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政治文化"作为介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元素,有效地植入整个"十七年"文学,是"政治"与"十七年"关系在实践方面的具体呈现.而"革命历史叙事"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主要构成要素,与"政治文化"催生的"浪漫性",则更值得研究."革命"的"胜利"指向."历史"讲述的权威性,都使叙述"革命历史"呈现出"浪漫"--理想化特质.本文主要以"政治文化"为切入点,试图对"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所流露出的"整体"的"浪漫性"作一番"全景式"考察.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蕴含的文学新精神:"游戏精神".结合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两种调侃,即流放的审视与流浪的游戏,以及两种娱乐:玩家精神与商家意识的同与异.论述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融通东西文化精神,结合精英意识与大众写作,发掘出经典理想、商业追求之外的文学内驱力,即游戏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为商业浪潮席卷之下的中国文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阿凯亚城邦联盟是希腊化时期希腊本土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政权之一,其政治体制作为古希腊城邦联盟制的代表,值得关注."辛诺多斯"和"辛克莱托斯"是阿凯亚城邦联盟的公民集会,是阿凯亚城邦联盟政治体系运作中的核心.本文从波利比乌斯<历史>的一段文本出发,讨论"辛诺多斯"和"辛克莱托斯"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分曾是一个历史问题,比及今天,依然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较多,理论成果也十分丰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新变,已呈现某种不足.有感于此,拟从"受众意识"这一新的角度作出新的阐释:雅文学乃是一种主要面向知识者受众的"小众"化写作,俗文学则是一种面向普通受众的"大众"化写作.  相似文献   

5.
"原爆文学"是核武器带给人类深远影响的艺术投影.其构建者是以战后日本作家为主的创作群体,60余年来已成为日本文学中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分支.在世界现代文学历史上,同样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本文以日本原爆文学的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为基本脉络,从文学作品的演进规律和具体样态人手,解读一个现代民族的核认识的思想轨迹,进而发掘原爆文学与当代核意识的结构性关系,揭示文化视角下的日本原爆文学的进步与局限.  相似文献   

6.
作为非虚构文本,书话呈现了历史旧迹,保留了作家对文学现象的评价,成为还原文坛原貌,接近作品历史评价的有效途径.同时,将书话作为文学新史料来看待,还有利于透视现当代文学生态群落的完整与丰富.这必将对旧的现代文学观念构成挑战.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以来,西方文学传统中作为文体的"史诗"概念逐渐演变为"史诗性"这一审美范畴.随着国外小说及理论的引入,"史诗性"与中国传统的史传传统结合成为中国当代小说最高的审美追求和评价标准.植根于关中地区久远的<诗经>、<史记>之史传传统,陕西作家的创作往往有更深的史诗情结.以柳青、杜鹏程为代表的"革命正史"写作,纪"史"有余,"诗"意欠佳.<白鹿原>以"民族秘史"纠"革命正史"宏大叙事之偏,执着于对民族精神、民族命运的探求,对历史进程中人物文化心理的摹刻;巧设叙事的历史时空,多维透视史诗人物形象,臻于"史"与"诗"的完美融合,丰富发展了了陕西文学的"史诗性"写作传统.  相似文献   

8.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乐"与"诗"未曾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熔融关系中剥离过.它们逐着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在这个浮浮沉沉的漫长进化过程中丰满彼此的羽翼,丰富彼此的艺术魅力.纵观中国诗乐的千年流变,从先秦琴歌--汉唐乐府--魏晋清商--宋词元曲--古诗词歌,知其不论以何种外在形式变化,依然葆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其中的一部分被传承了下来;另一郝分被加入新的元素(新的诗文样式或新的音乐材料),并进行重整结合.笔者循着"乐"与"诗"各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意以下文对二者的分合渊源及关系进行运一阐述.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阿垅在17年阶段中的诗歌文学创作基本是以所谓潜在写作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梳理并归纳诸如阿垅这样在文学史中被遮蔽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就具有了实际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12.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racially or ethnically diverse 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patient compliance with post-transplant treatments is discussed. Domains of competency regarding culturally sensitive clinical practice are outlined to assist providers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perspectiv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views and behavior of culturally diverse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14.
称谓语是说话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小姐"一词是当代汉语语言生活中的一个极为常见的称谓语,因此在"权势"和"等同"语义对立模式基础上,分析"小姐"称谓语的历史演化、语用特点以及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全人类理论发展的瑰宝.从马克思等人创建基本理论伊始,各学者就对如何定义该理论进行了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突出了马克思的个人贡献,更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也能够消除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且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作品以抒情诗为主流,开拓性地运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雎>是<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汉文化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因此,翻译工作者都不遗余力地将它译介国外.许渊冲先生、韦利先生是<诗经>翻译的佼佼者,分析研究他们的译诗策略,对于总结汉语古典文学西译的经验,构建现代翻译理论,自然有着不可忽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7.
18.
19.
"自我"与"他者"所标榜的二分逻辑结构在本质上是同一性恩雏使然的结果,由此决定了文明与蒙昧、正统与异端、男人与女人的差异被确立并延续了下来,它们作为同一性思维在种族、信仰、性别层面上的具体衍生物,经由视觉图像获得了不同程度地传播与表征.鉴于此,本文着力从上述三个方面,就图像与同一性观念的内在相关性分层加以评述,旨在强调图像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视觉符号,持续不断地与意识形态、政治权力、性别身体等范畴发生着关联,是我们解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重要凭据.  相似文献   

20.
The ability of male rats to accumulate menaquinone-4 (MK-4) in tissues when fed a vitamin K-deficient diet supplemented with intraperitoneal phylloquinone (K) as the sole source of vitamin K for 14 d was assessed. In both conventionally housed controls and gnotobiotic rats, supplementation with the equivalent of 1500 microg vitamin K/kg diet increased (P < 0.001) tissue MK-4 concentrations above those of controls fed a vitamin K-deficient diet. MK-4 concentrations were approximately 5 ng/g (11 pmol/g) in liver, 14 ng/g in heart, 17 ng/g in kidney, 50 ng/g in brain and 250 ng/g in mandibular salivary glands of gnotobiotic rats. MK-4 concentrations in conventionally housed rats were higher than in gnotobiotic rats in heart (P < 0.01), brain (P < 0.01) and kidney (P < 0.05) but lower in salivary gland (P < 0.05). Cultures of a kidney-derived cell line (293) converted K to the expoxide of MK-4 in a manner that was dependent on both time of incubation and concentration of vitamin K in the media. A liver-derived cell line (H-35) was less active in carrying out this conversion. These data offer conclusive proof that the tissue-specific formation of MK-4 from K is a metabolic transformation that does not require bacterial transformation to menadione as an intermediate in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