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原试验用柴油机的燃料喷射系统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燃料喷射系统不仅可降低NOx的排放,而且使高水加率乳化燃料的使用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在低负荷时,使用乳化燃料不但不能获得预期的降低NOx排放效果,反而使其它有害排放增加。所以,也对降低NOx排放方法之一的脱硝装置进行了探讨,对其在船用柴油机上的适用性进行了试验,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SCR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措施,是柴油机NOx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介绍了SCR技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工作机理、SCR系统构成、SCR技术在大幅度降低NOx排放方面的优势以及影响SCR系统性能稳定性的因素。SCR技术可使产品柴油机达到欧Ⅳ排放水平,最后介绍了车用柴油机SCR技术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SCR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措施,是柴油机NOx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介绍了SCR技术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工作机理、SCR系统构成、SCR技术在大幅度降低NOx排放方面的优势以及影响SCR系统性能稳定性的因素。SCR技术可使产品柴油机达到欧Ⅳ排放水平,最后介绍了车用柴油机SCR技术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直喷式柴油机燃用二甲基醚(DME)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介绍了在1100单缸直喷式柴油机上燃用DME的发动机试验研究结果。研究表明:通过增加循环供油量可使柴油机燃用DME后恢复到原机略低,同时缸内最大爆发压力降低,发动机碳烟排放为零,HC和CO排放比原机略高,NOx排放比原柴油机降低约50%以上,供油提前角减少,缺内最大爆发压力降低,NOx排放可进一步大幅度降低,但HC排放略有升高;加大喷孔直径,缸内爆发压力升高,NOx排放升高,HC和CO排放在中低负荷相差不大,但在大负荷工况有所升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降低车用柴油机的NOx排放,分析了不同工况下EGR率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了解到,采用EGR可以有效地降低NOx排放,大负荷比小负荷效果显著。并对控制最佳EGR率的电控脉谱系统提出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NOx排放是直喷式柴油机排放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且它的降低,需要从改善供油系统、进气系统、燃烧系统方面着手.同时,还必须保持发动机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本文对CA6¨0/125ZwA增压中冷(水空)柴油机降低NOX排放试验过程中所采取的多种试验方案、改进措施及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以增压直喷柴油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EGR控制系统以降低NOx排放。试验研究了不同EGR率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规律,针对柴油机不同工况的特点,确定了各工况所用的EGR率,并设计了EGR率电控系统。台架试验表明,在保持其它排放物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借助EGR系统该柴油机的NOx排放下降了26.4%。  相似文献   

8.
车用直喷式柴油机氮氧化物的排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车用4缸直喷式柴油机为样机,研究了负荷、转速和供油提前角变化时,氮氧化物NOx排放的变化规律。排放试验采用的是13工况测试循环。研究结果表明,NOx排放浓度随柴油机负荷的增大而显著增加。在最大转矩、转速2200r/min工况下,其浓度随负荷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在标定转速3200r/min工况下则呈现指数函数的增加。随着供油角度的延迟,NOx排放值显著降低,微粒PM排放值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油耗略有升高。二氧化氮NO2排放在NOx总排放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在低负荷时可以达到35%以上。这表明在评价柴油机NOx的排放量时,仅考虑一氧化氮NO是不完整的,还需要考虑NO2的排放量。该研究对柴油机NOx排放的理论建模及试验研究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燊 《内燃机》2013,(6):39-43
为了满足IMO阶段性排放法规要求,对某船用柴油机进行r降低NOx排放技术研究,通过喷油定时、喷油系统特性参数、增压器特性参数的调整和试验研究,使得柴油机在总体结构布置不发生大的变化,不增加额外辅助设备的情况下,达到IMO阶段性法规NOx排放要求,同时兼顾安全性、经济性以及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富氧燃烧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在S195柴油机上进行富氧燃烧的试验,对柴油机排放特性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目的是通过试验研究,找到在富氧条件下同时降低碳烟和NOx排放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增加进气氧的质量分数,碳烟排放大幅度下降,HC和CO也趋于下降,但NOx排放显增加;推迟供油提前角,可以使NOx排放降低,但碳烟有上升趋势,HC和CO排放增加。所以,采用富氧燃烧时必须同时推迟供油提前角,才能获得较低的排放量组合。  相似文献   

11.
从生物混合燃料成分、燃烧室结构和排气再循环等方面探索降低柴油机排放的方法。通过对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大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喷式柴油机,生物混合燃料的NOx排放与柴油的排放基本相当,碳烟排放则比柴油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而涡流室柴油机,NOx的排放量却有大幅度的降低,碳烟排放则比直喷式柴油机有更大幅度的降低,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对NOx的排放影响不大。柴油机采用排气再循环技术后,混合燃料的碳烟排放仍比柴油少,混合燃料可以承载一定的EGR率而不增加碳烟排放。排气再循环可以大幅度地降低NOx排放且与EGR率有关,与燃料的性质关系不大。涡流室柴油机采用生物燃料和排气再循环,可以同时降低NOx和碳烟的排放,排放效果非常优良。  相似文献   

12.
降低直喷式柴油机NO_x排放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镇平  沈捷 《柴油机》1999,(3):26-31
未来柴油机要求更高的功率强度和更低的燃油消耗率.同时还必须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法规。NOx排放是直喷式柴油机排放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且它的降低需要采用许多新技术。本文针对一台6缸涡轮增压直喷式柴油机的研制试验,介绍分析高压喷射系统、低涡流燃烧系统、涡轮增压器匹配优化等一些现有技术的效果和优劣,阐明了如何在简化结构、保持低成本的基础上改善缸内燃烧过程以降低NOx排放。  相似文献   

13.
结合X195型柴油机结构特点,在原X195柴油机基础上对其燃料供给系统进行了改进,并对乙醇-柴油混合喷射柴油机进行了排放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发动机可以较大降低排气烟度和NOx的排放。  相似文献   

14.
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机外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Ox是柴油机排气中的主要有害排放物,机外措施是控制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措施,是柴油机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介绍的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机外措施有:稀NOx技术,等离子体技术,NOx的吸附一催化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5.
冷EGR技术对柴油机性能及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不同转速和负荷工况下进行的冷EGR试验,研究了冷EGR技术对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有效性,同时对比分析了EGR开启和关闭时对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冷EGR技术除了可以有效降低柴油机的NOx排放以外,还将对柴油机的进气流量、燃油消耗率、烟度、排温以及HC,CO等排放物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EGR率和工况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具有自动控制功能的柴油机EGR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与柴油机匹配的电控废气再循环系统,进行了电控EGR系统中的部分硬件、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的编写,EGR的实现方式和EGR系统与柴油机匹配的问题.试验用柴油机在使用了自行设计的电控EGR系统后,实现了整个转速、负荷范围内EGR率的自动控制.13工况排放测试结果表明:采用EGR系统,NOx排放降低26.7 %、微粒总量和HC排放几乎不变、CO排放上升15.5 %.  相似文献   

17.
针对IMO TierⅡ排放法规要求,在G32系列船用柴油机上进行了降低NOx排放技术,包括:增压中冷技术、雾化喷水技术、优化进机燃油温度、米勒定时技术等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上述技术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Ox排放。通过对上述技术的综合优化,使G32柴油机在保持良好经济指标的前提下,满足IMO TierⅡ法规NOx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在4100QBZL柴油机上进行燃用柴油以及柴油和二甲醚混合燃料——D40的试验,对比了动力输出、排放和缸内燃烧的数据,分析了D40燃料的燃烧特性与排放性能,改变供油系统参数进一步优化了燃用D40的排放性能。结果表明:柴油机供油系统调整后燃用D40燃烧特性好,可获得良好的动力性能,碳烟排放降低明显,NOx在中高转速下显著降低,预混燃烧阶段的温度是影响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NOx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废气再循环能够降低柴油机NOx排放。介绍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废气再循环装置,简要列举了该装置装在发动机台架上的部分试验结果,为更好地利用废气再循环技术减少柴油机NOx排放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不改变6300ZC型柴油机结构和参数的基础上,从排气管引出高温尾气裂解甲醇气,并通入柴油机进气管混合燃烧。通过柴油机在各工况下掺烧甲醇裂解气运行与纯柴油(0号柴油)运行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共轨燃烧甲醇裂解气时6300ZC型柴油机的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预混裂解气柴油机与原机相比,NOx与碳烟排放大幅度改善,HC排放明显降低,CO排放略有上升。在高负荷时,NOx排放可降低37.6%,碳烟排放可降低4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