模型,表明SMPF具有感知气流速度的能力。将纤维呈阵列排布置于风洞流场中,用气流对纤维阵列进行冲击,搭建实验系统,验证了纤维在流场中的传感特性,并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风洞装置中,当有气流流过时,会产生流动边界层,且沿着气流速度方向边界层厚度越来越厚,同一截面上的气流速度差也越来越大。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表明SMPF具有感知流场分布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