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详细介绍了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规范的4个部分:BICC的功能,BICC的消息、参数的基本功能和格式,BICC的程序,BICC的应用传送机制(APM)、隧道和IP承载控制协议,以及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子测试》2006,(1):102-102
泰克公司(Toktronix)日前宣布提供Spcctra 2 Release、4.4软件,其VoIP和融合网络RTP大规模负荷生成能力较Spectra 2 VoIP测试解决方集翻了一番,并在监视器、测试仪和发生器应用中引入了BICC(承载无关呼叫控制)呼叫模型脚本编制功能。  相似文献   

3.
BICC(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属于应用层控制协议,可用于建立,修改,终结呼叫,可以承载全方位的PLMN/PSTN/ISDN业务。BICC是对ISUP协议的演进和发展,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将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两个层面分离,使得呼叫业务功能(CSF)和承载控制功能(BCF)相独立。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电信网信令协议BIC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糜正琨 《电信科学》2001,17(4):20-24
根据ITU-T SG11的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支撑电信网演进的重要信令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信令的应用背景,网络结构,协议模型,能力集1和2(CS-1和CS-2)的信令标准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引入呼叫与承载无关的信令(BICC),重点描述了BICC的网络协议模式、ISUP的协议和CS-1的BICC程序。  相似文献   

6.
软交换网络体系结构和SIP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结构和控制协议是最为重要的组网技术,软交换网络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其明确的功能分层,其于会话启动协议(SIP)的呼叫控制协议、以H.248为主的边缘接入协议以及SIGTRAN信令互通传送协议构成了软交换网络的控制核心,首先给出软交换网络的分层结构,简要阐述各层功能以及软交换系统的结构,然后深入讨论了软交换网络的核心协议--SIP和电话应用的协议SIP(SIP-T),并将其与H.323协议和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协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传统PSTN网向分组化网络演进是历史的必然,而和工途电话网的演进则是首当其冲。本首先分析了这种演进的必然性及演进中遇到的问题,。指出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为此铺就既面向未来又能充分地利用已有承载网投资的演进之路。接着本介绍了BICC的功能和协议模型,以及BICC在信令消息及信令处理过程方面与ISUP的差别,并用一个例子说明了BICC的动态流程。最后本还介绍了BICC协议标准化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电信网向下一代网络(NGN)演进的过程中,为了既能与现有电路交换网络兼容,又可以实现对未来分组交换网络的承载,ITU—T提出了独立于承载的呼叫控制协议(BICC),BICC已经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介绍了BICC的体系架构与功能模型之后,分析了BICC的呼叫流程,最后给出了如何实现BICC对IP网络的承载控制。  相似文献   

9.
0115162新一代电信网信令协议 BICC[刊]/糜正琨//电信科学.—2001,17(4).—20~24(C)根据 ITU-SG11的最新研究动态,介绍支撑电信网演进的重要信令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BICC)信令的应用背景、网络结构、协议模型、能力集1和2(CS-1和CS-2)的信令标准及其进一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国际电信联盟(ITU)宣布第二套载体独立呼叫控制(BICC)协议制度工作已结束。该协议为从当前的一般公众交换系统网向下一代基于服务器的网络过渡提供了条件。BICC利用最新网络设计技术(以一个服务器、代理和媒体网关网络结构为基础)支持目前电路交换网、ATM和IP(含3G无线)网上的所有业务,同时不会限制未来新型多媒体多模业务及应用的引入。今年7月2日,该协议在ITU电信标准部门(负责信令要求和协议)第11研究组(ITU-TSG11)召开的半天特别会议上得到通过。网络运营商使用BICC协议,在各种数据传送网上可传送全套PSTN…  相似文献   

11.
NGN具有庞大而复杂的协议体系架构。对NGN中一些新的重要的协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包括: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H.248/MEGACO协议,会话发起协议(SIP),承载无关呼叫控制(BICC)协议,SIGTRAN协议,Parlay协议,公共开放策略服务(COPS)协议。此外还简要指出了现有NGN协议的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软交换之间的互通协议BICC和SIP,以及这两种协议的比较,然后提出了SIP用于软交换控制网络中的呼叫控制中方法和响应的使用和相应的一些流程。  相似文献   

13.
由于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特征是采用SIP协议进行呼叫控制、与接入无关和能够提供多种业务,3GPP、ETSI和ITU-T等组织都在研究基于IMS架构的下一代网络(NGN)。在介绍IMS体系结构、有线电视(CATV)网络改造实现IP通信的基础上,提出CATV网络接入IMS控制的核心网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子系统(IMS)是最初由3GPP制定的,用来提供实时和非实时的IP多媒体业务的通用体系结构,具有分布式、与接入无关、以及标准开放的业务控制接口等特点,被当前业界公认为未来融合的控制平台。文章介绍了IMS的产生背景、业务提供架构,并对基本呼叫流程及presence业务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曹爱军  陈洁 《电信快报》2002,(8):22-22,41
1软交换的定义及其功能软交换(softswitch)也称为呼叫代理、呼叫服务器或媒体网关控制器,是一种基于软件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实体。具体地说,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或网络上的软件来实现呼叫选路、连接控制(建立/拆除会话)、管理控制和信令互通(从7号信令到IP)。与传统电话交换机的又一重要区别是,软交换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提供开放式应用编程接口(API),可实现不同网络设备之间的兼容和互通互操作,使软交换很容易按需快速扩大容量,也为第三方业务的开发提供独立于硬件…  相似文献   

16.
在专用网移动通信系统开发的背景下,针对基站控制单元的设计,阐述了其呼叫控制过程。首先简要分析了TETRA空中接口协议栈总体结构,然后详细说明了CMCE-BS(基站电路控制模式实体)的呼叫控制部分,并重点描述了跨基站单呼业务的具体过程(包括呼叫建立、呼叫保持和呼叫拆线3个子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SDL(规范与描述语言)仿真器给出了CMCE—BS的呼叫控制过程的仿真结果,其结果证明了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4CAMEL程序41移动发起的呼叫和前转呼叫(1)移动发起的呼叫移动发起呼叫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见图2。对于A向B发起的呼叫简化为“O(AB)”。如果A方已激活发起的CAMEL业务信息(OCSI),则会产生与gsmSCF(1)的控制或监视关系。(...  相似文献   

18.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国际3GPP合作伙伴计划提出的支持IP多媒体业务子系统。它的显著特点是采用SIP体系,通信与业务无关,媒体控制与承载能力分离、呼叫与会话分离、应用与服务分离、业务与网络分离以及3G与因特网业务融合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9.
TrFO技术探析     
刘平华 《数字通信》2012,39(6):65-68
通过说明TFO和TrFO技术的实现原理,讨论了TFO技术要二次编解码的问题,以及针对此问题引入的TrFO技术具有在呼叫双方采用相同语音编解码类型的情况下,可实现压缩语音透传的优势。比较了TFO和TrFO技术的区别和共同点。最后讨论了TrFO与BICC协议的关系,以及BICC协议完成Codec协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以ATM用户接入系统为背景,介绍呼叫接纳控制(CAC)的方法和工作过程。呼叫接纳控制是ATM网络流量控制的基础。呼叫接纳控制模块收到呼叫接纳请求后,根据新连接的流量和业务质量要求以及现有网络资源情况,决定是否接受这一新连接。如果接受,就通知网络为新连接分配网络把新连接的流量参数送交用法接受这一新连的妆。如果接受,就通知网络为新连接网络资源,同时把新连接的流量参数送交用法参数控制(UPC)模块进行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