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型煤形状对固硫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型煤形状对固硫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型煤形状对固硫效果有影响;在炉内温度高、停留时间长的条件下.型煤厚度越大固硫效果越好.由型煤燃烧灰渣的XRD衍射谱图得知,SO2在型煤内部扩散过程对固硫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型煤复合固硫剂在热天平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 TG— 1 51热天平对不同类型的型煤固硫剂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复合固硫剂NH/NO的加入 ,不仅可以显著抑制 SO2 的排放 ,同时还可改善型煤的燃烧特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盐湖镁盐和金属镁渣分别作为型煤黏结剂和固硫剂,研究了盐湖镁盐和金属镁渣对型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盐湖镁盐作为型煤黏结剂可以显著提高型煤的强度和防水性能,随添加量的增加,强度逐渐提高,添加量为6%时,型煤的抗压强度达528N/ball,跌落强度可达86%;金属镁渣可以提高型煤的固硫率,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固硫率不断提高,降低了型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的SO2排放浓度,添加量为6%时,型煤固硫率为74%,SO2最高排放浓度是751mg/m3.  相似文献   

4.
高硫型煤高温固硫剂的研究与固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研制的高硫型煤高温固硫剂及其生产的固硫型煤.该固硫型煤不仅冷、热强度高,而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燃煤硫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型煤固硫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固硫剂品种、粒度、钙硫比(固硫剂用量)、固硫温度、粘结剂、原煤粒度、固硫助剂对型煤固硫效果影响。实验发现:钙硫比和固硫剂品种是影响型煤固硫效果最显著的因素;CaO、CaCO3、Ca(OH)23种钙基固硫剂中Ca(OH)2的效果最好;钙硫比越大,固硫剂颗粒越小,固硫效果越好;钙基固硫剂最佳固硫温度是800-1000℃;不同粒级原煤颗粒的型煤固硫效果不同;MS粘结剂是理想的固硫型煤粘结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型煤形状对固硫效果的影响。实验发现:型煤形状对固硫效果有影响;在炉内温度高、停留时间长的条件下,型煤厚度越大固硫效果越好,由型煤燃烧灰渣的XRD衍射谱图得知,SO2在型煤内部扩散过程对固硫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往污泥为粘结剂的型煤中加入固硫剂及生物质,通过实验分析了Ca/S及生物质的量对固硫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硫率随Ca/S比增大而增大,Ca/S达到2时,固硫率趋于最大值,当Ca/S比大于2后,固硫率提高不明显;同一Ca/S比下,加入生物质的型煤固硫率比不加入生物质的型煤固硫率要高,且生物质越多,固硫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型煤固硫性能研究及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生物质型煤固硫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 ,通过实验研究了 Ca/S,固硫剂种类及型煤含硫量对固硫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固硫率随 Ca/S比增大而提高 ,Ca/S=1 .5~ 2范围内 ,固硫率趋于最大值 ,当 Ca/S比大于 2后 ,固硫率随 Ca/S增加的趋势显著变缓 ;在同一 Ca/S比下 ,Ca( OH) 2 的固硫效果最好 ,Ca O次之 ,Ca CO3 的固硫效果最差 ;型煤含硫 3%以下 ,固硫率与含硫量成正比 ,含硫量继续增加 ,固硫趋势不断减缓 .通过对生物质型煤固硫费用的分析 ,得出生物质型煤固硫技术是可行的 .  相似文献   

9.
用TG-FTIR考察煤燃烧过程中石灰石固硫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邹学权  刘毅  武建军 《煤炭转化》2002,25(4):39-41,53
大量燃煤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是SO2污染及酸雨,用钙基因硫剂固硫可以降低SO2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实用技术,用碳酸钙作为吸收剂,考察了煤燃烧过程中固硫的影响因素。实验表明,用灰石灰固硫的最佳工况条件是温度为1000℃左右,钙硫比为3:1。  相似文献   

10.
燃煤产生的SO2是主要的污染物,燃煤固硫技术可以有效控制SO2的排放。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钙基固硫剂的固硫机理以及添加剂的固硫促进机理。结果表明:助剂的添加不仅可以催化固硫,改变固硫剂的表面结构还能有效延缓和抑制固硫产物的分解,提高固硫率。最后从燃煤粒径、钙硫比、燃烧温度、固硫剂及助剂种类和炉内气氛等方面介绍了影响固硫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民用型煤可排放硫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地区民用型煤的实际燃烧状况及对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的污染情况, 认为可排放硫含量可以反映民用型煤在实际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的真实排放情况, 并探索了民用型煤可排放硫含量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劣质煤固硫防水型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劣质煤、电石渣辅以助剂及少量助燃催化剂生产的民用蜂窝煤及锅炉型煤,其固硫率达65%~79%,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其中民用蜂窝煤的燃烧特性与普通市售型煤相当。  相似文献   

13.
生物质蜂窝煤燃烧过程SO2排放及灰渣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方  王华  李玄武 《煤炭转化》2004,27(4):51-54
以生物质和高硫煤为原料 ,制成了蜂窝状民用生物质复合蜂窝煤 .在一个固定床燃烧实验台上对这种复合蜂窝煤的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 ,对燃烧过程的 SO2 浓度进行了在线检测 .结果表明 ,生物质的加入能明显减少高硫煤燃烧过程中的 SO2 排放 ,且随着生物质的加入 ,SO2 的排放浓度减小 .并对不含生物质的蜂窝煤和生物质含量为 2 0 %的复合蜂窝煤的燃烧灰渣进行了XRD,SEM分析和比较 ,结果表明 ,生物质复合蜂窝煤灰渣中的 Ca SO4含量比一般蜂窝煤的要高 ,说明生物质能改善蜂窝煤的固硫性能 ,SEM的分析结果表明 ,生物质复合蜂窝煤的灰渣比传统蜂窝煤灰渣具有更发达的微观孔隙结构 ,这种优良的孔隙结构有利于固硫反应的进行 ,进一步讨论了生物质蜂窝煤具有高固硫性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低阶、优质神府煤为主要原料煤,添加5种不同固硫添加剂,研究出冷热强度满足要求的工业锅炉用洁净型煤,并进行了试验室固定床锅炉燃烧试验,结果表明,研制出的洁净型煤固硫效果非常好,其SO2排放量均达到北京市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15/139-2002)规定的小于150mg/m3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概括论述了我国民用煤的来源和现状,分析了民用煤不同煤种和形态的特点,讨论了不同燃烧方式的原理及污染排放情况;根据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关于民用煤的洁净化利用方法,针对民用煤的燃前加工、燃烧技术和燃后处理三方面论述,做到从源头治理,提高过程效率,有效处理烟气污染,提出了我国民用煤洁净化利用的建议和思路:研究型煤固硫机理和影响因素,开发高固硫率型煤,研制成本低、机械性能好、适用性强的生物质型煤,推广型煤替代散煤;开发高效、洁净、低成本民用灶具,提高民用煤热效率,实现洁净燃烧;实现燃煤烟气处理系统的民用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化工模拟软件Aspen Plus对磺化生产中以液态SO3、固态硫磺及液态硫磺为原料制备磺化剂SO3/空气的流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对3种工艺进行了能耗、热量分析。液体SO3放热工段释放热量不足以满足干空气加热所需的热量,但该工艺流程简单,大大节省项目投资费用与运行费用等。固体硫磺生产气体SO3可以产生大量余热,若能充分利用,可以降低运转投资成本。液体硫磺生产气体SO3可回收的余热更多,且避免了固体硫磺的粉尘污染。每套3.8 t/h磺化装置,需要浓度为3%的SO3工艺空气300 kmol/h,从干燥空气进入到SO3工艺空气,硫磺燃烧可利用的热量达2 569 605 k J/h,余热回收效率按60%计算,可生产0.8 MPa的饱和蒸汽868.5 kg/h。对于固体硫磺,去除熔硫所需热量,热损按10%计算,可生产0.8 MPa的饱和蒸汽221.6 kg/h。  相似文献   

17.
经质量检验及燃烧试验证明 ,固硫防水锅炉型煤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可解决煤的高效洁净燃烧并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及节约能源的有效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中国高硫煤及其排放SO2污染控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陈鹏 《煤炭转化》1998,21(3):1-6
大量高硫煤燃烧伴随而来的环境问题是SO2污染及酸雨,降低SO2污染是洁净煤技术领域的主要课题,硫分了解我国高硫煤的资源分布,生产现状及消费情况是必要的,讨论并比较了高硫脱充技术及其经济效果(煤的洗选,型煤,循环流化床燃烧及湿法烟气脱硫)提出了高硫煤利用的技术方向,指出了现阶段限产高硫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限产后控制SO排放的经济评价,认为要分阶段有重点地采取措施为解决高硫煤排放SO2的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煤中含硫量对电力生产的影响。煤中硫的燃烧产物对大气的污染; 三氧化硫对锅炉低温受热面的腐蚀; 煤中含硫量与锅炉结渣之间的关系; 煤中含硫量增高将会增大煤的自燃倾向: 煤中硫对电力生产其它方面的影响。只有加强洁净煤技术的研究降低商品煤的含硫量, 才能从根本上减轻煤中硫对电力生产的不利影响。同时电厂作为商品煤的用户,也应加强管理, 采取措施, 将煤中硫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