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北内陆河典型地区生态演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北内陆河下游生态演变问题,共性的认识是水资源与生态演变关系十分密切。但是,目前研究成果宏观的多,微观的少;概念性的多,具体性的少。有箍于此,从水资源的角度,探讨了生态演变的特点、成因,借助RS、GIS及相关理论,提出了水资源分区应与生态分区相结合,指出影响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演变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从水资源利用和生态工程两方面阐述了生态修复的对策,认为生态演变研究应朝着时间化、空间化和具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流生态安全与可利用水资源、水质和危险水文情势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危害,而河床演变是导致危害实际发生的原因。本文论述了俄罗斯河流的生态安全及其与河道输沙和河床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塔里木河近年来所收集到的水质数据为基础,以其水质时空演变成因的角度为突破口进行研究,揭示其水质的时空演变规律,再通过Tenant法计算器生态需水量,为后续生态输水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河流形态、水文和水生态等方面正逐渐发生变化。对河流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探索河流的演变理论及成因,把握河流演变状态,有利于管理者对河流的保护与治理。文章以辽宁省大凌河为例,首先采用河流形态、水文和水生态作为河流演变的驱动指标;然后以代表水文站的驱动指标为基础,统计分析驱动指标的多年变化过程;最后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河流改变度评价模型,依次对河流形态、水文、水生态以及综合演变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凌河流域的河流演变主要受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研究成果为河流生态保护、水利工程规划与运行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民黄河》2015,(5):70-73
通过探讨河西走廊区域气候和水资源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开发过程,根据河西走廊自然地理与生态特征,将其分为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绿洲区、荒漠区和尾闾湿地区,考虑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发展演变趋势,分析预测了区域生态格局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气温与降水量及出山径流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用水量伴随着土地开发规模增大而增大;考虑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变薄退缩使冰川融水径流量在未来先增大后减小,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总体保持平稳且有增大趋势,但2035年以后都将出现减少趋势。出山径流是河西走廊各内陆河流域生态演变的最基本要素,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变化是河西走廊生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合理规划配置水资源以应对出山径流未来变化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章论述了新疆库鲁斯台草原生态研究的演变及成因。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质量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正呈现下降或恶化趋势的现状,介绍了长江源、长江上游段、中下游段及河口段的水生态概况及历史演变.结合实例,从近几十年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分析了水生态保护策略的演变规律,包括从单一物种保护向系统综合保护的转变、从末端保护向早期介入的转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保护的转变.探讨了规划在水生态保护策略应用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长江流域水生态质量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正呈现下降或恶化趋势的现状,介绍了长江源、长江上游段、中下游段及河口段的水生态概况及历史演变。结合实例,从近几十年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内容和方式的转变分析了水生态保护策略的演变规律,包括从单一物种保护向系统综合保护的转变、从末端保护向早期介入的转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保护的转变,探讨了规划在水生态保护策略应用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组成,其核心遵循“自然-社会”二元多过程的演变规律,规范人类水土资源开发活动,构建安全可靠的防洪抗旱体系、高效集约的供用水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生态体系、先进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和科学严格的水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为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深入“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多过程演变机理、流域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智能水网与智慧水务建设等关键问题研究。  相似文献   

10.
归纳湖泊生态需水的相关概念、分类和组成,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近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发现其主要集中在水文学角度与生态学角度2个方面,故从这2个角度总结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其中:水文学方法主要考虑湖泊长序列水文要素,具体有最低水位法、水量平衡法和换水周期法等;生态学方法多同时考虑湖泊生态和水文要素,具体有曲线相关法、生态演变分析法和功能法等。不同方法的主要原理、适用性各有不同。以太湖为例,选择最低水位法、换水周期法和生态演变分析法3种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与结果比较,得到太湖生态需水分别为36.01亿、27.14亿和38.81亿m3。综合比较分析后,认为生态演变分析法在计算过程中同时考虑了水文与生物状况,计算结果最合理,故最终确定太湖湖泊最小生态需水为38.81亿m3。该研究为系统了解并合理选择湖泊生态需水计算方法,开展湖泊生态保护修复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王浩  秦大庸  王研  王芳 《水利学报》2004,35(8):0008-0014
定量分析了西北内陆区生态环境及其总体变化趋势。通过对生态环境现状的总体评价,研究了20世纪70~90年代西北内陆地区发生的景观变化;以335个县级区为基本数据信息单元、省级行政区为分析讨论的基本层面,进行了全西北、省、县3个层次的评价;从水分-植被相互作用机理入手,分析了水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对景观改变和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的影响;提出了西北内陆干旱区生态环境呈现荒漠化面积扩大、人工绿洲面积扩大而荒漠-绿洲过渡交错带面积缩小,且总体趋于劣化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河流水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实践的河流健康管理模式被认为是一种科学可行的河流管理方式.水生态承载力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和水生态系统演变的耦合结果,对其演变趋势分析的科学性是河流和相应的区域管理决策支持的重要基础.本文将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模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方法进行研究,一直来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本论文重点介绍自主开...  相似文献   

13.
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流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系统介绍了2010年以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水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形成了水环境监测分析技术与标准体系,研发了系列水环境监测标准物质,研究了水源地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与水污染事件应急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研发了水环境监测新技术与设备;(2)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过程演变机理与模型。在大型水库重金属污染物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效应、生源物质流域迁移转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生态水文过程变异与河湖生态响应机制与流域水环境与生态模型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3)流域水质目标管理与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形成了水功能区达标评价技术体系、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提出了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技术与湖库沉积物污染评价与生态疏浚方案制定技术,研发了生物慢滤水处理水质净化技术及设备;(4)河湖健康评估与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提出了河湖健康评估标准,研究形成了河湖水系生态连通技术、生态流量确定技术、水质水量联合调度技术与水生态修复技术。最后分析了新时期水环境与生态学的科技需求,提出了水环境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玄武湖是典型的城市富营养化湖泊,其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现场实地调研,综述了玄武湖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及其演变规律,同时对玄武湖的污染源展开调查.针对玄武湖的现状,分析已开展工程的实施效果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水循环生态效应与区域生态需水类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陈敏建 《水利学报》2007,38(3):282-288
本文从水循环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水文循环过程的能量转化规律,揭示水循环生态效应变化机理,提出判断生态系统演变与水循环关系的基本准则,以此区分生态需水类型。降雨分布决定了内陆河干旱区与外流域生态需水的基本格局,降雨径流关系的稳定性决定了半湿润半干旱区与湿润地区生态需水的差异,依附于地表水体的水生态系统随水量发生变化,其临界点取决于径流量的丰沛程度。我国区域生态需水类型可分为:西北内陆河干旱区植被生态系统需水;半湿润半干旱区河湖与地下水连通系统的整体生态需水;北方湿润地区河湖水生态系统需水;南方湿润地区维持河流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的流量。  相似文献   

16.
深港交界处的深圳湾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收集历史海图资料、近期实测地形资料和卫星遥感影像的基础上,对深圳湾的河床演变特征和岸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湾近百年间河床不断淤浅、纳潮量逐步减小;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深圳侧大量围海造地,深圳湾岸线向湾内大幅度推进;现状边界条件下,深圳湾持续淤积的趋势不会改变。研究了深圳湾河床演变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滩涂面积变化、沿岸滩涂淤高对红树林的种群、分布变化以及底栖动物、水生生物、鸟类的栖息繁衍等造成的影响,并就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项目,以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水资源承载能力、生态保护准则及生态需水为攻关突破口,开展了跨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十项主要研究成果;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二元演化模式,提出了基于二元模式的水资源评价层次化体系,提出了干旱区水分-生态相互作用的机理,建立了干旱区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针对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提出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及重点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水资源承载力,绘制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分布图,系统地进行了1/3国土面积上的水资源评价,提出了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和可开采量及其分布,提出了西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解析该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修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长时间序列的MODIS NDVI数据,解析2000~2016年间四川省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特征;采用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预测未来植被的变化趋势及持续性。结果表明:(1)四川省NDVI多年平均值为0.50,植被覆盖整体上呈现川东高于川西的空间分布特征;(2)2000~2016年间,四川省的NDVI值在0.48至0.53之间波动,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002 5/a;(3)植被覆盖度在未来变化将呈现改善大于退化的趋势;植被持续性改善的面积大于持续性退化的面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如何协调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自然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出发,分析了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指出了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在于: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水电工程建设与自然演化共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即提出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理念,系统分析探讨了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理念的基本原则.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再造可以通过人力与自然力的共同作用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实现水电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MODIS植被指数的民勤绿洲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指数作为反映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在遥感监测大范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及生态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的植被指数产品,采用变化矢量分析法,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民勤绿洲2000年与2009年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程度在正向提高,CVA变差最大达到1.9,绿洲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