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福州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思考阮孝应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什么叫城市化?其根本含义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我国城市化走的是以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
《中州建设》2012,(12):59-59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县域空间范围,乡村和小城镇是居民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县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中州建设》2011,(24):51-52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走出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县域空间范围,乡村和小城镇是居民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而目前我国小城镇大多是“乡村型”的。具域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建设新市镇,推进“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显著加快。盐城如何适应这一形势,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最近,结合调整盐城小城镇建设情况,我们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发展小城镇是实现盐城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市化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城市范围扩大,以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拓展,带动城市四周及郊区的城市化;另一种是城市数量的增多,包括乡村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逐步具备城市职能的小城镇的兴起。就盐城而言,大力发展中心城市,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功能,加快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化步伐,固然十分重要和迫切;而推动小城镇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大面积农村地区向城市化进军,则更为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小城镇建设》1998,(12):41-41
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的城市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一个雷家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作为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城市,在经济转轨时期应重视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引导。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马武定 《城市规划》1999,23(6):22-27
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的主旋律。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后指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已步入快速发展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并且认为在我国城市化问题所面对的艰巨性与紧迫性的客观情况下,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高。积极发展小城镇并不能等同于城市化,也不能代替城市现代化。对现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质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7.
研究昆明郊县区的小城镇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课题,是昆明中心城市外延发展、振兴的需要。 一、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商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已成为目前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主要流向。 二、小城镇发展前景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必将为小城镇的建设开辟广阔而美好发展的前景:经济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小城镇将成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发展问题上,长期推行“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方针,实践中也尤以小城镇的发展最为迅猛和活跃,“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建城”,可以通俗地反映出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的发展及由此推动的乡村地区城市化是中国近20年城市化历程的主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中国今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仍应继续坚持和贯彻这样一种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乡村城市化战略模式。勿用质疑,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辐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改变原有的传统农业生活方式,逐步向现代城市形态转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乡村城市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表现,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通过对我国改革  相似文献   

9.
江苏小城镇发展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高潮后,江苏省小城镇进入了相对缓慢的发展低谷。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背景下,探索新时期江苏小城镇的发展思路,对于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实践,对江苏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后江苏城市化历程城市化恢复性增长阶段(1978年-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江苏城市化进程也开始走出低谷。1982年5月,江苏省委召开的全省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方针,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积…  相似文献   

10.
关于乡村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乡村城市化的内涵 何谓乡村城市化,理论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乡村城市化就是乡村转化为城市的过程;有的认为乡村城市化是城乡两级同时向对方优点转化的过程;有的认为乡村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小城镇成长和发育的过程。因此,很有必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提示乡村城市化的准确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一、小城镇的作用和意义 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桥梁,是农村产品向城市集聚、城市产品向农村扩散的重要场所,是现代文明与浓郁乡情结合最完美的部位。发展小城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乡村城市化和全面推进农村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和重大举措。 小城镇,无论是建制镇还是集镇,从功能要求上看,都和城市差不多,同样具有集聚和扩散的功能,同样需要供水排水、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商业服务、保险福利等公共设施。从主体构成上讲,小城镇和城市都是人口聚居的地方,只是城市的主体以工人为主要构成,而小城镇  相似文献   

12.
刘美霞 《小城镇建设》1996,1(4):25-25,30
乡村城市化一词现在广见于政府文件中,乡村城市化是否把乡和村都变成城市,消灭农村?或者将城市、农村这两种居住形态的优点融合,同时向对方转化,城市变稀疏,乡村变稠密呢?带着困惑,我多方寻觅有关文章,在《村镇建设》第68期上,见到谭力同志的《关于乡村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如获至宝。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城市化与“新”城市主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缚龙 《城市规划》2006,30(8):19-23,30
重新审视城市这一概念,指出中国的城市化不仅是农村非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占据当今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的主导地位的过程,是乡村性向城市性转化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4.
信息社会正在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形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进入新时代以后,城市化成为全球最显著经济特征之一,老百姓向城市里面变迁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城市里面有好的教育,有比较好的就业机会,好的医院等等。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速度不加快、城市口味快速提升以及城市功能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城中村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且有断向小城镇蔓延展的趋势。本研究的小城镇城中村是乡村地区口“就地城镇化”的产物,其形成的大背景中国的村城镇化,其政策背景是小城镇发展战略,经济背景是农村工业,人口背景是小城填外来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我国已进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阶段,小城镇的地位已越发显得突出和重要。本文从调研的实例具体展开,以京郊中心小城镇为例,指出我国现阶段小城镇建设在城市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就今后我国小城镇建设如何加强城市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是城市化发展规律提出的客观要求 世界城市化的趋势之一是城市区域和城市带的出现,城市带中囊括了大量的农村.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这些农村也逐步为城市文明所改造,走向城市化,即乡村城市化,这带来了大量乡村建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逐渐增加.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质量的逐步城市化。  相似文献   

19.
杨运红 《四川建材》2011,37(2):56-57
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将成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重要节点。基于新型城市化新理念,提出了小城镇规划应采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陈芳  王南 《辽宁建材》2010,(4):59-60
发展建设小城镇是逐步缩小城市差距、完成从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本文论述了小城镇建设对于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及发展建设小城镇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