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闭塞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92 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噻氯匹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各试验药分别给予治疗,对比观察术后3 wk 血小板聚集率及临床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服药后3 wk 血小板聚集率及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氯吡格雷组不良反应及停药率均显著低于噻氯匹定组。结论 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闭塞介入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优于噻氯匹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预防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4例应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每日给予氯吡格雷50、100 mg 口服,对照组仅用肝素盐水封管,观察6个月治疗期间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功能情况、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及尿激酶干预次数,并比较3组间凝血功能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氯吡格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6个月治疗期间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的次数显著降低、尿激酶首次干预的时间推迟、尿激酶干预次数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高剂量组治疗6月后血小板计数(PLT)出现降低、凝血酶时间(PT)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与治疗后低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 50 mg 的氯吡格雷能减少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受试制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爱普瑞乐)与参比制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波立维)在中国健康人体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健康受试者双周期交叉空腹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受试制剂和波立维片参比制剂 75 mg,用LC-MS/MS法测定氯吡格雷的羧酸代谢物氯吡格雷酸的血药浓度;用DAS 2.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氯吡格雷酸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来间接反应氯吡格雷的药代特征及生物等效性。结果: 氯吡格雷的代谢物氯吡格雷酸的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C max分别为(1351.1±654.9)、(1184.6±607.7) ng/mL,AUC0-24 h分别为(2642.0±1093.8)、(2780.6±1283.1) ng·h ·mL-1,AUC0-∞分别为(2867.8±1238.9)、(3003.3±1291.2) ng·h·mL-1,t1/2分别为(3.81±2.54)、(4.62±2.88) h,tmax分别为(0.80±0.32)、(0.95±0.63) h,受试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4±34.8)%。结论: 本检测方法具有准确、灵敏、快速、简便等特点,适合人血浆中氯吡格雷酸浓度测定。AUC和Cmax经对数转换后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tmax经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两种制剂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4.
高丽丽  唐咏春  刘前  李彬 《金属学报》2008,13(3):336-339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应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48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 于250 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 2次 d, 连用14 d;治疗组除上述药物外, 加用低分子肝素钠0.4 mL 皮下注射, 2 次 d, 连用14 d;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对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凝血常规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进行评定, 比较疗效。 结果 14 d 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 <0.05),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血小板、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进展性卒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贠文博  蒋朋利  吴晶  孙鹤 《金属学报》2013,18(11):1251-1259
目的: 基于FDA自发呈报系统/不良反应报告系统数据库评价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关联使用同华法林治疗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 去掉重复报告后,依据用药情况,把不良反应报告分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华法林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国际医学用语辞典》定义出血有关的不良反应。采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不良反应风险比分析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药与华法林用药情况下患者发生出血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关联使用的出血率为 20.80%,发生率最高的为胃肠系统出血(8.23%),华法林治疗的出血率为 22.30%,发生率最高的为胃肠系统出血(7.81%)。两种治疗发生的神经系统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用药情况下患者出血率随着年龄段的升高而升高。结论: 依据FDA不良反应数据库分析得出,华法林治疗导致的出血率(22.30%)高于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关联使用(20.80%)(P<0.05),且两种用药情况下,患者发生的出血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张凤兰  赵均和  李岩 《金属学报》2002,7(4):351-352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兰索拉唑对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卒中病人123 例(脑梗死72 例, 脑出血51 例)随机分成2组:兰索拉唑组:给予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30 mg, 每日1 次, 口服;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病人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死亡率和副作用。结果: 兰索拉唑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降低死亡率较常规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 兰索拉唑能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 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夏礼斌  黄晓晖  孙瑞元 《金属学报》2004,9(9):1061-1064
目的: 观察贝那普利对糖耐量减低(IGT) 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 75 g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确诊IGT 70 例, 其中男31 例, 女39 例, 随机分成贝那普利组、对照组各35 例。对照组进行饮食、运动控制, 贝那普利组除饮食、运动控制外, 加贝那普利10 mg qd, 观察12 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 及舒张压均下降,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 05); 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无下降, 而贝那普利组有所下降(P<0. 01); 两组治疗后的餐后2 h 血糖(P2HBG) 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均下降, 贝那普利组优于对照组(P<0. 05) 。结论: 贝那普利可降低糖耐量减低患者P2HBG 、HbA1c及收缩压水平, 提示贝那普利可改善糖耐量减低患者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咖啡酸对阿糖胞苷(Ara-C)诱发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体积(MPV)变化的影响。方法:参照徐国良等方法诱发Ara-C致小鼠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MPV 变化模型, 分为咖啡酸600、 300、 150 mg/kg-1·d-1 剂量组、复方阿胶浆组(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小鼠给Ara-C 造模同时连续灌胃用药12 d, 分别于给药6、 8、 10、 12 d 自小鼠尾部取血检测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及MPV, 观察咖啡酸对小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结果:咖啡酸300 mg/kg-1·d-1 组给药6 dWBC 为4. 8 ±1. 2, 600、 300 mg/kg-1·d-1剂量组给药10 d WBC 为(909 ±179)、(1056 ±135)×109/L;咖啡酸各剂量组给药12 d MPV 分别为(6. 00 ±0. 23)、(5. 90 ±0. 20)和(6. 03 ±0. 21)fL,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咖啡酸可用于治疗临床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保护血小板的损伤。  相似文献   

9.
肖卫忠  隋伟  张新宇  李坚 《金属学报》2001,6(2):163-164
目的 探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经临床、头颅CT 和/ 或MRI 确诊的116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随机分为2 组。治疗组给予纳洛酮3.2 mg, 两组均加用川芎嗪120 mg, 入500 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滴, qd,连用2 w k。结果 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神经功能积分缺损减少及总的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P <0.001); 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粘度有明显下降(P <0.01); 两组病人总的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P <0.005)。结论 大剂量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好疗效, 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具有抗凝、降低血粘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薛兆利  李明智 《金属学报》2001,6(2):157-158
目的 评价国产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方法 92 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硝酸异山梨酯组和硝酸甘油组。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 加入5 %葡萄糖500 ml 静滴qd, 连用14 d; 硝酸甘油10 mg 加入5 %葡萄糖500 ml 静滴qd, 连用14 d。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 单硝酸异山梨酯组91.3 %, 硝酸甘油组84.8 %, 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 <0.05);心电图总有效率, 单硝酸异山梨酯组87 %, 硝酸甘油组74 %,两组也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对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 易于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用在大鼠体内非稳态和稳态条件下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临床合理药物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华法林组(0.2 mg/kg),阿司匹林组(10 mg/kg),华法林(0.2 mg/kg)+阿司匹林组(10 mg/kg)联用组,每组6只,给大鼠灌胃,连续 6 d,在第1天和第6天多个时间点取样,分析和比较非稳态和稳态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华法林药动学用二室模型描述,阿司匹林药动学用一室模型描述。在非稳态和稳态下,阿司匹林单用和联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似,药代动力学参数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在非稳态下,华法林单用和联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也类似,但在稳态下,联用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明显高于单用时的曲线,药代动力学计算结果也表明联用时的AUC和Cmax较单用时较大,且有统计意义。结论: 当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用达到稳态时,阿司匹林对华法林的药动学参数有影响,增大了华法林的暴露(AUC和Cmax)。提示两药联用时,很可能增大患者的出血风险,临床上药物联用时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12.
吴志强 《金属学报》2013,18(4):424-429
目的: 比较莫西沙星和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治疗院内肺炎(H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61例HAP病例随机分为2组,莫西沙星组患者静脉注射 400 mg 莫西沙星,每日一次,3~5 d 后改为口服 400 mg 莫西沙星。头孢曲松组患者静脉注射 2 g 头孢曲松,每日2次,3~5 d 后改为口服 500 mg 头孢呋辛酯,治疗共持续7~14 d。主要的疗效指标是在治疗期结束后7~15 d 内的临床反应,次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后31 d内的临床和细菌学反应。结果: 对其中 120 例进行PP分析(每组60例),莫西沙星和头孢曲松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87% 和83% [95% CI (-9.77,15.96)]。两组次要终点指标相当。两种疗法都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论: 静脉注射/口服莫西沙星是治疗轻-中度HAP的一种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13.
何杨  彭玉珍  吉兆宁 《金属学报》2015,20(2):194-198
目的: 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A组)与5-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B组)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晚期胃癌43例,具体用法:A组(21例):雷替曲塞 3 mg/m2 静滴,第1 天;奥沙利铂 130 mg/m2 静滴,第1 天。B组(22例):亚叶酸钙 200 mg/m2 静滴,第1~5天;氟尿嘧啶 375 mg/m2 静滴,第1~5 天;奥沙利铂 130 mg/m2 静滴,第1 天。两方案均3 周为1 周期。每3 个周期评价疗效,直至疾病进展或毒副反应不能耐受,最多化疗6 周期。结果: 两组的有效率(RR)分别为 47.6%和 31.8%(P=0.289),A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8个月,明显优于B组的 6.6 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8,P=0.047)。两组方案的恶心呕吐及手足综合征反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毒副反应发生率近似。结论: 与5-氟尿嘧啶联合奥沙利铂(B组)方案相比,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A组)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苯那普利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硝本地平缓释片合用, 治疗单用苯那普利不能控制其血压降至目标水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副反应。方法:112 例单用苯那普利治疗不能控制至理想血压的患者, 在原有剂量不变下, 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或硝本地平缓释片治疗, 用药后4周判断降压效果, 不良反应。结果:加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后有效率为85.71 %, 加用硝本地平缓释片为78.57 %, 两组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5), 加用苯磺酸左旋胺氯地平后的显效率有(73.21 %) 高于加用硝本地平缓释片(54.38 %, P <0.05);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加用硝本地平组(7.14 %vs 28.5 %, P <0.01) 。结论:对单用苯那普利治疗不能控制其理想血压的患者, 苯那普利合用苯磺酸左旋胺氯地平或苯那普利合用硝本地平缓释片治疗都是有效的。苯那普利和苯磺酸左旋胺氯地平联合更适合于此类病人的抗高血压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神经生长因子颅内注射治疗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将90 例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3 组, 每组30 例:对照组, 微创清除术后每日给予生理盐水2 ml 颅内注射, 4 d 后改为每日注射用水2 ml 肌注;治疗1 组, 微创清除术后每日给予生理盐水2 ml 颅内注射, 4 d 后改为每日神经生长因子2 ml 肌肉注射;治疗2 组, 微创清除术后每日给予神经生长因子2 ml 颅内注射, 4 d后改为每日神经生长因子2 ml 肌肉注射, 3 组疗程均为14 d 。采用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 量表评分及死亡率等方法对治疗1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3 组病例死亡率分别为对照组(13. 3 %) 、治疗1 组(10. 0 %) 、治疗2 组(10. 0 %) (P >0. 05); 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0 %, 66. 67 %) 和(70 %, 80 %), 比对照组(20 %、36. 67 %) 高(P<0. 05); 治疗1 组和治疗2 组ADL 量表评分比对照组好(P<0. 05) 。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能提高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降低致残率, 明显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颅内注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童延清 《金属学报》2002,7(5):440-442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对卡托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方法 将74 例CHF 患者按入院前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分为2 组, 均给予卡托普利12.5 mg 口服, tid, 并逐渐加量为25 mg, tid, 连服28 d。 结果 未用阿司匹林组显效率为46.7 %, 总有效率为70 %, 与曾用阿司匹林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患者心率明显下降, 优于曾用阿司匹林组(P<0.05);心脏收缩功能参数LVEF、FS 以及舒张功能参数E/A 明显增加(P <0.01), 且较曾用阿司匹林组为优(P <0.05)。 结论 曾经应用阿司匹林的时间越长, 卡托普利治疗CHF 的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17.
叶英 《金属学报》2013,18(6):661-668
目的: 比较左氧氟沙星治疗重症肺炎的不同用药方案的药物动力学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4例成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且正在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两组(n=12),分别每日1次或2次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 500 mg,同时每日滴注1次拉维酸 1 g,连续静脉滴注 10 d,经过 2 d 的治疗达到稳定状态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和上皮细胞衬液中左氧氟沙星的浓度,并比较两组间药动学参数。结果: 每日滴注1次的患者,左氧氟沙星的血浆值浓度和上皮细胞衬液浓度分别为(12.6±2.3) mg/L 和(11.9±2.7) mg/L,每日滴注2次的患者分别为(19.7±1.8) mg/L 和(17.8±1.7) mg/L,这表明左氧氟沙星在肺组织的穿透率都大于100%。每日滴注1次和2次的患者全身暴露浓度(AUC24h)分别为(151.2±12.8) mg·h·L-1 和(208.6±15.1) mg·h·L-1,均高于常见重症肺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每日滴注1次组的治疗成功率为83%(10/12),每日滴注2次组为92%(11/12),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因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每日静脉滴注500 mg左氧氟沙星1次或2次均能达到最小的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