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6 毫秒
1.
《聊斋志异》继承了传统志怪小说对于儿童文学题材的内容、精神以及境界方面特征,并在此的基础上,扩展了志怪小说在儿童文学题材方面的描写范畴,使得志怪小说能够更适合于儿童去阅读和接受,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纳博科夫的创作深受十九世纪双重人格小说题材的影响,其巅峰之作《洛丽塔》就是一部典型的戏仿双重人格小说的作品: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名带有寓意丰富的双重人格特征,尤其是两个主要人物亨伯特和奎尔蒂是一对既具有典型意义,又不同于传统的双重人。从双重人格小说视角解读《洛丽塔》有助于更好地领会作者"游戏性文本"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3.
博尔赫斯早期小说《女海盗金寡妇》是一部由中国题材改写而成的小说,它在题材处理、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均与中国青心才人版《金云翘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小说既体现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同时又是博尔赫斯式西方改编的典型代表,可以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加以分析。在这两部小说之外,越南诗人阮攸据《金云翘传》改编的同题“六八体诗句”,则完全是东方文化视角下的改编,与博尔赫斯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反映了特定的文化心理,准确把握其中的文化心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中《阿宝》篇的故事情节建构进行民族文化心理分析可知:孙子楚“切指”反映的是从众与取悦的心理追求;“离魂”是痴情与幻化的心理升华;“附魂”是定情与示爱的心理延伸;“还魂得功名”是名士与团圆的心理泛滥。  相似文献   

5.
改写是英国女性小说家拜厄特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之一,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以拜厄特经典小说《占有》为例,解读其对经典神话、童话故事的创造性改写,探讨改写对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揭示拜厄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独到之处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普希金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被别林斯基称为是“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根据自己对歌剧的独特见解,选择这部小说作为自己新歌剧的题材,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重新加以塑造,使他们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明丰满,同时也突出地体现出歌剧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作曲家所描绘的音乐形象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的创作风格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怪现象,即长篇章回小说在元末明初横空出现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大约一百多年时间内,长篇小说创作几乎一片空白,直到明朝中后期又突然掀起了一个小说创作高潮,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长篇章回小说。从作品的成书过程、文化传统、印刷技术、文学演进等几个方面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创作前后的种种情况,解读中国长篇章回小说横空出世、沉寂一百多年、明中叶后重新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不乏对金莲的描绘,即便是小说中数量有限的诗词也还有一首专门歌颂金莲的词和三首吟咏绣鞋的诗。用明清社会中盛行的金莲情结去解读小说中关于金莲的描写,能深刻理解聊斋先生。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西游记》自问世以来,以戏剧、小说、话本、版画等艺术形式对其进行改编的产物不计其数。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以电影、电视剧、动画片为代表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社会上对各种类型的《西游记》题材影视作品褒贬不一。从观众接受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西游记》影视作品之中的合理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元小说”与《法国中尉的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欧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中,元小说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通过从元小说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分析其元小说技巧,认为元小说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模式中最典型的一种,元小说的特点实际上已演变成后现代主义小说形式创新的普遍特征了。因此,对《法国中尉的女人》进行元小说式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解读它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1.
满族民歌是满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题材、体裁、内容和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多彩生活。本文从满族民歌的体裁划分和音乐特征两个方面对满族民歌的产生、发展以及音乐内涵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代民歌翻译看直译与意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民歌在翻译过程中对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的运用,认为译诗不一定非意译不可,而要充分发掘原诗的表层、深层及联想意蕴。为内容寻找最合适的形式,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哀怨--汉乐府民歌的主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游子离人、弱女弃妇、贫困百姓的悲苦命运和哀怨之歌入手,分析了经久不衰的两汉乐府民歌的魅力在于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泛而又真实地扫描了两汉时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传统家具是一种民俗现象,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传统家具与民俗文化互生共存,体现着劳动者共同的生活基础,融入其共同的审美追求,反映了民间大众普遍追求吉祥安康、享福祈福等民俗心态,蕴涵着丰富的反映民众生活态度和生命观念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在作品中喜爱用比较直露的性描写,但他也常用含蓄的方式表述性爱。借用英国民歌、民谣中比喻和象征手法歌颂人类性爱之美是劳伦斯作品的另一特色。他的不少诗歌和小说都带有英国民歌、民谣的影响,但是当劳伦斯在作品中对它们进行借用时,这些风趣而又极具内涵的表述便呈现出劳伦斯式创作风格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我国民间灿烂艺术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商业文化的挤压下,我国的原生态民歌也正面临一个从未有过的危险境地。文章着重分析了原生态民歌所面临的危机,并就如何保护原生态民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特别是在传统民间艺术作品中,存在着大量具有吉祥寓意的艺术造型.这些形象承载了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的底蕴,折射着多彩的民俗民风,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吉祥造型的载体大多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实用产品,因而与物质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审美理想和使用功能的统一体.对于深化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创作出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欢,同时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并且走向世界的现代设计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古代礼仪、中国现代节日中,烟花鞭炮与中国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烟花鞭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寄托了人们的世代情感,是全人类和平和发展的象征,蕴含着繁复而深邃的文化寄寓,也是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田瑛的小说集《大太阳》从民间视角出发,以一种东方式魔幻的手法将古老的民间传说与隐喻化的现代思维融合在一块,在原初神话般的讲述、奇谲的情节设置与张扬奇诡的想象下,袒露出其记忆原乡——湘西边地,这一原生态的民间文化空间,展示出湘西边民强悍野性、愚钝蛮拗的生命品性,以及他们在蒙昧与文明之间演绎出的种种生存景象。田瑛以一种隐喻的方式,突显出匍匐于灰色大地上的生命存在的惨烈感与卑微感,从某种意义上深刻地表现出了我们的民族性内涵,呈现出凝聚着复杂的生存伦理和文化纠葛的乡土中国。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民歌的数字化展示为实例对象,提出了应用"云"技术和Web GIS构建甘肃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展示平台的系统框架及其组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保护在方法上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