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质量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维护残疾人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在后脱贫时代实现“造血式”脱贫的重要一环。以天津市为例,基于对残疾人多维贫困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的测度,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街道尺度下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与多维贫困的耦合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可达性和多维贫困的空间格局不仅都呈现显著的城乡二元差异,而且两者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与明显耦合特征,以中心城区和乡村地区核心街道为中心,分别向外圈层递减和递增。最后,据此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出了差异化提升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全球城市视角下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球城市理论为视角,探索上海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格局、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和其影响机制。基于小尺度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分别选取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差异指数、分异指数和隔离指数,分析新移民居住空间特征,并结合相关规划分析其形成机制。结果发现新移民主要聚集于外围地区,其居住空间分异在城市郊区更为显著,而中心城区新移民已基本融入本地居民生活,新移民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密切相关;此外,上海和中国其他世界城市的新移民居住空间分异的机制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心城区与城市外围地区新移民聚集区在形成机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心城区主要受到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外围地区主要受到市场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城市公园供给评价指标和街道社会经济特征指标,分析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供给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公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供给区域差异显著,城市公园服务水平较高的地区是老城区的街道和核心街道,而位于城市边缘的街道公园配置缺乏;城市公园供给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城市公园供给存在社会差异,高收入群体和本地老年人拥有较高的供给水平,而无固定住房的外来人口则供给不足,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历史延续和积累、城乡二元化,以及市场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批发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配送和流通的重要环节,其空间布局对城市商业空间和货运交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法、局域Getis-Ord Gi~*指数法,采用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分析城市内批发业空间特征以及热点区域,并进一步探索分行业的批发业态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选址特征。研究表明:①重庆市主城区批发网点圈层分布呈现城市批发业活动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特征,批发网点主要布局在距市中心5~10km的圈层范围内;②批发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明显,形成多中心集聚的分布状态,内环以内集聚中心呈现出"一带两点"的分布格局,且核密度均值显著高于外围地区;③批发网点符合局域Getis-Ord Gi~*统计特征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其中九龙镇和石桥铺街道是显著性热点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④各批发行业的空间集聚特征不同,食品饮料类批发业数量多且布局分散,纺织服装和文化体育类批发业主要布局在人流量大的城区商业中心地区或靠近城区的商品集散地,建材化工和机械设备类批发业多布局在城市外围地区。  相似文献   

5.
基于聚集指数测度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以"聚集指数"来描述流动人口聚集程度的方法:利用上海市五普数据对流动人口空间聚集特征进行分析, 揭示了上海市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为"环状"与"放射状"相叠合:而社会空间分布特征是流动人口集聚空间与城市户籍居民中的劳动者阶层、初中以下人群、25-44岁年龄群体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即流动人口进入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社会阶层、教育程度、年龄结构等社会因子的分异程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连近百年来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变化过程的分析,归纳得出自1899年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殖民统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二是消除阶级、阶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三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居住空间分异。通过对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居住空间分异特征的形成机制主要可分为五大层面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技术变革、城市管理、居住心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西北五省A级旅游景点和各等级路网交通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ESDA空间关联性分析法,对西北五省不同类型A级旅游景点的整体及县域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探究了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五省旅游景点的整体空间可达性较优,可达性在30min内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76.52%,主要分布在路网交通和城镇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五省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较好,可达性在30min以内的县域数量占整体县域总数的95%以上。不同类型景点的县域单元可达性集聚程度均十分显著,热点分区在空间上均呈现出自东向西依次过渡的分布格局;陕西省的景点可达性最好,属于可达性高集聚区,新疆和青海景点可达性较差,属于可达性低集聚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的现状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并通过与英国城镇空间扩展和人口集聚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空间扩展范式,即:不同类型城市规模均持续扩大背景下的空间形态结构分异,迁往主要中心城市大背景下的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大城市及特大城市仍处于能量集聚背景下的城镇区域"虚多中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的现状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并通过与英国城镇空间扩展和人口集聚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空间扩展范式,即:不同类型城市规模均持续扩大背景下的空间形态结构分异,迁往主要中心城市大背景下的中小城市人口集聚,大城市及特大城市仍处于能量集聚背景下的城镇区域"虚多中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居民的健康水平与其日常健身行为息息相关,但健身行为的时空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尤其是商业健身场所的健身行为研究,在地理学中仍很缺乏。本文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地,通过挖掘大众点评网健身点评信息,借助空间分析方法和文献梳理法探讨南京市居民健身行为的时空模式和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第一,居民健身需求多样化,体操或力量训练、游泳、瑜伽是南京市中心城区居民在商业健身场所的主要健身方式。第二,居民在商业健身场所的健身行为存在明显时空分异,夏季的健身需求比较旺盛,工作日与非工作日整体差别不大,但工作日健身时间更加细碎,健身行为呈现常态化、碎片化趋势。总体空间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由热点商业区向周边递减,呈现圈层分异的空间结构,核心集聚区密度值递减梯度大于次级集聚中心,商业健身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第三,居民在商业健身场所的健身行为及时空分布受资源环境、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与认知的影响。商业健身资源的数量、质量、布局及可达性是影响健身行为空间分异、集聚分布的物质载体,商业健身方式的提倡、商业健身文化的发展、商业健身诉求的增加为健身行为提供了环境氛围,而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和认知的差异形成健身需求与行为模式的分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