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5年6月下旬,我省信江、乐安河下游分别出现了建国以来最高洪水位,其中梅港站出现了自1878年以来的最高洪水位,认真分析本次暴雨洪水发生、发展过程及成因,对城市、圩堤防洪规划,洪水预报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梅港站多年洪水流量水位关系,得出信江尾闾相同洪水流量下水位逐年抬高的结果,通过方案比较选择了信江尾闾整治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水文情势演变及归因分析是变化环境下水利发展研究的基础。以信江流域为例,根据信江入鄱阳湖控制站(梅港水文站)1953—2020年实测水文资料,对其近70年来年平均流量和水位的非一致性变化进行诊断;通过在基准期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影响期的流量和水位,利用残差分析方法量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年平均流量和水位变化的贡献率;针对梅港站水文情势演变特点,提出了一种先采用保证率频率法推求其设计最小通航流量,再通过不同时期的水位流量关系推求变化环境下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方法。结果表明:梅港站的年平均流量序列呈微弱的上升趋势,1991年为界的前后2个子序列的流量差异最大,气候变化起主要作用;年平均水位序列有显著下降趋势,2002年为界的前后2个子序列的水位差异最大,人类活动起主要作用;当最低通航水位的设计频率为80%时,2020年(代表现状环境)梅港站95%和98%年保证率的最低通航水位设计值较1991年分别下降1.78和1.79 m。研究结果可为变化环境下的航道航运、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日益显著,流域植被覆盖改变、兴修水利工程、城市化、河道采砂等使河流水文要素特性不断发生变化。以江西信江梅港水文站为研究对象,对该站水位、流量、断面等水文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研究断面变化、水位流量关系得出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河道采砂、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造成河流来沙减少,2012年该河段河床总体呈下切趋势;近年来梅港水文站水位流量关系产生趋势性变化,即从2002年开始,相同水位下流量逐年以增大为主。分析结果有助于改进水文测验手段,提升水文资料成果质量,为信江流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资源管理、防汛减灾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阐明信江八字嘴航运段分汊河道岸堤水力特征及河床演变趋势,利用MIKE21水动力模块构建研究水域二维数学模型,并运用梅港站水文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开展信江顺直分汊河道不同水文时期的水动力特性分析,阐明分汊河道各段的发育演变趋势。计算结果表明:左汊是主要的过水汊道,该分汊河道的分流比随着流量的增大而下降。流速呈不规则分布,区域间流速变化显著,分流段左汊出现主流,收窄处出现最大流速,水位从分流区到汇流区均匀下降。河势发育演变整体稳定性较好,河道发育演变主要体现在分汊河道中河床冲淤的局部变化。所建模型能有效模拟分汊河道分流比及水位变化情况,可为河道安全防护及通航稳定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信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不断增加的现状,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信江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确保对水沙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基于信江梅港站近60年径流量输沙量实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对信江水沙分配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人类活动对水沙输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梅港站各年代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基本呈明显的"单峰型"分布,在6月到达峰值;水沙关系呈现出"大水多沙,小水少沙"的态势,泥沙主要集中在主汛期,月最大输沙量与洪水相对应;汛期与非汛期径流量呈上升趋势、输沙量呈下降趋势,且输沙量下降趋势显著;汛期径流量、输沙量波动较大,明显大于非汛期径流量、输沙量波动幅度;历史上信江流域水沙相关性较稳定,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规模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及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不断增加,对水沙关系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受西南暖湿气流与弱冷空气交错的影响,2010年6月16~20日,鄱阳湖水系信江流域发生强度大、长历时大暴雨,信江发生约50年一遇大洪水,支流白塔河发生超历史洪水.本文从暴雨、洪水以及与1998年6月的暴雨、洪水对比等方面对本次洪水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信江流域的气象水文特性,提高水文预报精度,对今后的防汛工作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信江干流3个水文站(上饶站、弋阳站、梅港站)近60年的实测流量、含沙量资料,分析了信江流域年径流、年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大,1990 s水量异常偏多(+20%),径流序列存在29年、9年的主周期,但未来径流量表现为明显的随机性;(2)输沙量在1990 s起显著减少,导致水沙双累积曲线发生转折,R/S分析表明未来输沙量继续减少;(3)2000 s径流量偏少(-5豫)是输沙量减小的原因之一,1990~2000年间建成的界牌水库、大坳水库、七星水库等大中型水利工程拦截泥沙,是梅港站2000 s输沙量异常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预计今后梅港站输沙量仍将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依兰站H~Q线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08松花江依兰站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文章对洪水过程的演变及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确定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0.
采用防城河中游长岐水文站与下游防城水位站实测年最高水位系列资料,进行P-Ⅲ曲线频率分析,得出两站设计洪水位;对比两站洪水发生时间及区间降雨量情况,对防城河下游洪水组成进行分析;以长岐水文站作为防城河中上游支流的控制站,进行防城河支流与干流洪水频率的遭遇分析。分析成果可为防城河流域防洪(潮)排涝规划及河道整治等相关规划、设计工作的水文条件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梧州自1992年以来每年均发生1-3次水位在20m以上的灾害性洪水,其中水位在23.00m以上的洪水有5次(4年),给梧州及西江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应用梧州水文站百年长系列水文资料,通过对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上游来水来沙、断面变化、河床冲淤、防洪堤对洪水的影响、灾害性洪水的一般规律进行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并未改变西江下游河道特征、梧州站洪水原有周期性演变自然规律及水文要素原有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洪水调查成果,结合贵港站水文实测资料系列,制定贵港站Z~Q综合关系曲线多项式数学模型。参考南宁、贵港历史文献排位,结合实际发生洪水情况分析,确定郁江贵港站历史洪水的重现期,并对特大值作特殊处理,用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进行流量频率适线,分析郁江贵港站洪水流量频率,用Z~Q数学模型推算贵港站的洪水水位频率,同时分析洪水位频率成果,对比分析,确定贵港站百年一遇的洪水水位为48 m。  相似文献   

13.
减灾科普     
正Q:水文预报是什么?预报对象有哪些?A:水文预报就是根据前期和现时的水文、气象等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段内水文情势作出的定性或定量预报。水文顶报按预见期的长短,分为短期、中期、长期预报。按预报对象分为:(1)洪水预报。主要预报暴雨洪水、融雪洪水的洪峰水位(或流量)、洪峰出现时间、洪水涨落过程和洪水总量等。(2)枯季径流预报。主要预报枯季径流量、最低水位及其出现时间。(3)墒情预报。分析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预报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墒情。(4)地下水位预报。分析地下水动态变化,预报地下水蓄量及水位升降等。(5)冰情预报。  相似文献   

14.
信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等活动产生的水文效应随着信江干流梯级电站相继建成而逐渐凸显。采用信江流域代表站系列水文资料,对典型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统计不同水文站径流量、输沙量年际变化,得出流域的水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信江流域水沙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幅度较大;1997年开始,流域年输沙量呈现下降趋势;流域内水沙关系相关性较好,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通过西江干流、珠江三角洲河口区的天河水文站的洪水特性分析,根据上游的高要站洪峰水位及石角、天河站同时水位,对天河站的峰水位及出现时间进行预报。对受潮汐顶托及网河交汇影响,不便用合成流量法来进行实时水文预报的站点,用相应水位法进行预报,也能取得较好的预报精度,且简单快捷,适用性强。  相似文献   

16.
景村站是泾河中、下游及渭河防汛的重要水情站,该站由于受断面冲淤变化,涉水建筑物壅水等因素影响,流量不能实现在线及时采集,中、高水准确、及时报汛较为不易,修订可靠的报汛曲线显得很重要。为此收集景村站历年洪水资料,分析其4次典型洪水过程、水位流量关系以及历年断面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966年以来该站测验河道总体呈淤积趋势,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向左偏移,断面过洪能力呈递减趋势。在分析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实测资料,采用《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7-2012)规定的两种方法延长其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对该站2017年中、高水报汛曲线进行修订,为泾河景村站准确报汛及洪水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祈门县北部,流经祈门、景德镇、鄱阳县南部,在鄱阳县饶公渡与乐安河汇合后流入鄱阳湖。河长253公里,流域面积6293平方公里。昌江洪水频繁。据道光版《浮梁县志》从公元812年(唐·元和7年)至公元1780年(清·乾隆45年)不全的记载,有关昌江洪水的记述达30处。解放后,各水文站的实测资料,更准确地反映了昌江洪水频繁的特点。据渡峰坑站1950年以来36年的实测水文资料统计,超过警戒水位(28.50米)的年最高水位发生22次,洪水频率为二年一遇,超过警戒水位1.5米以上,造成灾害的年最高水位发生11次,洪水频率为五年一遇。  相似文献   

18.
2004年7月上旬至下旬初,西江流域出现3次明显降雨过程。3次降雨时空分布特点不尽相同,流域洪水组合情况也不同,但从梧州站后两次洪水来看,洪峰流量却相当,只是水位相差较大。对其进行概述与分析,为了解和掌握西江洪水特性作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梅港站洪水预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技术(PCA)与水文不确定性处理器(HUP)耦合的PCA-HUP模型,对梅港站洪水预报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中位数(Q50)定值预报和90%置信度下的预报区间成果。结果表明:就确定性系数和洪峰相对误差指标而言,PCA-HUP模型的Q50定值预报成果优于原模型的定值预报成果;就离散度和覆盖率指标而言,PCA-HUP模型90%置信度下的预报区间具有较小的离散度且保证了较高的覆盖率。总体而言,PCA-HUP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渠江流域近年来,连年发生大洪水。就2011年9月渠江巴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对巴河流域的降水特性进行分析。收集了2011年巴河流域内62站降水资料和8个水文(位)站的水位流量资料,计算本场降雨总量和平均降水量,进行代表站的多年最大降水量,最高水位,最大流量的频率计算分析。从暴雨成因、暴雨时空分布、暴雨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巴河"9.18"特大洪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