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近日,中海油有限公司宣布涸洲12-2油田联合开发项目及涠洲11-4北油田二期项目已投产。涠洲12-2项目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平均水深约36 m。该项目包括涠洲12-2油田、涠洲12-1西油田及涠洲11-2油田北块三个油田,主要生产设施包括3座井口平台及18口生产井。该项目全部生产井均已投产,原油产量约16 000 bbl/d,已达到ODP设计的高峰产量。涠洲11-4北项目位于南海北部湾海域,平均水深约40 m。该项目依托周边现有生产设施生产,新建  相似文献   

2.
井壁稳定技术在涠洲11-1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涠洲11-1油田地处南海西部北部湾盆地,该油田在钻井过程中极易发生井壁失稳问题,给钻井工程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针对该油田进行井壁稳定机理研究显得十分必要。借助涠西南油田群井壁稳定性研究的成果,系统综述了与涠洲11-1油田有关的井壁稳定性机理及一些具体结论,包括微裂缝状况、地应力大小和方向、沿井眼轨迹的地层坍塌压力剖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用技术对策,主要有确定合理的安全钻井液密度、强力防塌油基钻井液的应用、优化井眼轨迹及降低裸眼井段暴露时间等。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涠洲11-1油田复杂地层的钻进过程中,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效果,涠洲11-1油田未出现因井壁失稳问题导致井下复杂情况或事故。  相似文献   

3.
针对涠洲11-4油田主力油层——角尾Ⅱ油组换大泵提液、开发东区和高含水井侧钻等主要措施增产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以涠洲11-4油田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调研,利用建立的等效模型对涠洲11-4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方案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连续注气、间歇注气及水气交替这3种开发方案的开发效果较差,而泡沫驱方案增油效果明显,建议积极开展泡沫驱进一步实验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涠洲11-1油田位于我国南海北部湾浅水区,是一个边际油田。按照常规工程结构设计思路,涠洲11-1油田这样规模的浅水平台桩基结构,通常采用主桩结构型式。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综合考虑平台结构用钢量、施工方案、投资费用和工程地质风险等多种因素,对平台采用裙桩结构型式和主桩结构型式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确定涠洲11-1平台采用裙桩结构型式。实践结果表明,我国浅海地区油田平台桩基结构可以采用裙桩结构型式,不仅可以有效回避工程地质风险,而且可以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5.
油田生产水处理和海管输油能力不足是制约涠洲11-4油田生产和影响生产安全的瓶颈问题。合理利用油田原有设施和条件,对生产水处理系统和输油管道系统进行工艺优化改造,使该油田B平台海管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得以明显提高,并使油田生产水处理能力和处理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油田生产成本,拓宽了油田增产挖潜的空间。涠洲11-4油田优化改造生产工艺实践经验,可为进一步拓宽海上老油气田的生产管理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防硫化氢腐蚀是开发含硫化氢油田的关键技术。结合南海涠洲11-4油田脱硫化氢防腐蚀的成功经验,探讨海上油田防硫化氢腐蚀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依托现有涠洲12-1PUQB中心平台对涠洲6-13油田进行低成本滚动开发。根据项目涠洲6-13油田总体开发方案(ODP)要求,在涠洲12-1PUQB平台上新增1根双层混输立管、1根双层注水立管和1根电缆护管。根据涠洲12-1PUQB平台桩腿预留立管支撑的布置,结合平台现场实际情况,使用"一卡三管"创新技术,成功将立管卡子和立管安装至指定的导管架桩腿上,保证油田的顺利投产。  相似文献   

8.
《海洋石油》2013,(2):32
<正>中海油有限公司4月22日宣布,涠洲6-12油田已于近期成功投产。涠洲6-12油田位于南海北部海域北部湾盆地,平均海域水深约29.2 m。该油田现有10口生产井,预计将于2013年达到高峰产量。中海油在涠洲6-12油田拥有51%的权益,并担任作业者。油田合作伙伴包括洛克石油(中国)公司、豪信(北部)石油有限公司(包括帕特赛石油公司)及澳大利亚石油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模块钻机是海上石油平台钻井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平台电网相互独立,作业时主要由自带的柴油发电机组供电,而这种传统的由柴油发电机组供电的方式,存在能耗利用率低、生产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制约着海洋石油平台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涠洲油田群电力组网,通过测算模块钻机钻完井作业用电量,提出模块钻机的供电系统改造方案,成功实现涠洲11-4NB模块钻机与涠洲电网的双向供电,有效降低了涠洲11-4NB模块钻机的钻完井作业成本,降低了作业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可为其他海上石油平台模块钻机与油田电网之间的互联互通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对原油类型进行了划分,明确了北部湾盆地涠洲11?4油田与涠洲11?4N油田的原油类型分布特征及其油气运聚差异性。研究区原油分为A和B两类,前者成熟度高,主要来自流二段底部油页岩,后者成熟度低,主要来自流二段上部与流一段泥岩。A类原油在凹陷边缘构造高部位的涠洲11?4油田新近系角尾组与凹陷内构造低部位涠洲11?4N油田下部的流三段均有分布,而B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涠洲11?4N油田上部的涠洲组和流一段。原油空间类型与烃源岩分布关系表明,A类原油主要在流二段下部的流三段成藏或沿流三段砂体侧向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B类原油主要在凹陷内通过断裂近距离垂向运移成藏。这指示了成熟度较低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主要在凹陷内近距离运聚成藏,而A类原油主要在流二段底部油页岩附近与凹陷边缘的构造高部位运聚成藏。  相似文献   

11.
涠洲12-1油田注入水为富含硫酸根离子的海水,与含钡、锶等离子地层水不配伍是导致该油田生产系统结垢的主要原因。优选的复配阻垢剂QC-1和溶垢剂WL-740能够满足涠洲12-1油田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产经营     
《中国石油企业》2007,(5):36-37
中石化南方海相三星一并开钻,涠洲11-1油田投产,中化集团公司与伊拉克石油机构重启:油田联合研究工作,准噶尔盆地南缘发现新疆最大的整装气田,我国最大FPSO船体建造竣工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中石化涠西探区涠洲油田涠11-5W构造极为复杂,小断层发育,原始的常规地震采集所获得的资料信嗓比低,不利于微构造精细刻画及精细油气藏描述。为了满足精细勘探开发的需要,2016年中石化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在涠洲油田及周边实施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优化采集参数,重点就面元尺寸、覆盖次数、震源和电缆的沉放深度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其最终采集数据经处理效果分析表明:获取的地震资料较原三维地震资料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资料的有效频带拓宽7Hz,尤其对该地区微构造进行了精细刻画,为下一步涠洲油田的评价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涠洲12-2/11-4NB油田开发工程项目新增5个平台,不设发电机组,利用涠洲海上油田电网,通过海底复合电缆和变压器供电。担心末端电压偏低,最初设计中主变压器多达11台,全部配置有载调压开关,后经讨论取消部分有载调压开关,在电网中端和末端各设2台SVG(静止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用于补偿,同时对大容量设备启动进行动态补偿,节省费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涠12—1油田的发现说明,北部湾盆地有很大的潜力,涠洲组是一个新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本文从研究含油气系统人手,分析了涠12—1油田的成藏条件,提出了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可划分成涠西南及乌石两个含油气系统,并指出涠西南凹陷2号断裂带、涠11-4E构造及企西隆起东部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具有商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针对涠二段井壁失稳及储层段保护问题,通过涠洲油田地层特性及钻井液性能室内评价研究,提出了甲酸盐钻井液体系作为涠洲油田开发井钻完井液,以实现钻完井液一体化,室内评价表明,该体系满足涠洲油田开发井复杂层段井壁稳定要求及储层段储层保护要求,适用于涠洲油田开发井钻完井施工。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适合涠洲11-4油田产出液的破乳剂,分别以多乙烯多胺类化合物为起始剂合成了二嵌段和三嵌段的聚醚,采用瓶试法研究了聚醚的嵌段类型、支链数、环氧乙烷段含量以及稀释聚醚用的溶剂对涠洲11-4油田模拟产出液破乳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水基(PEO)位于分子一端的二嵌段聚醚的破乳效率优于亲水基位于分子中间三嵌段型聚醚;聚醚分子中支链数越多,对涠洲11-4油田模拟产出液的破乳效率越高;对于同系列的聚醚,其分子中PEO段含量存在对应最高破乳效率的最佳值(约为25%)。另外,溶剂对聚醚的破乳效率亦有影响,芳香溶剂与聚醚之间存在某种协同作用。与采用95%乙醇作为溶剂时相比,以二甲苯为溶剂时半脱水时间可降低25%以上。以四乙烯五胺为起始剂、PEO段含量为25%二嵌段聚醚破乳剂HYP-105(二甲苯为溶剂)对涠洲11-4油田产出液的破乳效果与在用进口破乳剂相当,可满足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10月17日,中海油有限公司宣布,文昌19-1北油田和涠洲12-8西油田已于近期成功投产。文昌19-1北油田位于珠江口西部海域,现有3口生产井,该油田为中海油自营油田,拥有100%的权益。涠洲12-8西油田西区位于南海北部湾涠洲岛西南方向,该油田生产井数为5口,中海油拥有51%的权益,合作伙伴包括洛克石油(中国)公司、豪信(北部)石油有限公司及澳大利亚石油有限公司。预计两油田将在今年达到高峰产量。  相似文献   

19.
涠洲12-1油田注伴生气近混相驱替机理实验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混相驱可以在降低注入压力的同时尽可能使驱替效果达到与混相驱相同的低界面张力驱替效果。以涠西南油田群外输气回注涠洲12-1油田地层原油的互溶性膨胀试验和多次接触过程PVT实验数据为基础,结合PVT物性参数及相态特征的模拟计算,分析了涠洲12-1油田注伴生气膨胀特征和多次接触非混相驱和近混相驱特征。研究表明,涠洲12-1油田地层原油在目前地层压力(20.47~20.77 MPa)下,当注入气摩尔比例达到0.68左右时,体系达到理论上的一次接触混相状态,对应的理论混相压力在39.45 MPa以上。注涠洲12-1油田外输气形成的驱油机理为多次接触动态非混相驱和较弱的近混相驱,要达到明显的近混相驱和混相驱,则需要把注入压力提高到40 MPa以上。  相似文献   

20.
单筒三井技术在涠洲6-1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筒三井技术在国内首次应用于海上油田开发,不仅如此,涠洲6-1油田的开发难度与世界其他单筒三井的应用相比难度也较大。结合涠洲6-1油田的实际情况,系统阐述了单筒三井技术的工艺特点,介绍了单筒三井相关的重要技术,即单筒三井井口技术、表层钻进技术、表层套管的下入要点以及表层固井作业等。涠洲6-1油田单筒三井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为今后同类井的应用积累了宝贵的作业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