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建堂 《加气混凝土》2005,(1):22-22,26
国产6M-10A加气混凝土切割机在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中占有很大比例,我国最初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厂家中有一半以上都采用该机型,该机型最初设计年切割能力为10万m^3,随着生产厂家对该机型的不断技术改造,现在的切割能力都已突破原切割能力.其中郑州建材实业总公司加气混凝土厂年切割能力已超过30万m^3,而且切割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加气混凝土在我国有了40年的发展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生产企业约596家,总设计能力超4650万立方米,成为主要的节能墙体材料,并且,是唯一的以单一材料即可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加气混凝土在我国的墙体材料市场占有率并不高,这与其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本文试就我国加气混凝土行业的现状作一分析,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推进加气混凝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北京建材》2012,(4):107-108
中国加气混凝土协会副会长陶有生最近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指出,加气混凝土要获得勇陕、更大、更健康的发展,必须解决三大难题。 陶有生介绍,加气混凝土于上世纪60年代从国外引进,在我国发展较快,现有生产企业300多家,年产加气混凝土近2000万市方米,板材约50万立方米。今后要获得更快、更大、更健康的发展,必须解决三大难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加气混凝土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气混凝土在我国已有了40年的发展历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成生产企业约596家,总设计生产能力超过4650万m3,已成为主要的节能墙体材料,是唯一的以单一材料即可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墙体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宝鸡石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加气混凝土生产线于9月18日正式破土动工,该项目由业内企业家刘保财先生出资,选用仿伊通工艺(空翻型),设计能力10万m^3/年。刘先生多年从事加气混凝土用铝粉膏的生产,在墙改形势的感召下,毅然投资建设加气混凝土生产线,为加气混凝土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邝启章 《广东建材》2005,(7):105-107
广州市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全市只有4家生产商品(预拌)混凝土的企业,共5条小型生产线,年生产能力约30万m^3,产品供不应求。经过近10年的发展,至90年代中1995年,混凝土生产企业己增加到25家,生产线亦增加到35条,年生产能力增加到280万m^3,年均增长27%左右。至此,企业生产能力已开始略大于市场需求量,但企业盈利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7.
经30余年的生产实践,切割机的不断完善和工艺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使我国加气混凝土生产装备国产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向国际水平逐步靠拢。生产加气混凝土的6m地面翻转切割机年切割量已超过20万m3,最高已达到30万m3/年,4.2m×1.5m切割机已达到15万m3/年,空翻式切割机的切割能力亦已超过12万m3/年,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本文介绍浙江某加气混凝土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概况。该企业由私人出资1100万元,聘请技术人员设计,建设了1条全部用国产工艺装备,高质量、高效益,年产12万m3的粉煤灰蒸压加气混凝土生产线。投产1年多来,先后为上海、…  相似文献   

8.
《加气混凝土》2004,(1):23-25
中国第一家加气混凝土生产企业——北京市加气混凝土厂,即将步人他的不惑之年。近四十年来,他们靠着科技进步和追求高品质的产品,使企业长盛不衰,年年创利,平均每年为国家创造利润260万元,企业规模由建厂初期的15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2亿元。近四十年来他们生产的700多万加气混凝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浙江省天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拟在阿克苏南工业园区建设1条年产40万m^3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及配套砂浆生产线.利用阿克苏南工业园区电厂生产的废渣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及配套砂浆.项目预计总投资1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分2期建设。第一期投资约4000万元.年产20万m^3加气混凝土砌块;第二期投资约4000万元.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省级新墙材示范线——蒸压加气石英砂混凝土砌块生产项目近日在余姚正式投产,并顺利通过国家建筑材料工业硅酸盐建筑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鉴定。该项目总投资达5500万元,投产后,每年可为市场提供30万m^3蒸压加气石英砂混凝土砌块,成为宁波市规模最大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企业。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步伐的加快,加气混凝土产品越来越受到开发商的青睐。目前在所有建筑材料中,它是我国许多地区唯一使用单一材料即可达到节能65%的墙体材料,同时又可以大量地销纳工业废渣粉煤灰,粉煤灰掺量最高可达70%。正是因为这些特性,这几年加气混凝土产品在我国发展很快。特别是在经济较发达的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加气混凝土产品更是发展迅速。目前,该地区约有大中型加气混凝土生产企业20余家,产量达200万立方米以上。同时,  相似文献   

12.
从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获悉,从2006年4月贵州省第一家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投产至2012年10月,贵州省投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企业已达27家,逐步形成综合产能超过540万m3,加上在建的10家,预计2013年贵州省年产能将达到750万m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成为贵州省节能型新墙材龙头。磷化工企业的废弃物磷石膏、铝加工企业排出的赤泥,火力发电企业产生的粉煤灰被业界称  相似文献   

13.
2001年下半年在江苏苏北地区南通这个小城市里,出现了第四家生产加气混凝土的企业——南通振华新型建材公司,当时在南通地区引起了不小振动。因为在全国加气混凝土行业南通被誉为加气之乡,它拥有大名鼎鼎的支云公司、德盛公司及华夏公司,并且三家厂设计年总产量超过35万立方米,而南通本地区加气混凝土的使用量仅占新型墙材的1%,即年使用量在6万立方米左右。在如此之狭小的空间里,竟还有人敢投资再建加气厂,这让许多人抱着不同见解和等着看热闹的心态静观其发展。  相似文献   

14.
《福建建材》2004,(1):61-61
我国加气混凝土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加气混凝土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加气混凝土厂230多家,年生产能力1000万立方米,建立健全了科研、没计、教学、施工、装备、配套材料等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加气混凝土成  相似文献   

15.
《福建建材》2004,(1):61-61
我国加气混凝土工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加气混凝土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已建成加气混凝土厂230多家,年生产能力1000万立方米,建立健全了科研、没计、教学、施工、装备、配套材料等体系,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加气混凝土成  相似文献   

16.
加气混凝土的应用,在国外已有70年以上的历史。在国内,上海早在30年代就生产、应用加气混凝土,如上海大厦、国际饭店、锦江饭店、国棉六厂厂房等。解放后,50年代后期重新开始研究加气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1965年北京加气一厂引进西波洛克斯专利技术和设备,开始了以现代工业化生产和使用加气混凝土的先例。至目前为止,全国已有超过200家生产企业,遍布在除西藏之外的各个省市,设计能力达1000万立方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销售愈400万m~3。  相似文献   

17.
从日前召开的厦门市首次加气混凝土及干粉砂浆应用技术研讨会上获悉,从2008年7月1日起,岛内在建工程半全部使用干粉砂浆,否则不许施工。同时,争取将加气混凝土的市场使用率由现在的10%提高到50%。目前,该市已把加气混凝土及干粉砂浆作为重点推广的主导墙体材料和配套材料,已建成投产的加气混凝土和干粉砂浆生产企业各有2家,另外还有3家加气混凝土企业和2家干粉砂浆企业正在筹建当中。  相似文献   

18.
常州锅炉有限公司原为常州锅炉厂(常州建材机械厂),是原国家建材局定点的蒸压釜生产企业。作为国有企业,他们为我国蒸压釜设计和生产零的突破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年,转制为有限责任制公司后,在原有基础上,发挥了企业自主经营的优势,使企业经营更上一层楼,成为加气混凝土行业专业设备制造的重要骨干企业,可提供年产10~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成套技术装备,为加气混凝土装备的进步又做出了新的贡献,为此,我们走访了常州锅炉有限公司总经理陆焕良先生。  相似文献   

19.
《加气混凝土》2005,(1):8-9
上海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具有两家相当影响的加气混凝土生产企业,但是,加气混凝土在上海的全面发展和普及,是在2000年以后,2004年末,上海已建成18家加气混凝土生产企业,实现了180万立方米的的年产量。上海加气混凝土的发展,不仅大大提高了当地加气混凝土生产应用水平,推动了上海的墙体材料革新,也极大地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可以说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是全国加气混凝土应用最好的地区之一,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则是全国最好的地区;而上海市场的全面启动,又为伊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一结果,为此我们走访了上海伊通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晓鹤。  相似文献   

20.
华东商品混凝土及混凝土机械市场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江苏省全年实际供应混凝土5730万m^3,上海实际生产5016万m^3商品混凝土,无论是发展历史与行业整体规模,还是综合发展水平,堪称中国商品混凝土发展的“龙头”。华东地区商混发展对全国的商品混凝土企业行业的发展及设备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楷模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