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索浙南蓝夹缬元素在女性针织产品中的应用,以浙南蓝夹缬中的元素为研究对象,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浙南蓝夹缬图案、用色及工艺进行系统性分析。同时,结合浙南蓝夹缬元素在当今设计作品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浙南蓝夹缬在现代女性针织产品中的创新应用方式,表现为蓝夹缬图案和工艺技术的创新,并结合当今针织产品的种类、特征以及消费者审美喜好展开创新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浙南蓝夹缬工艺繁复精湛,图案饱满对称,用色自然率真,其图案造型、用色以及工艺在现代女性针织产品中的创新,既可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蓝夹缬传统染织艺术,提高蓝夹缬的市场价值,又能设计创造出别具民族风格的服饰品。  相似文献   

2.
《丝绸》2017,(2)
通过对浙南蓝夹缬历史渊源及其传承保护现状的分析,探讨浙南蓝夹缬的审美特征及其蕴藏在民间思想中的造物观念。指出浙南乐清蓝夹缬所具有的古雅朴素色彩、富有节奏旋律感的图案纹样、丰富内容的图案题材,以及制作工艺的巧妙,以少胜多之美。这种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蓝夹缬主要受"节用为本""致用利人"和"工巧载道"等古代民间造物思想的影响。浙南蓝夹缬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特性及其民间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及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卫艺林  邓可卉 《纺织学报》2021,42(5):204-204
设计灵感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南蓝夹缬。浙南蓝夹缬是瓯越地区特有的、海洋文明和中原文明交汇融合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辉煌绚烂的盛唐夹缬的余绪和回声。本作品汲取了浙南蓝夹缬的图案元素和色彩元素,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将面料堆积叠加形成高雅、简约、精美的造型效果。同时采用灰蓝色系,表现出理性、温和、低调的色彩感,有着儒文化的简洁素雅之美。  相似文献   

4.
蓝夹缬是浙南民间传统印染图案,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体,最能体现出民族气质。文章针对传统蓝夹缬元素在针织毛衫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蓝夹缬原材料、图案、工艺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并与针织毛衫服装的特点结合,进行创新性借鉴应用。从传统针织毛衫设计中体现相应的设计元素,提炼传统民族元素,突出现代针织毛衫设计的时代特点,在共性中寻求设计个性,使得针织毛衫品牌设计更具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刘蒙  周玉 《丝网印刷》2023,(22):48-50
通过研究蓝夹缬的艺术造型和纹样图案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装饰空间设计,探究蓝夹缬艺术与室内装饰设计之间的关系,融入室内陈设创新设计中,为传统蓝夹缬艺术的传承提供可借鉴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6.
徐铭 《印染》2023,(9):103-104
<正>蓝夹缬技艺是一门源自古代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其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闻名于世。蓝夹缬技艺利用丝线和细线编制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花纹,常用于制作装饰品、礼品和服饰。蓝夹缬技艺在唐朝时期发展到了巅峰,当时备受宫廷贵族们的喜爱,被广泛用于宫殿装饰、家具和服装,唐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蓝夹缬技艺的记载和描述。  相似文献   

7.
针对用两块雕刻成凹凸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夹缬工艺.结合从敦煌出土的夹缬织物,发现夹缬图案主题一类是采用盛唐及中唐时期的花卉题材,可以将其分为:连叶朵花纹、宝花纹、缠枝花纹三大类;另一类图案主题是动物题材,有马、鹿、格力芬、鸟禽等.马、鹿和格力芬都是丝绸之路上十分流行的题材,而雁、鸟等禽鸟类在唐代中期之后官服上比较常见,到晚唐期更加流行.团窠花卉和动物题材图案在敦煌夹缬上的出现反映了当时唐代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蓝夹缬是中国传统印染布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我国雕版印染的活化石.现通过对蓝夹缬的历史发展进行研究,探讨蓝夹缬的由来、染色技术和发展前景,为蓝夹缬在未来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现代扎染成衣既使用了继承传统扎染绞"缬"的工艺手法,也有与现代印染技术相结合后期创新的特殊新工艺,工艺的外观效果丰富,具有独特的个性美。通过对现代扎染成衣设计艺术内涵的归纳,从图案造型、色彩、材质、款式以及审美意境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丝绸》2017,(4)
针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特征的问题,采用历史文献与纺织品考古的研究方法,从工艺和文化的角度,以辽代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为研究样本,对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图案的特征与夹缬工艺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通过对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的特征与木版印刷法、丝漏印刷法、夹缬工艺的比较分析,确定其为夹缬工艺所为;其次,提出可以运用半版加片法实现南无释迦牟尼佛夹缬绢左右两端汉字字型一致的假设;最后,分析造成唐宋时期夹缬织物中文字纹样罕见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夹缬织物的用途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二是对折夹染的工艺特征限制了文字纹样在其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亚地区出土的古代印染遗存的研究,探析东亚不同区域手工印染图案的特点。比较研究现当代染缬艺术与传统手工印染技艺,探讨现代染缬的发展趋势及可应用的方向。重点研究现代染缬艺术中图案的创新性及适用性,为染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探索新途径和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燕 《丝网印刷》2002,(3):17-19
扎缬(绞缬、扎染)早在3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采用蓝草浸渍来染色,至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靛蓝发酵法,到秦汉时染蓝的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同时采用镂空版印花叫做夹缬的技术已较为普及。到东晋时发明了扎缬染,其形式有“鱼子缬”和“玛瑙缬”。到唐代扎缬产品已成为统治阶层的时髦品为“青碧缬”。元明时期染缬继续发展,在元代通俗读物《碎金》一书中记载有檀缬、蜀缬、锦缬(指方胜格子式样)等数种缬类产品。在整个历史发展中,唐代随着五色夹缬的盛行,扎缬也以其独特的手法创造了退晕缬、撮晕缬,改变了过去以圆心放射的圆形发展到四…  相似文献   

13.
奚燕锋 《国际纺织导报》2014,(1):62-64,66,67
研究了传统南通蓝印花布的元素构成,提出在现代社会南通蓝印花布应该与现代时尚理念融合的建议,并以此为立足点,从面料结构的创新设计、色彩搭配理念的提升、图案符号的创新解构应用,以及服装造型正向和逆向思维的对比设计分析等方面,通过设计实例进行应用效果展现。以此探寻南通蓝印花布新的设计方法,使传统蓝印花布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4.
彝族家具装饰图案反映了彝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分析云南彝族家具装饰图案的艺术内涵入手,挖掘其装饰题材、装饰手法和装饰色彩的设计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直接引用、简化、抽象、分解与重构等原则和方法,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卷草纹、蝴蝶纹和几何纹等典型性装饰图案元素进行提炼,巧妙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将提炼后的图案元素创新应用于现代卧室家具设计中,设计出一组具有浓郁彝族风情的卧室家具产品,以期为现代化民族特色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许静  张皋鹏 《丝绸》2012,(7):49-54
以羌族刺绣图案设计元素特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收集羌族刺绣图案资料的整理对比,提取出图案中每一题材的造型元素;结合羌族刺绣历史文化内涵和图案设计理论,分析其题材、造型、形式、色彩特征,形成图文分析资料。分析表明羌族刺绣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其图案造型形象生动,构图错落有致,图案元素丰富又生动,艺术风格率真灵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和艺术市场上具有极高的价值;指出羌族刺绣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陈聿强 《丝网印刷》1999,(6):27-30,
在印刷界和印染界论及其发展史或相关问题时,常提到现已消声匿迹的我国古代“夹缬”染技术。今夏,我有幸在浙南度假旅游时,看到了陈列于永嘉县苍坡民俗馆内的、被当地俗称为“夫被板”的展品,这正是在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内集自浙江东部的同类印版展品,标名“夹缬”。...  相似文献   

17.
苗族剪纸是苗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剪纸的题材、造型等方面反映出苗族人民对美和生活的憧憬与热爱。在苗族文化的影响下,苗族剪纸不仅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更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文章结合黔东南地区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苗族剪纸技艺的特点、图案的含义等艺术特征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同时基于当代的设计需求,试图将苗族剪纸图案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数字化转化,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的现代设计,展现出民间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蓝夹缬印染技术是我国保留以及传承下来的最为古老的纺织物印染技法之一,将其运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能否引领"复古风",值得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9.
《丝绸》2019,(11)
系列纹样"陵阳公样"出现在初唐时期,其图案题材以鹿等动物为主,因地域文化交流频繁,表现手法互相碰撞,形成的对鹿纹样异域特色明显。其文化内涵由秦汉时期神秘仙兽转换为满足穿戴者心理需求的"加官进爵""爵禄封侯""子孙繁茂"之意。文章以现存唐代鹿纹织锦为实物载体,对"陵阳公样"中鹿纹造型、色彩、骨架结构等三方面进行艺术特征分析,探究鹿纹的形意装饰与社会精神功能,揭示传统动物题材纹样的现代审美价值,丰富现代服饰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印染技术。在现代高科技印染技术发展中,手工扎染的工艺被不断应用,因此传统古老的扎染工艺仍有极大的魅力。不同质感的新颖织物面料、清新自然的图案造型设计、独特的印染工艺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运用于现代扎染,显得珠联璧合又相谐成趣。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这种古老的纺织品印染工艺,民间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地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