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2004,(7):30-31
新都县新繁镇位于成都市北郊23公里,有着2800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川西碧玉”、“西蜀名珠”之美誉,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镇内清泉环绕,绿阴如盖,风景秀丽;清白江绕镇而过,锦水河穿城而流,水源丰富;成彭路、新新路、新崇路、新郫路贯穿全境,成彭高速公路绕城而行,交通十分发达。据史料记载,蜀族人民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就创设了新繁最初的治所“繁邑”。    最初的繁邑,拥有今彭县和原新繁两县的大部分区域,其治所在今新繁镇北35 华里附近。繁邑因其地处平原,气候温和,物产丰盈,人文俊秀,历史上被誉为“天府膏腴”,“西蜀明…  相似文献   

2.
西蜀名园——新繁东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繁东湖”是成都市北新繁镇的一座古典园林。据五代孙光宪(公元900~968年)《北梦琐言》载:“新繁县有东湖,李德裕为宰日所凿。”明、清县志皆采用此说。李德裕(公元787~850年)字文饶,为中唐名相,封卫国公,曾任西川节度使。  相似文献   

3.
新繁东湖公园为唐著名造园大师李德裕所开凿,是国内仅有的两处唐代园林之一,也是川内最早的人文园林,堪称"川西第一人文园林","西蜀名园".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折射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文章通过现场的调查以及史实资料的收集,来分析新繁东湖这座川西第一人文园林的植物造景艺术.  相似文献   

4.
张渝新  张之帆 《中国园林》2012,28(6):103-105
通过对新繁东湖、李德裕、三贤堂以及新繁县治变迁的考证和探讨,论证虽然在宋代新繁县曾经有过远近知名的卫公堂、三贤堂和东湖,但是现在的新繁东湖却不是宋代文人在卫公堂记中所说的东湖。今天的新繁东湖是清代县令程祥栋在同治三年根据文献记载而新建的东湖因树园,并为记载此事撰写《东湖因树园记》。另外,据地方志记载,原新繁县城明末被毁(当时四川有一大批县城被毁),清康熙时期在今址重建,也旁证新繁东湖不是唐代园林,而是清代园林。  相似文献   

5.
巴蜀园林欣赏(八):东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庭风 《园林》2008,(8):28-30
东湖位于四川新繁,新繁本为县署,1965年并入新都。城东有湖,名东湖,自唐代宰相李德裕治蜀凿湖之后,历代官宦文人在此留下了诸多胜迹,东湖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民国及现代七朝变迁,成为除山西居园池之外的第二处唐代园林,因其别具一格的布局,又使它成为西蜀名园。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道,唐代李德裕为宰相时,凿湖造园,手植三柏二楠。  相似文献   

6.
新都县新繁镇位于成都市北郊23公里,有着2800多年悠久历史,素有"川西碧玉"、"西蜀名珠"之美誉,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镇内清泉环绕,绿阴如盖,风景秀丽;清白江绕镇而过,锦水河穿城而流,水源丰富;成彭路、新新路、新崇路、新郫路贯穿全境,成彭高速公路绕城而行,交通十分发达.据史料记载,蜀族人民早在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就创设了新繁最初的治所"繁邑".  相似文献   

7.
金磊 《建筑创作》2004,(7):118-118
清华大学校园.地处北京西北部繁胜的园林区.它是在相毗邻的几处清代皇家园林(清华园.近春园、长春园-隅)的遗址上发展起来的。园外部环境优美.老校歌有”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我校庄严.巍然中央”之美誉:园内更有很高的历史及文物价值.1911年建校后.人文荟萃.毓秀钟灵。  相似文献   

8.
韦金笙 《园林》2004,(7):42-43
扬州园林始于西汉构筑“钓台”,成于隋代离宫别苑“长阜苑”,盛于清代康乾盛世,曾称誉“扬州园林甲天下”。早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中原,开邗沟通江淮,于蜀冈上修筑邗城(即今扬州)。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在邗沟的基础上,又开凿通济渠(运河),从此扬州成为运河水运枢纽。唐代商贾如织,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说。宋  相似文献   

9.
雅安市生态环境在四川省首屈一指,被誉为“天然氧吧”、“天府之肺”。是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地和模式标本产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核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近年来,雅安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抢抓历史机遇,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摸索出七种新型城镇化推进模式,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4.6%,比2000年撤地设市时提高近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扬州取名“州界水多,水扬波”之意。自春秋战国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有近2500年历史。扬州经济兴于汉代,繁盛于唐代,鼎盛于清代。晚唐韩国学者崔至远在扬生活4年、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3年,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清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到扬州。扬州历史文化遗存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老城区为明清古城,古城墙虽已拆除,但街巷排列有序,部分地段还保留有唐代里坊制的痕迹。名扬全国的私家园林于唐代兴盛一时,至清代盛况空前,出现“园林多  相似文献   

11.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绿满湖州     
《城乡建设》2009,(6):14-15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地处浙江省北部,山水人文资源十分丰富,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历史上的湖州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之称,不仅山水清远,有着“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誉,而且园林艺术丰富多彩,江南园林志就有“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以湖州、杭州为尤”的记载。唐代飞英塔塔中有塔,建筑结构奇特;千年古刹铁佛寺的铁观音体态优美,铸造工艺精湛。特别是由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兆亘修建的莲花庄,春拂桃柳,夏沁香荷。秋染枫菊松竹,四时景色,因时而异,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特色和湖州乡土风光。  相似文献   

13.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南池子的定位 在明清历史上,北京南池子并非居民区,而是皇家园林和皇家的服务区。 南池子大街,在天安门东侧,即东长安街路北。街口有拱形红门额书“南池子”三字。在其街之北,尚有北池子大街。何谓池子?池子是苑池的俗称。古代称有池水林木的地方为苑池。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有  相似文献   

15.
自从社会各界提出“保护、整修与利用圆明园遗址”的倡议后 ,圆明园遗址业已经过两个十年 ,对于这个倡议的实践我们已经取得许多正面与反面的经验教训 ,现在让我们充满希望地来迎接它的第三个十年。140年前 ,这个清朝盛时五代皇帝经常居住和临朝听政的夏宫 ,不但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而且是继承中国园林优秀传统在造园艺术上有卓越成就的大型皇家园林。当圆明园的风景传到欧洲时 ,曾被誉为万园之园。著名思想家卢梭就说 ,他死后希望埋在自然风致的中国园林中。此外 ,乾隆又修了西洋楼 ,再次体现出中国之善于吸收外来文化 ,实现了中西的文…  相似文献   

16.
毕东林 《中州建设》2009,(16):94-97
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单级落差314米的亚洲第一高瀑——云台天瀑;有被誉为华夏第一奇峡的红石峡;有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千古名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还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集团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生活隐居的百家岩等十一大景点。  相似文献   

17.
《唐代园林与文学之关系研究》一书书以史为脉、以诗为媒、以园为体,通过微观解读与宏观论证的方式对唐代园林艺术发展对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展开了全面且系统的研究. 1)以史为脉.纵观我国历史,园林艺术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园林一度成为民间豪绅之间相互竞争和炫耀的资本,而唐代是我国园林艺术发展的顶峰,形成了独特的"诗园文化",也因此唐代文人耗费了大量笔墨以园林为基础进行创作.作者在本书中选录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论述,探讨了《全唐诗》中与园林相关的诗歌,并用历史上的"田园诗""山水诗"的诞生和发展轨迹为依据还原了园林对文学创作理念的影响,点明了唐代文学创作因园林发展而逐渐世俗化、大众化的发展特征,从而理清了园林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史为脉进行编撰,除了可以引用大量可考文献和历史记录丰富阐述内容外还可提高整书内容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8.
晚唐名园——新繁东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嵘  谢娟 《中国园林》2008,24(3):47-51
在详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东湖自唐·李德裕开凿以来历代增修陪护及东湖山水结构演变的历史沿革.系统分析了新繁东湖的山水结构及其造园艺术,并纠正了业界中流传的"东湖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2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的不恰当提法,同时指出东潮及与此相类似的西蜀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爱乡慕贤,崇祀名宦乡学的形式下所蕴含的造园主题--倡激儒宗.  相似文献   

19.
王文正 《当代建筑》2023,(5):102-107
<正>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也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著名革命老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该城市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等美誉,是当之无愧的华侨之乡。梅州市人民医院(简称“梅医”)创建于1896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西医医院之一,其前身是瑞士巴色差会创办的德济医院。建成之初,医院只有一间小房子,历经120多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第二次全国“古建园林学术讨论会”上,大家共同认识到古建园林是我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从环境意识来认识古建园林的修复和民族风格新建筑的设计,并且需认识到建筑文化是多元、多方位的。对待传统古建园林的维护、修复和使用问题,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并在本次讨论会上制定了今后的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