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高炉喷吹富氢燃料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喷吹富氢燃料产生的H2O会造成焦炭的劣化。对比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焦炭与CO2和H2O反应过程中,焦炭强度、两者的交互作用及微观结构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与H2O反应溶损率SLR约为与CO2反应SLR的2~5倍,温度升高,二者SLRR差距缩小;焦炭反应后强度CSR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SLR与CSR呈现负相关性;当H2O/CO2>1时,焦炭与C02-H2O反应产生明显的交互作用;无论是焦炭与CO2还是与H2O发生溶损反应,微观形貌均表现为边缘部位溶损更严重;相比与CO2反应,焦炭与H2O反应在边缘更为剧烈,但内部气孔破坏较小。  相似文献   

2.
窦明辉  孙洋  韩嘉伟  孙章  梁英华 《钢铁》2022,57(7):26-33
 为了研究富氢高炉内焦炭的溶损反应特性,开发了连续进水的全自动焦炭反应性测定装置,分别利用CO2和N2载带不同比例H2O(0%~30%)提供H2O+CO2(H2O和CO2混合气体)和H2O+N2(H2O和N2混合气体)的含水气氛进行焦炭溶损试验,通过红外气体分析仪实时记录出口气体中CO和H2的摩尔分数,研究了焦炭在H2O+CO2气氛下的溶损反应过程以及碳溶反应(C+CO2=2CO)和水煤气反应(C+H2O=CO+H2)的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随着H2O+CO2混合反应气氛中H2O比例的增加,焦炭的碳素溶损率和溶损速率均逐渐增大,而且水煤气反应的溶损速率逐渐变大、碳素溶损率逐渐升高,但是碳溶反应的溶损速率则逐渐减小、碳素溶损率也逐渐降低,这说明H2O+CO2反应气氛中H2O和CO2同时与焦炭反应存在显著的竞争作用。通过分析碳素溶损率和水蒸气含量线性关系的拟合斜率发现,焦炭在H2O+CO2混合反应气氛中发生的碳溶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斜率均小于单纯单一气氛下的碳溶反应和水煤气反应的斜率,并提出基于斜率差值的抑制因子α表征H2O和CO2对碳溶反应和水煤气反应互相影响程度,CO2对水煤气反应的抑制因子α<sub>CO2/H2O为0.253,H2O对碳溶反应的抑制因子α<sub>H2O/CO2为0.179,α<sub>CO2/H2O为α<sub>H2O/CO2的1.41倍,CO2对水煤气反应的抑制程度强于H2O对碳溶反应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3.
兰臣臣  刘然  张淑会  吕庆 《钢铁》2020,55(8):100-106
 为了明确高炉富氢冶炼条件下焦炭的气化行为,利用高温模拟试验研究了高炉内φ(H2)对焦炭气化反应和孔隙结构的影响,得到了不同φ(H2)下矿石的还原与焦炭气化反应的关系、焦炭气化最严重的温度区间及焦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的还原度和焦炭的失重率在升温过程中都逐渐增加。随着φ(H2)的增加,焦炭的气化率增加幅度最大的温度区间逐渐向低温区移动,主要由于随着φ(H2)的增加,矿石的还原反应逐渐趋向于在低温区进行,使得其在高温区产生的可供焦炭气化反应的CO2和H2O的总量降低;φ(H2)由5%增加至10%时,焦炭的气化率增加幅度最大;随着φ(H2)的增加,焦炭的平均壁厚逐渐降低,孔隙率、比表面积及总孔容都逐渐增加;焦炭大孔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焦炭气孔壁的薄壁结构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高温区碱金属对焦炭气化过程的影响,在N2-CO-CO2-H2O和N2-CO-CO2-H2O-K(g)气氛下,利用热失重法分别研究了焦炭在1 413~1 773 K的气化反应特征。结果显示,K(g)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较强的正催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内扩散系数(De)和界面反应速率常数(k+),降低内扩散活化能与界面反应活化能,且K(g)对内扩散的影响程度高于对界面反应的影响。随着反应率的增加,内扩散阻力(ηi)和界面反应阻力(ηC)均逐渐增加,K(g)可以促进ηiηC降低。在N2-CO-CO2-H2O气氛、1 413 K时,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逐渐由界面反应转为内扩散;而在1 473、1 573、1 673和1 773 K时其限制性环节始终为界面反应。在N2-CO-CO2-H2O-K(g)气氛下,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始终为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高温区碱金属对焦炭气化过程的影响,在N2-CO-CO2-H2O和N2-CO-CO2-H2O-K(g)气氛下,利用热失重法分别研究了焦炭在1 413~1 773 K的气化反应特征。结果显示,K(g)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较强的正催化作用,可以显著提高有效内扩散系数(De)和界面反应速率常数(k+),降低内扩散活化能与界面反应活化能,且K(g)对内扩散的影响程度高于对界面反应的影响。随着反应率的增加,内扩散阻力(ηi)和界面反应阻力(ηC)均逐渐增加,K(g)可以促进ηiηC降低。在N2-CO-CO2-H2O气氛、1 413 K时,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逐渐由界面反应转为内扩散;而在1 473、1 573、1 673和1 773 K时其限制性环节始终为界面反应。在N2-CO-CO2-H2O-K(g)气氛下,气化反应的限制性环节始终为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CO2和H2O两种气氛的脱碳效果进行对比,将碳质量分数约为4.2%的Fe-C合金薄带分别在两种气氛中进行脱碳处理。通过热力学分析结合试验保证碳被脱除且铁不氧化的气氛条件分别为:Ar-CO-CO2(气体流量为850 mL/min,CO的体积分数为25%,$P_{CO_2}$/(PCO+$P_{CO_2}$)为0.26),Ar-H2-H2O(气体流量为500 mL/min,H2体积分数为15%,水浴温度为313 K)。当脱碳温度为1 413 K时,Ar-H2-H2O气氛下,脱碳时间为50 min时,脱碳后的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6%,Ar-CO-CO2气氛下,脱碳时间为70 min时,脱碳后的平均碳质量分数为0.92%。当脱碳时间相同时,Ar-H2-H2O的脱碳效果优于Ar-CO-CO2的脱碳效果,由于随着脱碳反应的进行薄带表面与氧化气体反应达到平衡,Ar-H2-H2O反应平衡时薄带的碳活度要低于Ar-CO-CO2气氛条件的碳活度,导致Ar-H2-H2O气氛条件下薄带的碳浓度梯度高于Ar-CO-CO2气氛条件,进而导致Ar-H2-H2O气氛条件的扩散通量大,脱碳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钢铁企业的绿色改革迫在眉睫。钢铁企业的化石燃料消耗和CO2排放主要来源于高炉炼铁工序,高炉富氢冶炼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高炉焦炭消耗和CO2排放,高炉内H2体积分数的增加将使焦炭的性能演变过程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探索这一变化过程对高炉生产的稳定顺行和节能减排尤为重要。综述了高炉富氢后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微观结构以及软熔带渣铁-焦界面熔蚀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与传统高炉不同,高炉富氢冶炼加大了低温区焦炭的气化反应失重率,但是高温条件下焦炭的气化过程主要发生在表面,这抑制了高温区焦炭反应后强度的降低;高炉软熔带渣铁对焦炭的侵蚀减少,同时焦炭表层灰分质量分数较大,阻碍了渗碳反应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为富氢高炉生产以及焦炭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与顶装焦相比,捣固焦具有原料选择范围宽、炼焦成本低、冷态强度好等特点。某2000 m3高炉由顶装焦冶炼转为使用全捣固焦冶炼时,对高炉操作制度进行了调整,通过采取开放中心气流抑制边沿气流、增大风量提高富氧率、控制炉渣碱度R2在1.15左右等措施,高炉保持了稳定顺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高炉利用系数提高到2.52t/(m3·d),燃料比下降到503.70 kg/t,煤比增加到160 kg/t,铁水一级品率达到99.34%,煤气利用率50.12%,焦炭配煤成本降低约43.4元/t。  相似文献   

9.
捣固焦在经济性、焦炭传统质量指标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高炉实际应用效果上存在一定争议。综述了捣固焦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对比了捣固焦与顶装焦的差异,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不足。认为,捣固工艺能够扩充煤种数量,改善焦炭的质量指标;部分企业无法制定出符合高炉生产的捣固焦操作制度,导致高炉炼铁时捣固焦溶损反应后,强度下降程度明显高于顶装焦;与传统热态强度指标相近的顶装焦相比,捣固焦受高炉冶炼温度变化及碱金属富集的影响,结构破坏更为严重;捣固焦微观结构中存在“盲肠状”气孔,光学组织中镶嵌结构体积分数较低,微晶结构中无序微晶较多,可能造成溶损反应后劣化程度远大于顶装焦的结果;捣固焦未能普遍应用于大型高炉的原因还需要深入探索,现有的焦炭质量评价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评价捣固焦质量时充分考虑温度及碱金属的影响,同时使用不同方法对捣固焦的微观结构深入分析,还需要继续探索捣固焦在大高炉成功应用的操作制度,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周恒  徐坤  姚舜  寇明银  吴胜利 《钢铁》2021,56(2):57-62
 COREX脱CO2顶煤气作为一种优质富氢气体,直接喷吹进入高炉可有效降低高炉燃料消耗。建立了高炉喷吹COREX脱CO2顶煤气静态工艺模型,研究高炉喷气对风口理论燃烧温度、炉腹煤气量、炉腹煤气成分、风口回旋区形状、直接还原度、节焦效果等因素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了提高风温作为热补偿措施后的适宜喷气量。研究结果表明,不采取热补偿措施条件下,随着COREX脱CO2顶煤气喷吹量的增加,理论燃烧温度逐渐降低,炉腹煤气量逐渐升高,高炉直接还原度降低。以维持理论燃烧温度和炉腹煤气量稳定为标准,风温相对基准提高30、60、90 ℃后,可接受喷吹的煤气量为45.4、85.5、123.3 m3/t。热补偿后,随着喷气量增加,鼓风量逐渐降低,富氧率逐渐升高。炉腹煤气中的CO及H2含量随喷气量增加而增加,每增加10 m3/t的COREX煤气喷吹量,炉腹煤气中总的还原气体体积分数增加0.46 %,直接还原度降低0.006,节约焦炭1.48 kg/t。  相似文献   

11.
在1100℃下,碳粉与无水碳酸钾反应会生成钾蒸汽,同时向管式炉中通入5L/min CO2或者H2O,使钾蒸汽和反应气体同时作用于焦炭2 h.实验完成后,对原始焦炭、无碱反应后焦炭和有碱反应后的焦炭进行光学组织鉴定.结果表明,在无碱蒸汽条件下,与各向异性组织相比,各项同性组织的反应性更高.但是,当钾蒸汽和CO2或H2O同时作用于焦炭后发现,各项同性组织的反应性却比各项异性组织的反应性低,这是因为各向异性组织对碱的吸附能力强,碱金属在其内部渗透能力较强,可能会生成更多的层间化合物,这对焦炭的气化反应具有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热重分析实验和模拟氧气高炉中炉料反应行为,探究兰炭和焦炭的反应性,以及兰炭和焦炭之间的交互作用.热重实验结果表明,兰炭反应性优于焦炭,兰炭在加热过程中出现2个DTG峰值,第1个峰值是由于兰炭的二次热解,第2个是由于热解和气化耦合反应.在加热到800 ℃之后,兰炭和焦炭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并且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交互作用增强.在高炉炉况下,兰炭的加入能够减少焦炭的反应和焦炭粉化程度,降低CO2和H2O气体对焦炭气孔壁的侵蚀作用,降低大孔的生成,从而对焦炭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压汞仪测量焦炭与CO2或H2O反应后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孔隙率、平均孔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对焦炭高温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焦炭孔隙率和平均孔径随反应率升高而增加.平均孔径小于30μm时气化反应以造孔为主,比表面积随反应率升高先增后减,大于30μm时以扩孔为主,随反应率升高而减小.与CO2相比,H2O反应后焦炭平均孔径小,比表面积大,抗拉强度高.焦炭抗拉强度随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增加而降低,平均孔径小于30μm时抗拉强度随比表面积增加而降低,大于30μm时随比表面积减小而降低.焦炭中小孔数量越多抗拉强度越高,大孔数量越多抗拉强度越低.相同反应率下,H2O反应后焦炭中小孔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大,有利于保护气孔壁结构,抑制高温抗拉强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纯氧高炉和煤气化耦合联产是降低炼铁和煤气化工艺能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手段,而研究不同反应性炭的气化差异及其对铁矿石还原影响是实现煤气调质与降低焦比的关键.在模拟纯氧高炉与煤气化耦合联产工艺条件下进行了木炭、兰炭、焦炭的气化和烧结矿、球团矿的还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种炭与CO2和水蒸气的反应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木炭>兰炭...  相似文献   

15.
黄浚宸  汪琦  张松 《钢铁》2022,57(3):16-26
焦炭作为重要的炼铁原料,其热态性能的优劣备受关注.而同一种焦炭使用不同热性质评价体系(CRI、CSR、CRR25、CSR25)得到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根源在于对焦炭溶损反应机理的认知不够深入全面.焦炭发生溶损反应过程中,气体非等摩尔扩散这一因素常常被忽略,导致对焦炭溶损反应机理的认知出现偏差.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