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张博涛 《门窗》2012,(8):201-202
针对城市滨水景观意义和我国城市滨水景观的现状和问题,本文从城市滨水景观功能设计、依水景观设计、水体设计、游憩绿地设计、空间植物配置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初探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在分析滨水植物景观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滨水植物的造景艺术手法和滨水植物造景中需要考虑的生态问题,提出了滨水植物景观建设必须将艺术与生态科学完美结合,达到两者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城市公园的概念、起源与发展历程,阐述了城市公园所具有的生态、景观及社会功能,并基于城市公园中水景与滨水植物景观的重要性,探讨了滨水植物配置的主要原则,有利于创造出充满生机、活力与意境的公园。  相似文献   

4.
滨水绿地的有限立地条件制约了植物运用,通过研究滨水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情况,探索植物多样性对植物景观的影响,能够帮助城市滨水绿地兼顾植物景观设计与生态效益。选取上海代表性滨水绿地徐汇滨江,实地调研14块样地,测算了样地的植物多样性指标,运用美景度评价(Scenic Beauty Estimation,SBE)法进行景观评价,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二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徐汇滨江的植物多样性偏低,乔木物种多样性高于灌木;景观评价多为正向;景观效果与垂直层数、总物种数、灌木物种数、总Simpson指数、总丰富度、灌木丰富度呈现正相关。最后提出滨水绿地景观和植物多样性同步提升的建议:进一步丰富植物配置与造景层次,增加灌木应用,保证基本的植物生长与养护。  相似文献   

5.
顾芳  刘欣  潘剑峰 《园林》2022,(6):53-60
城市滨水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滨水区域绿化植物配置及养护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滨水空间景观面貌及生态效益。为提升城市滨水区域植物配置,通过分析上海黄浦滨江公共空间植物配置及养护实践案例,探索“可呼吸式”植物配置和养护模式。“可呼吸式”植物配置以自然、通透、韵律为特点,可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层次、花境式植物,搭配运用岩石等造景元素以及合理降低植物种植密度等方法进行实施。植物选择上,注重色叶树种、特色灌木、宿根花卉、观赏草、乡土植物等,体现“可呼吸式”植物配置特点。后期植物养护中,通过自然式修剪、适应性及养护评估、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等实施要点,促进达成低碳与资源节约、可持续性植物景观维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以期为城市滨水区域植物配置及养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滨水空间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人们生性爱水的特质。对滨水空间的打造满足了人们感官需要以及对生态功能的要求。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的植物景观特点与周边环境特征,可将其分为自然式滨水空间和城市开放滨水空间两大类。 自然式滨水空间植物景观自然式滨水空间通常以自然的植物群落为主,没有过多的人工构筑物,驳岸亦多为模仿自然的生态驳岸。依照植物造景方式,大致分为开敞式、疏林草地式和郁闭式三种植物景观类型。·开敞式滨水植物景观开敞式滨水植物景观多由地被和草坪等低矮植物组成,位于平地或缓坡之上,鲜有乔、灌木,且多为孤植点景。该景观空间通透感较强,视野开阔,可以直接满足游人欣赏、亲近水体的需求,往往成为滨水空间中人们集会、游赏、沐浴阳光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7.
以泰安市泮河泰肥铁路—泰山大街段东侧绿地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归纳出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对其原有生态景观,特别是水体资源进行有益的发掘和积极的利用,按照可持续发展和人的休憩规律进行生态恢复性设计,建立科学的人工植物景观,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7,(16)
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往往是城市定址最先要考虑的因素,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从整体、全面的视角考虑所在区域。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平衡也要求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滨水景观的首要作用是防洪、防涝,此外,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促进城市的水循环、水体净化和城市气候的微调也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汪洁琼  陈俊延  王蓉蓉 《园林》2022,(3):104-112
针对上海正大力推进绿化品质提升的"四化"建设,研究提出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营造中应当注重同时兼顾植物多样性与公众景观偏好的秋叶植物配置,通过对上海市黄浦滨江景观带两岸的16个群落样地开展的实地调研,运用问卷调查与BIB-LCJ法获得公众对各秋叶植物景观单元的偏好程度,结果表明:(1)秋叶植物群落中能显著影响公众景观偏好...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国内水系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镇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的现实情况,本文以南通石港镇新镇区设计为案例,聚焦长三角平原地区小城镇水系空间,探索小城镇水系空间营造问题,从水生态系统、文化内涵、滨水景观和滨水功能四个方面着手,提出小城镇水网的合理组织、水体自身的水体功能划分和净水措施,探索水系与城镇布局及空间形态有机结合的思路,在开发利用滨水空间的实践中寻找城镇空间魅力.  相似文献   

11.
吴利华  尹建强 《山西建筑》2010,36(12):35-36
通过对城市滨水区概念的阐述与内涵的认知,探讨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从植物的选择、配置形式、植物造景方面对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进行概述,以期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滨水区绿地环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孟祥敏 《城市建筑》2014,(11):300-300
植物景观营造在我国生态系统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内容,滨水区植物是营造城市生态和自然环境条件的自然要素。在滨水植被设计方面,应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人体舒适度角度对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周边滨水环境进行了评价,分析了滨水区内水体、树木遮阳、低矮灌木、草地对改善人体舒适度的影响,指出水体对周边滨水环境兼有降温、增湿作用,水体与绿化的合理组合可以在夏日营造一个相对舒适的小气候,上述成果可以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内滨水环境的布局与设计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小型景观水体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水文化与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晟  陈月华  叶东辉 《山西建筑》2007,33(10):16-17
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引入了水文化的概念,阐述了从水文化角度来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的必要性,最后对水文化在城市滨水区景观营造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的重要景观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的具体化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形成多层次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本文以城市滨水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研究角度,分析城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滨水空间构成的形态要素与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角度出发,对传统老广州曾经存在的地域人文景观里的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进行了初步的全面整理,以日常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和节庆型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为两种基本类型,总结梳理出超过25种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主要类型,充分说明了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并以景观格局的理论视角分析了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在广州旧城的空间格局,分析得出其两个核心聚集区:以祭祀水神的仁威神庙为精神核心节点的呈圆形扩散的西关功能核心区和以长堤滨江段为中线的呈椭圆形扩散的珠江两岸功能核心区,并总结了促使这种人文景观发展与繁盛的历史经验,为广州地域文化景观的发扬及旧城更新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刘秀春 《城市建筑》2013,(10):200-201
滨水景观是景观设计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从滨水景观的定义开始阐述,提出了滨水景观设计原则,并在具体的实例中加以说明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庞桂军  王剑 《山西建筑》2008,34(15):350-351
结合水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性,从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和水与动植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水景中的各种小品进行了探讨,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把握水景设计。  相似文献   

19.
王仲伟 《城市建筑》2013,(6):195-195,197
本文以岭南高校的滨水景观作为案例,探讨了校园滨水景观与校园文化的关系,解读了如何营造滨水环境的文化意境,分析了各种造园要素在滨水景境营造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郑婧 《山西建筑》2010,36(20):24-26
从水对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意义出发,结合现实状况和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性,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内涵、特点以及设计中应整体把握的生态、安全和景观要素,并进一步探究了城市滨水景观的具体设计方法,以期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