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荆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以“楚文化、三国文化”为主体,抽取历史文化资源中的代表元素进行定位,从而设计出符合古域荆州的城市形象:并对荆州古城今后的发展状态进行定位与思考,发展古域旅游服务事业,将荆州古城建设成为集环城旅游、休闲、古城保护等系统为一体的城市景观,打响荆州古城的名气。  相似文献   

2.
零陵古城是永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从读懂历史角度出发,总结提炼出了零陵古城地方特色属性,从适应新时代理念、科学完善老城新功能,凸显旅游中心地位等角度探讨了零陵古城的重建,以期望能更好助力永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戴云倩  刘塨  朱洪涛 《华中建筑》2004,22(3):106-109
泉州西街片区中山北路地段的通政巷保护整治规划设计,改善古巷的环境面貌,对现有的古民居进行保护,修缮及维护以避免再受到破坏,尤其是立面。对街道景观进行整治,使其与古巷风貌,与古民居相协调。保护与再现通政巷及周边环境的历史文化内涵,发挥和体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和利用以木偶戏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与整修片区旅游规划设想相配合,使之成为片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为泉州古城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产生效益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江斌  翟辉 《云南建筑》2010,(3):64-68
介绍了大理古城武庙文化广场的规划和设计.通过对大理古城传统空间肌理的分析与总结和对武庙历史文化古迹的恢复与保护.总结出旅游商业地产的一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何芳  江东  秦振芝  秦军  范琪 《规划师》2011,(1):72-79
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串联着古城历史街区、文保单位、主题商住及绿化水系等特色地段.规划从用地、文化、生态和交通四个方面研究荆州古城的可持续发展性,合理安排古城旅游、居住及市政设施,形成"一环、五线、十区"的"一环串珠"式的功能区划与总体结构形态.通过整合荆州历史脉络肌理,发展古城旅游服务事业,将荆州古城环城旅游景区建设成...  相似文献   

6.
在保护名城(古城)历史文化传统前提下,发挥古城潜在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文化旅游产业,打“名城”牌,实现保护名城与发展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二者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7.
严昭 《中外建筑》2011,(11):62-64
云南省以其优质且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已成为旅游者心向往之的目的地,在旅游产品众多的云南省,要以独具特色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人,为当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贡献,是滇南重镇通海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以体验式旅游理论为指导,在通海县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对通海古城旅游开发进行了深度分析,提出以古城建筑文化、多民族多种类文化融合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思路,并依据旅游六要素对古城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探讨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主要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分析古城的历史、建筑、文化,结合本专业知识,对古城的路网结构、功能分区、产业结构、城市环境、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做些必要的规划,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借鉴其他古城区的保护经验,以旅游产业为先导带动古城的产业复兴,促进古城健康地进行自我保护与更新,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本论文以调研为基础,以历史为线索,以评价为依据,以策略为指导,以设计为手段。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工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城市复兴”思想起源于欧洲,1990年代形成思潮,是在二战后西方的城市更新、历史保护和内城振兴背景下形成,提倡以综合和渐进方式克服城市衰退问题,以社会活力、经济和文化复兴为目标,对于历史城市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价值.海州古城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复兴”思想,追求古城历史意象恢复与城市活力复兴协同发展,从肌理、色彩、九庵十八庙、空间结构和白虎山突显等方面恢复古城的历史意象,同时从继承和发扬白虎山庙会激活旅游、建设以历史步行街为基础的交通体系、疏理水系并将防灾与景观相结合等方面激发古城的活力.设计中还运用“新旧共生”手法,创建传统继承和发展统一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0.
祁刚 《小城镇建设》2005,(10):32-34
引言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苏州园林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瑰宝,是苏州的城市名片。从2000年起,苏州市为了争创国家园林城市,按照建设“城市中的园林、园林中的城市”的目标,根据规划对城市的公共绿地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古城区和中心城区公共绿地数量少、质量差的状况。其中,环古城绿化带更是这次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重点。同时,环古城绿化带又是苏州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项目,如何在规划设计中既体现“保护古城,再现护城河风貌”的主旨,又能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公共景观绿地是规划设计者必…  相似文献   

11.
以文水则天庙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为实践依据,提出了对历史建筑应表现“人”文化的开展理念和对历史人物追忆的环境思想。针对目前旅游景区“史”文化设计思想肤浅的现象,特别着意于对传统建筑脉络的思考和古文化意蕴的渲染,以达到仿唐建筑与历史人物在人文环境中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宁波老外滩滨水景观与建筑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丹 《山西建筑》2007,33(36):37-38
提出了宁波滨水区的改造规划方向,详细地介绍了宁波江北外滩的保护与改造,研究了宁波老外滩历史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探讨了宁波滨水空间开发的途径,从而促进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编制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充分发挥其调控与引导作用。结合当前文化强国的大背景,详细阐述了城市总体规划应主动承担弘扬主流价值、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历史使命的理论依据,深入探索了文化考量下的城市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提出了以文化引导城市战略实施、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发展的理念与路径。重点结合宁夏永宁县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阐述了在以文化为考量视角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思路、方法及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曾耀辉 《山西建筑》2011,37(29):1-2
介绍了会理古城的现状,对古城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古城保护原则与总体思路,进行了古城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解决了原古城保护规划不足的问题,达到了建筑外观上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建筑功能上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摘 要:胶南市行政广场通过对“琅琊古城”①、“九宫格”、“环形水道”、“锚之原型”、“帆之原型”的理解后形成的外部空间形态,诠释了胶南市行政广场的文化特征.目的在于在广场设计中.广场中景观形态的文化学体现,通过对历史原型②的重构,雕塑造型手法的裂变、扭曲,古代城市在城市广场中规划思想的重新理解及海洋文化在广场中恰当的定位来实现的.广场设计中引入建筑文化学的思维,不仅使城市广场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且可以在城市广场中寻求历史脉络,使人们在游览广场的同时,感受到当地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16.
赵飞鹏  刘晓红 《山西建筑》2008,34(14):63-64
介绍了青海省西宁市香水园的规划设计,在保护恢复原有文化古迹的前提下,通过对香水园古建筑的修复扩建、城墙遗址的保护以及历史景点的重新设计,进行合理的分区规划,使之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河南夏邑古运河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生态、营造地域特色的角度进行了论述,探讨了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以期为打造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滕熙  张萍 《南方建筑》2018,(4):40-45
城市复兴是欧洲应对全球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来的理论,以空间再生、活力复苏、社区复兴为主要目标,对于我国古城的更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曹魏古城为例,探讨城市复兴语境下更新规划方法。提出通过空间结构、肌理形态、建筑风貌来恢复古城风貌;通过活化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旅游,打造高品质街巷空间以及通过对社区重建和微改造复兴社区,从中探索古城空间、经济与社会融合的改造复兴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安大唐不夜城景观策划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健 《城市建筑》2014,(23):46-46
景观策划的目的是为步行街景观设计做出理论性指导。本文通过对大唐历史文脉的挖掘与提炼,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在景观意向上再现唐文化的意境,营造时空穿梭、步动景移、辉煌壮丽的盛唐图景--梦幻大唐。  相似文献   

20.
陈洋  朱捷 《园林》2021,(5):34-41
针对我国城市建设更新过程中出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消逝现象,基于场所精神理念,提出名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可行路径。依循理论研究、问题剖析、模式建构、实例验证的逻辑路线,凝练出以历史文化为基底、特征环境为构架、地方社区为表情、地域生活为舞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场所精神复兴思路。剖析陕西韩城古城在历史文脉断裂、原真空间受创、原有居民流失、旅居关系失衡4个方面面临的具体问题,结合古城主要价值特色,提出韩城古城场所精神复兴的具体模式,展现该模式框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与演化,旨在协调文化保护、环境提质、旅游发展、遗产管理与社区培育的相互关系,为守护名城的价值特色根基提供创新思路与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