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Planning》2016,(5)
目的 总结北京协和医院单次住院红细胞用量超过20 U外科手术患者的用血情况,以探讨合理用血策略。方法 2015年1月至10月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手术患者单次住院红细胞用量超过20 U的患者2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对围术期及术中成分输血情况和患者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5例。27例患者围术期共输注血液制品红细胞867 U,血浆124 800 ml,血小板50治疗量。围术期红细胞用量20~29 U 15例(55.6%),最高用量92 U。术中累计输注红细胞334 U,占围术期总输注量的38.5%;术中输注血浆32 000 ml,占围术期总输注量的25.6%。平均住院时间43 d,其中住院时间<7 d者1例(2.3%),>60 d者3例(11.1%)。治疗后顺利出院患者16例(59.3%),放弃治疗患者5例(18.5%),死亡患者6例(22.2%)。结论 术前评估及术前多科全面会诊对于输血决策及病情评估至关重要。术中遇到大量出血时应尽快采取止血措施,根据出血量科学把握输血时机。同时应加强用血管理,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5)
目的 探讨手术相关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患者围术期血液管理特点。方法 收集并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度用血量大于等于20 U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资料,比较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和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 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12)初次择期手术中失血量明显低于未经历非计划二次手术患者(n=24),分别为1300和3000 ml(P<0.05);但非计划二次手术相较于其初次择期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ASA)分级明显增高,Ⅰ、Ⅱ、Ⅲ、Ⅳ、Ⅴ级分别为0、0、4、8、0例和2、9、1、0、0例;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0和1050 ml)和输血量(红细胞分别为8和1 U,血浆分别为400和100 ml)亦均明显增加(P均<0.05)。36例患者中18例并发术前贫血。结论 对于手术难度大、风险高的患者,在充分评估术中出血风险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纠正术前贫血,术中严密止血,加强围术期凝血功能检测,可降低非计划二次手术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结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6)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目的探讨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输血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3年1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期间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随机抽样1000例,筛选出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值≥70 g/L的非手术科室患者的资料,对其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在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患者中所占比例、输血前与贫血相关的症状及体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住院期间接受红细胞输注的非手术科室患者270例,红细胞输注前平均血红蛋白(63.7±11.5)g/L,其中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70 g/L者74例(27.4%),包括血红蛋白≥70 g/L且<80 g/L者60例(22.2%),血红蛋白≥80 g/L且<90 g/L者10例(3.7%)和血红蛋白≥90 g/L者4例(1.5%)。74例患者中,59例(79.7%)在病程记录中描述了与输血相关的症状、体征及红细胞输注临床决策,未描述的15例(20.3%)均为原发病较重、合并症多、可能伴有多系统受累和临床状况不稳定、对血红蛋白下降耐受较差的患者。结论北京协和医院非手术科室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阈值基本符合国际输血指南和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所推荐范围。结合红细胞输注前血红蛋白高于指南推荐阈值患者的具体病情,其输血具有临床合理性,但在今后的临床记录中应对临床输血决策进一步给予详细的描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4)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及变化趋势,以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北京协和医院2012 年12 月12 日、2013 年12月4日、2014年5月21日、2015年5月20日、2016年5月11日所有住院患者,对5年医院感染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67%、6.33%、5.66%、5.16%、4.65%,呈逐年下降趋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40.88%;其次分别为泌尿系统感染(10.81%)和手术部位感染(9.97%)。医院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3.16%;多重耐药菌株占检出病原菌的32.85%。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逐年下降,体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效果显著,各科室和感染部位情况提示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仍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医院感染近年来面临多重耐药菌的威胁,在有力规范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同时,应加强多重耐药菌定植和感染患者的接触隔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
目的 探讨北京协和医院外籍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疾病构成和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医院信息系统和复习住院病历,回顾性收集、整理、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住院的外籍和中国港台地区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557例患者,其中男性216例,女性341例;平均年龄45.5岁,其中3059岁患者居多,共379例(68.0%)。患者来自于7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来源前3位分别为美国(123例,22.1%)、加拿大(66例,11.8%)和澳大利亚(45例,8.1%)。557例患者罹患247种疾病,前3位疾病分别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124例,22.3%)、肿瘤(78例,14.0%)、消化系统疾病(65例,11.7%);187例(33.6%)急诊入院。疑难及急重症患者103例(18.5%),29例(5.2%)曾转入转出重症监护病房。557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7.1 d。281例(50.5%)经治疗后痊愈,273例(49.0%)好转,3例(0.5%)死亡。结论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外籍及中国港台地区住院患者年龄跨度大、地域来源广泛、病种丰富、疑难急重症患者多,除需要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和人文关怀外,更需要医务人员具有流利的外语水平、全面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识别危重患者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提供高效、优质的涉外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6)
目的 系统评价心脏围术期输血与术后近远期结局的关系。方法 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中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于输血和心脏术后结局关系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使用RevMan 5.3软件,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3项回顾性病例对照临床研究,总样本量88 808例,其中输血组42 991例,未输血组45 817例。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各心脏术后结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 d死亡率(OR=2.39,95% CI:1.71~3.34,P<0.000 01),1年死亡率(OR=3.08,95% CI:2.18~4.35,P<0.000 01),5年死亡率(OR=1.90,95% CI:1.42~2.56,P<0.0001),缺血事件(OR=2.23,95% CI:1.71~2.90,P<0.000 01),感染(OR=2.18,95% CI:1.74~2.75,P<0.000 01)。结论 围术期输血与心脏手术后近远期死亡率和缺血事件、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
目的 探讨超声在甲状腺结节手术决策中的作用。方法 检索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甲状腺结节而行手术切除的病例,按10%~15%的比例分别对2004、2006、2008、2010、2012、2014年手术病例进行随机抽样,查阅抽样的门诊及住院病历,记录是否行术前超声检查,超声报告是否给予诊断提示,如提示则与病理结果对照判断提示是否正确。计算术前超声检查比例、超声提示诊断比例、提示诊断正确率和超声诊断正确率。结果 2004年至2014年甲状腺结节手术例数逐年上升,其中恶性结节的比例逐年增高,由2004年的15.65%上升至2014年的69.91%。抽样结果显示,术前超声检查比例范围为80.65%~96.65%;超声提示诊断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范围为46.94%~92.36%;超声提示诊断正确率在78.26%~93.62%范围内;超声诊断正确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范围为36.73%~81.40%。结论 近年来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患者急剧增加,超声诊断水平逐年提高,在甲状腺结节的外科决策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54-59
目的了解临床用血合理率。方法对2014年某三甲医院临床用血1 776人、2 943次"输血申请单"中目的与病情、检验及相关资料,以各种血液制品的用血指征进行分析,判断临床用血是否合理,与文献中用血合理率进行比较。结果贯彻"新办法"以来,临床成分用血率、合理率、红细胞与血浆比例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结论合理用血还需加强,要用现代先进理念指导临床合理用血。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急性坏死物积聚(acute necrotic collection, ANC)和坏死物包裹(walled-off pancreatic necrosis, WOPN)的临床特点及预测指标。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64例中、重度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无并发ANC及WOPN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胰腺炎患者中,ANC患者合并全身并发症及感染的比例较无坏死者明显升高(呼吸衰竭47.1%比30.2%,循环衰竭14.7%比5.2%,肾脏衰竭 38.2%比15.6%,感染19.1%比6.3%,P均<0.05);入院48 h内心率、超敏C反应蛋白、血糖、血肌酐、尿素较无坏死者显著升高,PaO2明显低于无坏死者(P均<0.05)。ANC患者中,WOPN患者继发感染及需要介入、手术干预的比例较坏死物吸收者显著升高(感染 40.7%比4.9%,P<0.001;介入29.6%比7.3%,P=0.020;手术22.2% 比0,P=0.003),住院时间延长[29.0(15.0,56.0)d比13.0(4.5,26.3)d,P=0.005]、费用升高[72 818.3(27 805.1,168 932.9)元比28 155.2(6057.6,51 259.1)元,P=0.015];与坏死物吸收者相比,WOPN患者在发病1~2周后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钙持续异常。结论 合并ANC和WOPN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更重,感染风险增加,需要介入和手术干预的比例更高,治疗时间和费用显著增加。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的预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
目的 探讨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的临床和遗传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12月至2014年10月诊断为AIP的3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AIP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并分析其基因突变和遗传特点。结果 36例AIP患者中女性32例(88.9%);平均年龄为(27.2±6.3)岁;患者主要就诊于消化内科和急诊科。临床表现方面,35例(97.2%)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30例(83.3%)患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精神症状,13例(36.1%)患者主诉发病时尿色加深。发病时尿卟胆原检测呈阳性。此外,36例AIP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或肝功能异常或低钠血症者各为28例(77.8%)。进行基因检测的8例患者均发现卟胆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PBGD)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结论 本组AIP患者多为育龄期女性,腹痛、神经精神症状、尿色加深为主要临床表现,尿卟胆原检查有助于诊断,患者及家系的基因检测对确诊和家系筛查至关重要。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早期家系筛查可改善AIP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6)
目的:总结和分析寄生虫感染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并明确诊断为寄生虫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感染寄生虫种类及临床受累系统的相关情况。 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寄生虫感染患者共87例,33.3%的患者(29/87)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升高,14.9%(13/87)的患者绝对计数高于1.5×109/L。卫氏并殖吸虫(100%)、血吸虫(83.3%)及华支睾吸虫(57.1%)是引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最常见三种寄生虫。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受累患者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最高,分别有71.4%及50%,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的分别有28.6%及33.3%。 结论: 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者比例随感染寄生虫种类或主要受累脏器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当遇到高嗜酸细胞血症患者时,应注意寄生虫感染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6,(2)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中误诊为恶性的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对31 822名健康体检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依据判定标准,对声像图表现高度怀疑恶性结节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结果 在超声检查可疑恶性的162个甲状腺结节中,经术后病理证实33个(20.37%)为良性,其中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钙化或(和)纤维化最多见(12个,36.36%)。误诊结节中最常见的超声征象为微小钙化(20个),其他包括结节边界不规则(9个)、纵横比≥1(6个)、血流异常(6个)等。结论 超声作为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检查方法,准确识别其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预存自体血液联合术中血液稀释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估计手术出血量较大、符合国内外预存自体输血标准的外科手术患者19例。入院后第2、3天早晨空腹时及全身麻醉诱导前采用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分别采血400mL,共计800mL。全身麻醉诱导前快速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500mL及血定安500mL,手术开始后静脉继续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及血定安,晶胶比例为1∶1;手术出血较多、患者收缩压下降致90mmHg以下时,开始反方向回输自体血液(自体血液回输不能满足输血需要时再考虑异体输血),并于手术结束前全部回输入患者体内。观察19例患者预存采血前、血液稀释前、自体血液回输前、手术结束时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血清电解质(血清K+、Na+、Cl-、Ca2+)和血液稀释前、麻醉诱导前、自体血液回输前、手术结束时血压(SPB、DPB)、心率(HR)及自体血液回输前液体输入量、手术中液体输入总量、异体输血、输血反应等情况。结果 19例患者中,与预存采血前及血液稀释前比较,自体血液回输前及手术结束时RBC计数、Hb、Hct、PLT较低(P〈0.05);与自体血液回输前比较,手术结束时RBC计数、Hb、Hct较高(P〈0.05);与预存采血前及血液稀释前比较,自体血液回输前及手术结束时血清Cl-较高、血清Ca2+较低(P〈0.05);与血液稀释前及麻醉诱导前比较,自体血液回输前SPB、DPB较低、HR较高(P〈0.05);与自体血液回输前比较,手术结束时SPB、DPB较高、HR较低(P〈0.05)。术中出血量900~1 900mL,平均(1 300±400)mL;出血量所占全身血量比例为22%~39%,平均(30±7)%。自体血液回输前液体输入量2 000~3 000mL、手术结束时液体输入总量为2 500~4 000mL,晶胶比例为1∶1;5例出血量超过1 600mL者,输异体血红细胞悬液2~3U。结论外科手术中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液联合血液稀释疗效较好,但手术中出现异常大量出血时仍需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3)
目的 研究超声三血管气管切面对于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17例胎儿主动脉弓异常的产前超声图像资料,并与产后超声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不同类型主动脉弓异常的产前超声特征,重点关注三血管气管切面的表现。结果 17例主动脉弓异常在三血管气管切面均有阳性表现。其中主动脉弓缩窄3例,表现为主动脉弓细小;主动脉弓离断7例,表现为主动脉变细,不能连接至降主动脉;右位主动脉弓合并迷走左锁骨下动脉5例,可见环绕气管的“U”形血管环;右位主动脉弓合并镜像分支2例,可见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动脉导管不汇入降主动脉。结论 三血管气管切面是提示胎儿主动脉弓异常敏感且有效的切面,中孕超声筛查时应重视该切面,早期发现异常并给予适当的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