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意象作为中国艺术的本源,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气质和美学的内在蕴涵。象征是意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意象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自觉的审美取向,充分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版画艺术中。中国建筑艺术善于运用符号表达赋予建筑无限的内涵和意义;而版画中的意象表现则是作者有意识地根据抽象的情感观念,创作出生动的形象,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不论是建筑还是版画,意象手法的运用都赋予了其新的内涵,理念和表现语言上也在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2.
建筑象征的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象征的方式吴百衡象征,通常理解为艺术表现的方式、方法,实属文艺创作的一种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辞海·文学分册》然而,随着人们的认识程度和审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扩展,其概念内涵早已超出文艺学。修辞...  相似文献   

3.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互补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习建筑美学,对整个建筑美的意义、意境、审美准则等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筑美在层次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建筑美是指单体建筑的美,而广义建筑美则把建筑放在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建筑,走向城市。建筑美体现的是一种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实用的艺术和公共的艺术,它和音乐、美术、文学不一样,建筑艺术是依托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物实体上的一种艺术,它是实用的艺术,同时建筑艺术又是一种公共的艺术。一个建筑一旦建成,它就强迫人们天天去欣赏它,你不欣赏也得欣赏,包括城市雕塑在内,如果做得不好,就对不起观众。下面让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感悟建筑的美。  相似文献   

5.
《居业》2015,(12)
建筑作为城市外部环境中的一部分,建筑投影艺术不仅改变了城市建筑的形态,而且丰富了城市外部环境的形式语言,建筑投影艺术是一项技术与艺术有机统一的艺术创造活动,具有形式美、技术美和功能美的审美特征。本文主要对新媒体的概况、建筑投影艺术在设计美学中的价值体现及建筑投影艺术对设计美学推动意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真实地表现建筑的结构形态,并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传达可以充分地展示大跨度建筑独特的形态美。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的审美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理性美、简约美、仿生美和传统文化中审美"原型"的再现。大跨度建筑结构形态美的创造需要建筑师通晓建筑设计和结构工程的理论,并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人类文化、艺术与科学三者共同孕育的结晶。建筑的美好形象,是建筑师结合建筑的功能、空间环境、体量、性格、气氛、质感和技术等因素精心安排和巧妙组合的结果,是建筑内在因素在形象上的综合表现。任何建筑或建筑群体的美好形象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由于不同阶级审美的影响,建筑类型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师创作方法的更新,建筑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有不同的侧重。所以,评论建筑形象美,不  相似文献   

8.
吴晓燕  周典 《华中建筑》2009,27(5):214-216
山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三雕艺术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在建筑装饰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探讨了山西三雕的工艺手法和艺术表现,从而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山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2)
装饰艺术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空间,带给我们不同的审美体验,本文以装饰艺术在室内空间的应用进行分析,装饰艺术不仅具有视觉上的形式美,而且具有文化上的精神美。它贯穿于生活、艺术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的象征,精神的象征,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王国涛  陈绍山 《中外建筑》2003,(5):50-50,69
建筑形象是通过各种几何形体造型、空间和环境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一定的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其表现为直接形象。主要特点是:其一是表现艺术。建筑形象主要是各种几何形体,类似抽象雕塑,它缺乏完整的叙事描写的能力,不大可能直接反映具体思想,通过形体与空间的组合,或借助隐喻象征手法,可以赋予建筑以雄伟、华丽、典雅、轻快等艺术气氛和美学意境的目的,间接地表现特定的时代、民族、地区的艺术特征,建筑师个人意识和创作思想。我国古代有“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说法。西方从古希腊起就流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观点。可见…  相似文献   

11.
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代建筑创作是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建筑美处于技术美、艺术美两集合相重叠的区域,它是建筑物的外在形态、内部空间及其给人以愉快感受的因素。本文通过剖析建筑美的概念、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探讨了现代建筑技术的特征以及表现方法,并结合国内外实例阐释了现代建筑创作中技术与艺术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2.
吴小钦 《福建建筑》2014,(12):32-34
建筑艺术之美是基于一定的创造规律及形式美法则而通过恰当得体的方法产生的。研究形式美法则,探寻建筑艺术的审美创造与现实生活关系,是建筑艺术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建筑艺术形式美法则,梳理建筑艺术发展历程和各种流派、风格嬗变过程,旨在为建筑艺术形式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及设计借鉴。文章篇末也对当代审美价值的变迁及科学观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与音乐作为艺术门类的两种形式,在审美的形式特征上有着广泛的通约性.韵律是建筑艺术的灵魂,建筑的线条、体量、结构等乃是形成韵律的直接手段.如同音乐艺术一样,节奏的形式和变化构成了音乐的韵律感,而建筑中的单元造型依照等距离的间隔、空间的延伸和反复排列等也会形成建筑艺术的节奏和韵律美感.  相似文献   

14.
"侘·寂"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虽未直接作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中,但是却可从中汲取到设计的依据,并依此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人工美和自然美共生的密切关系,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笔者通过参与的实践项目来阐述"侘·寂"这一美学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与建筑设计中"共生"思想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分析这一美学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刘松茯  何颖 《城市建筑》2011,(8):111-114
哈尔滨建筑装饰映射出近代西方建筑艺术潮流的发展趋势和美学倾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实例的分析,以西方传统美学和语言符号学为理论基础,探析影响哈尔滨近代建筑装饰之美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秦红岭 《华中建筑》2014,(11):36-41
约翰·罗斯金不仅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批评家,同时也是西方近代建筑伦理的最早探索者之一。该文主要以《建筑的七盏明灯》为文本依据,从三个维度阐释和评价了罗斯金的建筑伦理思想,即建筑的宗教伦理功能、建筑的基本美德和建造中的劳动伦理,并简要分析了他的建筑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建筑发展的价值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建筑和建筑艺术的理论分析,介绍了建筑艺术的内容及其创作要求,并从建筑的性格美、造型美、结构美、环境美、风格美等方面阐述了建筑艺术的特征表现形式,从而对建筑及建筑艺术有了更清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空间艺术的建筑之美,源于其建造的合理逻辑。建筑形态的诗意表现与内在的力学特质存在关联.建造的逻辑体现在如何通过建立建筑形态的几何秩序来表现其力学特质,并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建筑形态。展现建筑真实之美有助于提升建筑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9.
陈智敏 《山西建筑》2003,29(17):5-6
阐述现代设计与艺术、科学的关系,并从现代设计的发展,结合建筑艺术,叙述了建筑审美的心理特征及形象。提出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必是设计和审美默契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利 《山西建筑》2004,30(9):1-2
阐述了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要求结构工程师在掌握结构技术的同时也需认识建筑艺术,指出结构工程师应增强美学意识,使结构的科学美与建筑艺术美相互结合,共创完善的建筑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