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多样、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就目前的开发经验表明,油气主要富集在溶蚀孔洞、洞穴内。储层类型的分析、空间组合模型的评价,对该类油气田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钻井、酸化压裂、试井等研究分析,将储层类型分为裂缝-孔洞型、洞穴型及裂缝型3类,同时对孔洞、裂缝、洞穴的组合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建立了理想化的储层渗流模型,为识别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空间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储集空间为溶蚀孔洞和裂缝,受岩溶缝洞发育特征及规模影响,空间上可能存在多种情况,包括大型独立溶蚀天然缝洞、大范围小型溶蚀孔洞组合等。在试井解释过程,需要简化地层模型来进行分析。因此,在宏观上将溶蚀孔洞空间上发育较为均匀的储层等效为均质储层,实例井分析表明简化分析的方法可靠性较高,分析结果与实际油藏生产特征吻合。  相似文献   

3.
缝洞型油藏储层特征与常规砂岩储层区别较大,孔洞及裂缝交错发育,大型溶蚀孔洞作为主要的流体储存空间,裂缝作为流体流动通道,由孔洞和裂缝组成的渗流空间形成了典型的双重介质模型。通过实例井分析了该类缝洞型储层试井双对数曲线所反应出的双重介质模型,为类似储层类型试井解释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孔隙-裂缝型双孔介质多见于裂缝性油藏中,与常规孔隙型油藏相比,在储层结构和驱油机理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为了更好的认识双重介质油藏,本文从孔隙-裂缝型油藏的衰竭式开采特征、注水开发特征、试井曲线特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四个方面来阐述双重介质储层中流体的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哈得23井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基质孔隙不发育,而次生孔隙(裂缝、溶蚀孔洞、洞穴等)构成了该区的主要储集空间,储层类型则是以洞穴型和孔洞型储层为主,其次是裂缝-孔洞型储层。研究认为,岩溶作用是控制井区内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深入总结哈得23井区内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今后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6.
塔河六区奥陶系油藏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裂缝、溶蚀孔洞及溶洞,根据储集空间组合方式可以划分为三类储层类型,对不同类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建立测井解释标准.根据研究成果细化缝洞单元,对储层进行精细划分,提高了堵水及单元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塔河12区缝洞型油藏开发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AD 12缝洞带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层地质特征以及生产特征,分析了AD 12缝洞带出水类型以及出水原因。通过见水时间与产层海拔深度关系,判断出产层出水特征基本符合由构造低部位到高部位侵入。同时认为该研究区总体油气充注程度较低,井与井之间的连通性较差,局部出现底水较发育以及油水分布倒置状况。通过以上认识,最终建立了缝洞带储层油水体组合模式,这对描述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体内流体分布以及指导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顺南区块奥陶系碳酸盐岩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塔中北部区域勘探的重点方向,由于该区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结构复杂,物探等方法识别难度较大,给探勘井位部署和后期提高采收率措施的制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明确该区域碳酸盐岩储层类型特征,识别储集体空间模式,综合利用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将处理类型分为三类:裂缝-溶洞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储层,并探讨了不同储层类型在地震反射剖面上的特征,建立了不同储层类型的判别依据。利用试井双对数曲线特征所反应的储层渗流特征,分析了SN4和SN5-2两口井的缝洞储集模式。综合分析认为,一间房+鹰山组上段储层裂缝孔洞发育,主要以裂缝沟通溶洞的储集模式为主,而鹰山组下段则是以裂缝沟通孔洞的储集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9.
根据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类型以及油井产能变化情况,建立了3个缝洞型油藏的试井解释模型,即:溶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孔缝洞与井筒连通的试井解释模型,并研究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方法,通过分析得到了三种渗流模式下的渗流特征。试井模型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双重介质模型、复合油藏模型和视均质类油藏模型。  相似文献   

10.
测井解释的准确度对油藏精细描述和储层研究的精度意义重大,裂缝性油藏的测井解释,不仅要考虑基质的孔渗特征,更要考虑裂缝对储层的影响。通过对柳沟庄油藏下沟组的测录井、岩心及试油等资料的收集、校正与分析,明确了该区下沟组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适合本区裂缝性油藏的储层参数解释模型,同时在结合试油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建立了该区储层油水层识别图版,确定了柳沟庄地区油水层识别标准及有效储层下限。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井下地质特征在成像图上的显示特征,本文将成像解释模式应用于对塔中地区储集空间类型的解释。该模式根据储集空间的形态及组合特征在理论上将其分成洞穴型、孔洞型、孔隙型、裂缝型及组合型等五大类共21个小类。在评价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和常规物性解释的储层评价符合性较好,基本上能做到精细描述各类储层的分布。该成像模式的应用将增强成像测井评价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压力恢复测试后,受多缝洞地质特征影响,双对数曲线往往呈现串珠状,常规试井解释无法建立该类油藏模型并得到准确地层参数。分析了串珠状油藏模型试井特征,利用有限元数值试井技术,并结合物探、地质研究成果,对井眼位于缝洞内和裂缝通道位置2口井进行拟合分析,并采用全压力史拟合验证,最终准确描述油藏内外边界,得到不同渗流区域储层渗流特征,提高了试井解释精度,为该类型复杂多缝洞体油藏试井解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甘谷驿油田1380井区油藏地质特征与储层特征研究表明井区长6油藏属于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和天然裂缝发育等因素,极易造成油井水串、水淹,造成注水失效。针对该区设计并优化了泡沫综合调驱方案,共计在1380井区应用4次,有效改善了水驱状况,提高了注水波及面积,为该区高效水驱开发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断裂是控制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砂砾岩油藏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成像测井资料分析,将裂缝分为三大类型,即成岩裂缝、构造裂缝和溶蚀缝洞,构造缝又分为微裂缝、斜交缝、直劈缝和网状缝,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以直劈缝为主。根据不同类型裂缝的成像特征,标定出常规曲线的响应特征,总结出不同类型裂缝对应的不同测井响应规律,建立了定性识别砂砾岩储层裂缝的模式。根据这一模式,以T85006井为例,用成像测井裂缝解释结果验证了模糊识别方法的合理性,并对全区所有井的裂缝进行解释。应用生产动态资料对解释结果进行了评价,说明目前开发中遇到的水淹和水窜问题受裂缝发育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通过油水层连通性研究,搞清地层对比关系,建立该区地层层序标准对比剖面和油水层连通图,结合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在断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构造格局,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弄清储层展布规律。通过油水层井间对应关系研究情况部署部分调整井,利用新、老井建立合理有效的注采井网,完善研究区注采关系,提高研究区储量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对油田稳产增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贝12断块布达特潜山油藏井网及注水方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德尔特贝12断块布达特潜山油藏,储层层裂缝孔洞发育,具有缝洞型均质油藏和双重孔隙介质类型,根据这些特点,在参考国内外潜山油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油藏工程方法,对贝12断块布达特潜山油藏合理井网及注水方式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潜山油藏注水开发技术,为苏德尔特潜山油藏整体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火山岩油藏开发一直是国内外的一个难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资源潜力大,近几年陆续在红车断裂带发现多个5000万吨以上的火山岩油田。车23井区就是红车断裂带一个较为典型的油藏。根据现有试油试采资料,结合构造及储层分析认为,车23井区石炭系含油层平面上连片发育,纵向上油层分布受储层岩性、物性、裂缝发育程度控制,表现出很强的非均质性。储集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双重介质,油藏驱动类型主要为弹性驱动。结合该区试油试采情况,车峰5、车231、车23井试油出水,综合判断该区油藏类型为四周均受断层控制具有底水的块状油藏。  相似文献   

18.
轮西油藏为典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其储层特点、渗流模式与常规油藏不同,用常规注水方式来稳定地层压力和水驱油来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难以奏效。为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在分析轮西油藏缝洞单元内的油水关系及油井含水变化规律基础上提出单井注水替油工艺,给出了优选注水替油井、确定最佳注水时机及注水量的决策方法,并提出几点建议,为高效开发轮西油藏提供一种新方法。该工艺在LX10-H1井的实践结果表明:与未实施该工艺前相比较,油井关井时间由150天左右有效缩短至50~60天,而日产油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在VSP测井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砂体和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储层特征、油藏特征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油井动态资料,对锦270井区进行开发效果评价;最后,综合沉积特征、小层划分、储层特性及油水分布特征,进行油田开发效果综合评价,提出下步工作方向及部署有利井位。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的油藏地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艇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28(2):165-167,173
肯基亚克油田位于哈萨克斯坦滨里海盆地的东缘,该油田石炭系油藏是一个以裂缝,溶洞为主的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划分为三类:裂缝-孔隙-孔洞型储层(I类),孔隙-孔洞型储层(Ⅱ类),微裂缝型储层(Ⅲ类)。由于碳酸盐岩储层裂缝,溶洞发育的特殊性,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裂缝,溶洞储层地质模型一直都是较为关注的难题。此次通过利用储层的沉积分布特征,确定地质模型的框架;对岩心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的孔隙度范围内都有微裂缝存在;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裂缝,溶洞出现时显示出较低密度或高孔隙度,因此利用密度孔隙度和基岩孔隙度做裂缝和溶洞的定性描述。在对井间储层预测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储层应选取了不同变程,这样确保了不同类储层预测的精度。分析认为利用密度孔隙度,钻速,岩心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有效建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