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降雨入渗补给是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九开发利用的重要水源。本文叙述了降雨入渗补给分析中最基本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及其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并以五道沟地区资料为例,研制了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公式,可用于条件相似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近年来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对浅层地下水的补给能力尚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通过柱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用于评估雨水花园补给地下水潜力的可行性。【结果】结果表明,α可用于评估雨水花园补给地下水潜力,数值变化范围为0.110~0.212,平均值为0.175;降雨重现期、降雨历时、雨型均对α具有重要影响,且随着重现期和降雨历时增加,α逐渐降低,不同雨型条件下,α大小顺序为均匀雨型>双峰雨型>单峰雨型。【结论】HYDRUS-1D模型模拟法和包气带含水率法计算α均具有较好的精度,不同降雨条件下,模型模拟法计算得出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m)的相对偏差(RE)为-1.280%~7.801%,包气带含水率法计算得出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b)的RE为-14.789%~6.660%。由于包气带含水率法容易实施、便于监测,工程实践中可优先考虑采用该方法。上述结果可为定量评估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雨水花园补给浅层地下水潜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平面地下水下降区,由于埋深较大,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定量常发生困难,如确定不当,必将影响降雨入渗补给量计算的精度,这次我们统计和计算了1994-1999年逐年的降水量,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升降量,侧向地下水激发补给量,采用水量平衡法,求出逐年相应的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值及其均值,并进行了初步探讨,供今后水资源评价工作的参考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一、持续超采形成了临颍县的地下水漏斗 (一)临颍县浅层地下水资源主要以降雨入渗为补给来源 河南省临颍县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21立方米,亩均231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9%,亩均占有量的75%。县境内多年平均降雨732.2毫米,年最大降雨量为1258.6毫米,年最小降雨量为291.1毫米,年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117毫米,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5。降水补给量为1.129亿立方米。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降水入渗补给为主,地表水体入渗补给(沟、河侧渗)量很小。地下水流向与地势坡降基本吻合,由西北偏向东南水力坡降为0.34‰,  相似文献   

5.
0 前言 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推求年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以往该区多年平均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为0.15。但近些年来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势必引起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本文依据典型年(1987、1988、1989年)地下水埋深降雨等资料对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是:1987(丰)年为0.27;1988(平)年为0.26,1989(枯)年为0.25;平均为0.26。从而为推求我市现状条件下的年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量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降雨入渗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 其影响因素较多, 主要有土壤、地下水埋深、次降雨量及前期影响雨量。利用地下水动态井资料及降雨资料, 建立降雨入渗半理论半经验模型,并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不同质地土壤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模型中的系、指数, 在辽宁省中部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确定次降雨入渗补给时段和补给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继汤 《水资源研究》2002,23(2):3-6,15
次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的研究,是分析降雨入渗问题的基础,又是其难点所在。由于雨后水分在土壤中有个储存和运行过程,且影响因素众多,所以,降雨量入渗补给过程滞后现象明显,多为多次过程的叠加,难以分辨出次降雨与其入渗补给相对应的时段和入渗补给量,本文根据实验资料,从动力学角度,通过土壤水势的分布状态及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一北京现有水资源数量本市水资源包括由降雨形成的境内地表迳流、地下水和向上游外境流进的入境水二部分。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626毫米,折合水量105亿立米。形成地表迳流(包括山区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为26亿立米,入渗补给平原地下水及山前侧渗补给平原地下水合计约为14亿立米左右。境内一次水资源总量多  相似文献   

9.
在水资源评价中,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利用实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湖北襄阳市降水对浅层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分析雨前不同埋深条件下,次降雨与地下水位上升的关系,最终得到襄阳市多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及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冉庄水资源实验站蒸渗仪资料的分析,给出(P+W_(100))超过田间持水量的降雨为有效降雨,这样的降雨才能入渗补给地下水。对地下水深埋区入渗湿润锋面补给型进行了深入分析,求得了入渗补给过程的滞后时间,整个入渗补给过程长达300天。对P~P,~Z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年降雨量在300~400mm时入渗补给量小于6mm,有的年份入渗补给量为零。建立了30日最大降雨与入渗补给量关系图。  相似文献   

11.
流动沙丘降雨入渗和再分配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野外监测和模拟降雨试验对流动沙丘降雨入渗补给、再分配过程和蒸发消耗几个方面作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0~200cm深度土壤层特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0~20cm为表层干沙层;20~140cm为降雨影响变化层;140cm以下为深部稳定层。土壤入渗速率受降雨强度的控制,强度大,入渗也大,入渗深度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湿润锋迁移速率在降雨开始较小,而后逐渐增大,达到峰值之后,又随时间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13.4mm的降雨是无效降水和补给地下水的分界点;≥20mm的降雨可使蒸发层土壤在再分配结束后达到最小持水量;≥50mm的降雨通过土壤水分的再分配可以使120cm深度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持水量,进而下层进行饱和排水入渗。  相似文献   

12.
准确计算降雨入渗补给量是评价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基础,传统的年补给系数法未考虑降雨特征、土壤墒情等因素影响,导致评价结果精度不高。本研究以河北平原下博和沧县运西两个典型小流域为例,采用动态分析法研究次降雨的入渗补给过程。结果显示以7 d为时间间隔适合作为划分次降雨的标准,次降雨量加土壤含水量(P+SW)与降雨入渗补给量(Pr)相关性最好,优于次降雨量(P)和次降雨量加前期雨量(P+Pa);动态分析法计算的降雨入渗补给量较传统降雨入渗系数法,精度提高22%~40%,且年补给系数法高估了河北平原区的年地下水补给量。本研究为河北中东部平原准确评价降雨入渗补给量提供了技术参考,对支撑区域的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具有较强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中包括枯水季节深层地下水向河流稳定补给的基流,降雨入渗后形成的快速与慢速壤中流和洪水时期河道水位抬升引起的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目前对于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的组成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已有的水文实验和模拟方法不能准确辨析地下水-地表水交换组分。利用水文要素过程线,提出了综合新安江水文模型、改进马斯京根-康格(Muskingum-Cunge, MC)法和基流分割方法的技术框架,研究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的组成情况,并以婺源江小流域出口断面为例进行了方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婺源江小流域的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占出口断面总径流的43.54%~54.66%。饱和带中的浅层地下水占出口流量的8.41%~10.57%;降雨下渗进入浅层土壤补给河道的水流占6.81%~20.59%;深层地下水的稳定补给量占河道总径流的23.34%~26.54%。本研究提出了可以精细化辨析地下水-地表水交换分量的技术框架,结果可为类似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潜水蒸发是四水转化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地下水消耗的主要途径。利用历年的降雨入渗补给资料,分析了降雨量、地下水埋深和土质等因素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入渗补给过程,论述潜水蒸发与地下水埋深和土质的关系;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的一致性。在潜水蒸发实验中,潜水蒸发常常出现负值,详细分析了气压、入渗量、蒸发、蒸发筒内空气柱的高度、气温等因素对负值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陕西黄河龙门灌区地下水的计算成果和对有关参数物理意义进行分析,对灌区地下水资源计算中常用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g 降雨有效利用系数αs 及可开采量计算时给水度μ的取值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有了一些新认识,使计算结果趋于合理,更切实际。  相似文献   

16.
淮北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淮北平砂区降雨入涌的物理过程出发,分析了不同降雨资料系列,不同开发利用水平下,利用试验研究方法,探讨了该地区不同降雨年型的降雨入渗补给量和系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地下水多年逐旬调节计算模型对该区在限制水位开采埋深情况下充分开采浅层地下水时入渗补给量作了预测计算 。  相似文献   

17.
季节性冻土区融雪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季节性冻土区春季融雪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作用,通过对小型野外试验场地气温、地下水位和土壤温度以及土壤湿度动态的系统监测,分析了冻结期和融冻期间地下水位动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环境要素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冻土层渗透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季节性冻土区不同冻融阶段相应的地下水补给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季节性冻土区大气降水入渗量应分非冻结期、冻结期以及融冻期三个时段进行计算,其中冻结期大气降水以降雪形式出现,对地下水无入渗补给作用;春季融冻期间,在冻结期内产生的积雪开始融化,可单独或与大气降雨一起入渗,并对地下水产生较为明显补给作用,但入渗补给系数相对较小,在本文的实例研究场地内,融冻期的融雪(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仅为非冻结期大气降水入渗系数的1/2左右。  相似文献   

18.
以赵圈地下水、地上水联合运用试验区的地下水观测井降雨入渗补给资料为基础,并参照给水度相近地区的有关资料,探讨了降雨入渗补给机理,建立了一个考虑受土壤水分影响的新的降雨入渗补给模型,并介绍了它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我国的北方有许多地方是用地下水灌溉的。地下水的水资源可分两类:一类是潜水,即浅层地下水,是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这类含水层一般埋在60米以上,其水源主要靠降雨和地面径流入渗补给,在正常开采情况下,地下水恢复快;另一类是承压水,是潜水层以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这类含水层埋深在几十米以下至几百米,源远流长,不易补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丰区浅层地下水类型区划分及相应给水度μ、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等参数的分析,进而计算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通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与区域内大气降水量对比,分析浅层地下水时空分布特性。通过对大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及水质的状况评价,提出浅层地下水下一步开发利用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