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插层和热处理的方法对高岭石进行剥片。本研究以高岭石/二甲基亚砜插层复合物为前驱体,用"取代法"制备出高岭石/尿素插层复合物,其插层率高达91.23%。将经5h机械磨剥的插层复合物与未经磨剥的插层复合物进行加热处理对比其效果,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粒径分析和比表面积(BET)结果均表明热处理方法的剥片效果较佳。磨剥后再进行热处理使样品中位径接近1μm,且1μm以下含量超过40%,其剥片效果明显优于直接热处理;且磨剥使得插层复合物热稳定性增强,脱嵌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可剥涂料对物体表面进行临时防护是解决各种物品表面磕碰、刮擦和污染等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综述了可剥涂料的种类及特性,概述了各类可剥涂料的改性工艺研究进展,展望了可剥涂料改性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薄膜结合强度的刮剥式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一种薄膜结合强度的新型测量方法~刮剥法的测量原理、特点以及应用范围。所谓薄膜结合强度的刮剥式测量方法(简称刮剥法),实际上是一个使用特制刮剥刀具、以类似于薄层金属刮削方式工作,并以从基底上剥离薄膜所需能量作为其结合强度量度的测量方法。刮剥法与现广泛使用的划痕式结合力测量法的区别主要表现为:(1)该法是一个能量测量方法,即以薄膜的剥离能量作为薄膜与基体的结合强度的描述;(2)测量时采用的是对膜/基界面的切向加载方式;(3)测量结果是对膜/基结合强度的直接描述,并对基底表面状态、材质等不敏感;(4)可以对其它方法无法进行测量的超硬材料薄膜,如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等,进行结合强度测量。本文通过对刮剥过程中刮剥刀刃附近区域的受力分析,得出了成功实现沿界面剥离薄膜的必要条件以及刮剥法测试对试样的要求和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1 前 言 我所在电镀生产中采用涂料绝缘保护法进行局部绝缘。局部绝缘所用涂料又称屏蔽涂料、保护涂料或可剥性涂料。可剥性涂料在局部电镀工艺过程中尽管起暂时保护作用,但是对局部电镀工艺过程的完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世界各国对可剥性涂料及其配套产品的研究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国内使用的可剥性涂料主要有:用于铝合金的氯丁橡胶可剥漆和J64-32黑色丁苯橡胶可剥漆、用于钛合金与不锈钢的丁基橡胶可剥漆和双组分氯磺化聚乙烯可剥漆、G64-1过氯乙烯可剥漆、低毒性的水分散型乳胶化铣保护涂料和光敏型化铣保护…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可剥涂料的应用背景,综述了水性可剥涂料的主要作用及机理.按成膜树脂的不同,系统阐述了乙烯基类、丙烯酸树脂类、聚氨酯类等水性可剥涂料的国内外最近研究进展,并对水性可剥涂料的研究和应用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刘勇  龙永强  田保红  刘平 《功能材料》2008,39(3):392-394,402
对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线用Cu-Cr-Zr合金电磨损性能和磨损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在合金接触线-黄铜粉末冶金滑块系统的电磨损过程中, Cu-Cr-Zr合金接触线的电磨损率随电流强度升高显著加强,由加载较小电流引起的磨损份额为0.16%~0.34%上升至电流强度较大时的7.82%~17.21%;未加载电流时,剥层磨损的体积损失在总磨损体积损失中所占比例高达94.70%,表明该机制为合金接触线主要机械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7.
深色羊毛羊绒混纺产品难以清晰观察鳞片状态而达到准确定量,剥色处理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本文研究了利用保险粉对深色羊毛羊绒产品进行剥色处理,通过直观观察、显微镜观察以及白绒鳞片处理前后对比等评价方法,确定了适合实际检验所需要的剥色方法。  相似文献   

8.
露天矿山的剥采比它是影响露天矿开采境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矿山的建设速度、经济效果、资源利用、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等关键性问题,在经济上,露天开采境界有一个合理的界限问题。而经济合理剥采比是确定这个界限的控制性指标。长期以来我国露天矿山确定经济合理剥采比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成本比较法”及“价格法”。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政府对矿山管理政策的全面完善,这两种计算方法都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使矿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满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更新经济合理剥采比显得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续通  钟毅  毛志平 《材料导报》2012,26(18):119-122,141
采用四甲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蛭石进行有机膨胀和机械剥分,研究剥分蛭石包覆聚酰亚胺(PI)复合材料的耐热性能。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证明有机插层剂成功插入蛭石层间,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不同蛭石样品的微观结构及剥分情况。剥分蛭石包覆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热隔绝性能和耐形变性由温差测试实验测定。  相似文献   

10.
陕西洛南某企业高岭土矿资源浪费严重,将进行加工技术工艺改造,拟采用干法超细粉磨剥片工艺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球化U3 Si2 粉体装置。在Ar+He气氛下对粒度为 10~ 15 0 μm范围内不规则形状的U3 Si2 粉体进行了球化 ,球化率达 90 %。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标GB/T16488-1996红外光度法测定水质中石油类和动植物油,对自动萃取仪萃取水中油类的萃取效率进行测定研究。探讨了不同条件及不同成分的油类污染物对萃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化钠对四氯化碳萃取效率影响较大,食用油在四氯化碳中的萃取效率比在水中的高15%~20%。  相似文献   

13.
赵才贤 《计量学报》2020,41(10):1297-1302
针对医用乳腺X射线辐射源AGD测量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2种有效的数据处理方法:近值法和线性拟合法。经过试验和比较得到以下结论:2种数据处理方法获得的测量结果及不确定度均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满足3Urel≤MPE的符合性判定准则。比较而言,线性拟合法获得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其相对扩展不确定度(k=2)在5.7%~6.5%范围内,而近值法获得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在6.4%~10%范围内。两种数据处理方法有效解决了医用乳腺X射线辐射源检定中不同模体厚度的转化因子和不同乳房成分修正因子如何确定的问题,为国家规程的下一步修订完善提供了参考,对其它同类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江淼  张菁  黄艳  金森林  高春柳 《计量学报》2019,40(6):1112-1116
载有卫星定位的设备终端是否在设定范围内的检测方法,决定着电子围栏设计的成败。将分类思想用于此类检测,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入栏检测算法。该算法依据卫星定位终端的定位数据特征选择合适的核函数;通过网格搜索法求取核函数及误差惩罚参数的值;视检测准确率高低不断调整确定最优阈值等几个环节来实现。用实测数据进行算法验证,入栏检测准确率可达80%~96%,远高于直接检测得到的43%~67% 的准确率,表明算法可靠有效,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高压消解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中钴、镍的方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钴为2.0~3.6%,镍为1.8~2.0%。回收率:钴为102.5~103.8%,镍为95.2~98.0%。检出限:钴为0.013mg/L,镍为0.039mg/L。  相似文献   

16.
以水溶性壳聚糖(Cts)作为新型分散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原料,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合成了壳聚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物(Cts/CPAM),探讨了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单体质量分数为3.75%~4.25%、AM∶DMC(质量比)为9∶4、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5%~1.75%、无机盐质量分数为10.0%~1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35%~0.0045%、反应温度为55℃~60℃时,分散聚合体系稳定,所制备聚合物的分子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温度场测量中使用常规温度传感器引线不方便的缺点,设计了一套无引线温度测量模块。该模块具有测量精度高、无需引线、使用方便的特点。测量模块配接热电阻传感器,利用参考电阻比例测量技术,大大提高了测量稳定性。测量模块采用真空隔热蓄热技术,在-65~200℃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不少于2 h,可满足该温区真空试验罐、热压罐,或其他密闭试验装置、大空间实验装置等温度场均匀性测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圆柱声学共鸣法原理,开展了303.10~303.18 K,压力从3.855 MPa至7.534 MPa的近临界区CO2测量研究。二氧化碳声速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结果为:当压力低于7.1 MPa时为0.035%,当压力高于7.3 MPa时为0.15%。与CO2国际标准状态方程计算得到的声速相对偏差分布在0.005%~-0.4%范围。所获得的测量结果可为CO2国际标准状态方程的改进提供重要数据来源,建立的实验系统和方法可用于更宽广温区CO2及其他工质的声速精密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19.
We compared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f 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polystyrene and graphene/polystyrene composites. The conductivity of polystyrene increases from ~6.7 × 10(-14) to ~3.49 S/m, with an increase in graphene content from ~0.11 to ~1.1 vol %. This is ~2-4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for multiwalled-carbon-nanotube/polystyrene composites. Furthermore, we show that the conductivity of the graphene/polystyrene system can b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incorpor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The volume-exclusion principle forces graphene into the polystyrene-rich regions (selective localization) and generates ~4.5-fold decrease in its percolation threshold from ~0.33 to ~0.075 vol %.  相似文献   

20.
在理论和试验上对R507A与R404A两种制冷剂的循环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在冷凝温度40.5℃,吸气温度18.3℃,过冷度0℃,压缩机等熵效率0.8的条件下,理论分析表明:R507A的制冷量较R404A高6%左右,COP高2%左右;相同条件下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R507A的制冷量较R404A高2%~4%,COP高1%~2%,排气温度高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