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超声辅助喷雾热解法,在400℃玻璃衬底上,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锶掺杂量的氧化锌(SZO)薄膜,通过XRD、SEM、EDX、UV-Vis吸收谱和PL对样品的结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其可见光催化性能。XRD显示,所有薄膜样品皆为六角纤锌矿结构且呈现c轴择优取向,没有观察到其他杂相的衍射峰。UV-Vis吸收谱显示,锶掺杂使得氧化锌薄膜样品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性能增强。样品的室温PL谱中,均可观察到380 nm附近的紫外发光峰和500 nm附近的绿发光峰,并且随着锶掺杂量的增加,绿发光峰明显增强。光催化测试结果显示,前驱体溶液中n(锶)/n(锌)为3%时,制得的SZO薄膜可见光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形状的铌酸钙基质发光材料,利用XRD、SEM以及荧光光谱(PL)对样品的结构、形貌与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用200~350 nm紫外光激发样品时,可见光区的发射峰位于350~650 nm,呈白光发射,该发射带是由铌酸钙基质的发射峰和Bi3+离子以及Pr3+离子的电子轨道跃迁所产生的发射峰组成;同时本文也探讨了不同掺杂条件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对所制备材料的发光机理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化学合成方法成功地制备出SrMoO4微晶粉体,并运用XRD、SEM、PL等对样品的矿相组成、结晶形貌和光致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在不同电流和电解液组成条件下产物的形成、结晶尺寸、形貌特征,以及同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电解液中无乙二醇加入时,在2 A恒流条件下,产物的颗粒形貌为球形、粒径比较均匀,具有良好的PL性质.在电解液中加入乙二醇时,SrMoO4颗粒粒径变小,结晶形貌也由球形变成具有较大长径比的梭形.以330 nm的激发波长激发样品,所有样品的发射峰中心位于411 nm.PL发射峰强度取决于SrMoO4微晶的尺寸及长径比.在电解液中加入乙二醇,可有效地改善SrMoO4 微晶的PL性质.  相似文献   

4.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亚纳米级Zn2SiO4:Pr3+发光材料,探讨了Pr3+掺杂浓度及保温温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利用XRD、SEM对样品的结构及其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保温温度在1 000℃基本形成Zn2SiO4晶体,颗粒尺寸大约2μm;荧光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激发及发光光谱均为Pr3+的发光,激发峰λmax为353 nm,发射峰λmax为610 nm,是典型的Pr3+的1D2-3H4跃迁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热微乳液法合成了SrWO4:Dy3+,Gd3+系列发光材料。利用XRD、SEM和荧光测试对热处理后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 XRD结果表明:SrWO4:Dy3+,Gd3+的结构属四方晶系。以365nm紫外光为激发源,测得SrWO4:0.05Dy3+,0.05Gd3+的发光光谱主要发光峰位于487nm、575nm处,分别对应于Dy3+的4 F9/2→6 H15/2、6 H13/2跃迁,Gd3+可以增强Dy3+发光强度;当Gd3+掺杂的摩尔分数大于2%时,出现了浓度猝灭现象。色坐标分析显示:荧光粉的色坐标随着掺杂离子Gd3+的浓度加入量改变而发生变化。 x(Gd3+)为1%的样品的色坐标为(0.332,0.311),位于标准白光点的色坐标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以稀土元素Eu3+为激活剂,PVP为模板剂,采用微波液相加热法及后续热处理制备了多级结构SrB2O4:Eu3+花状微球发光材料。并采用XRD、SEM、TEM、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花状微球直径约为3μm,并且微球是由厚度约为50 nm的纳米片组装而成的。PL结果表明样品发射高强度的红光,强激发带位于393 nm。主要发射峰位于613 nm对应于Eu3+的5D0→7F2。所得样品有望应用于荧光灯、显示系统和光电设备上。  相似文献   

7.
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获得了Zn O晶种层薄膜,基于Zn O种子层的基础上,通过水热法制备出取向度高、分散性良好的纳米Zn O阵列。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PL)等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样品为六方纤锌矿结构,沿(002)晶面择优生长。样品在371.5 nm处有着较强的特征吸收及紫外吸收能力,PL图谱显示样品在387 nm处有一个较高的紫外发光峰,并在468 nm处出现了比较微弱的蓝光发射峰。最后解释了纳米Zn O阵列的微观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8.
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Y_2SiO_5∶Eu~(3+)系列荧光粉。利用XRD、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EDS)、荧光光谱、色坐标等研究了所制备荧光粉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光电子能谱数据验证了合成样品的离子掺杂量。荧光光谱测试表明,Y_2SiO_5∶Eu~(3+)监测光谱呈现200nm~300nm的宽带吸收峰和Eu3+的系列吸收峰。在253nm紫外光激发下,Y_2SiO_5∶Eu~(3+)材料的发射光谱为一个多峰谱,主峰分别为5D0→7F1(591nm)、5D0→7F2(616nm)的发光峰。当Eu3+掺杂物质的量大于24%时,出现了浓度猝灭现象。通过色坐标图可知,当Eu3+掺杂量为24%时,荧光粉的色坐标(0.503,0.366)与标准的红光色坐标接近,表明Y_2SiO_5∶Eu~(3+)是很好的近紫外光激发下的红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WO4:Eu3+,Gd3+红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荧光光谱等对该荧光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aWO4:Eu3+,Gd3+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CaWO4:Eu3+,钆离子的最佳掺杂量为0.04。同时说明了钆离子引入到CaWO4:Eu3+中对其发光性能影响的机理以及不同浓度的钆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Pechini溶胶-凝胶法成功合成了Ca_3Al_2O_6:Eu/Tb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光致发光(PL)等表征方法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发光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了煅烧温度对材料结构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煅烧温度为900℃,远低于传统固相法的1350℃;考察了掺杂浓度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确定了Eu~(3+)和Tb~(3+)的最佳掺杂浓度分别为5.0 mol%和1.0 m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