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Kelvin碰撞单元和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建立了相邻等高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从结构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和碰撞力这三个方面,研究了在不同防震缝宽度工况下,楼层碰撞破坏对相邻结构响应的影响,探讨了在不同间距下结构碰撞响应的规律,为相邻结构抗震设计和防灾减灾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结构变形为指标,平面输入地震波,按照考虑和不考虑几何非线性两种情况分析了二阶效应对钢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的影响。并改变结构层数、阻尼比,通过对结构顶层位移、层间位移值的统计量,探讨了不同作用因素对钢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时可以不考虑二阶效应的影响,在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时必须考虑二阶效应的影响。钢框架结构在相同结构层数、不同阻尼比的情况下,阻尼比越大,顶层侧移值越小;在不同结构层数、相同阻尼比的情况下,结构层数越高,顶层的侧移值就越大,结构地震反应越大,二阶效应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基于有限元方法,采用"纤维梁模型+分层壳"模型,用增量动力时程方法,对RC框架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因素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设计时尽量降低框架柱的最大轴压比,做到结构层间抗侧刚度均匀;并对多个设计模型比较,找到最优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使得结构设计的承载力、刚度、延性达到最佳匹配,增大倒塌储备系数C_(cmr),达到提高抗地震倒塌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工程中大多框架结构都具有非等梁柱刚度比且处于非对称荷载的作用下。利用矩阵位移法推导了不等梁柱线刚度比、非对称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适应性稳定方程、讨论了结构的临界荷载和长度因数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将框架结构离散为杆系结构的条件。补充了文献[1]对非对称荷载和刚度考虑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质量法地震动输入对大型水电站进水塔群的动力特性进行了整体模拟,其中在考虑了地震空间效应的影响和相邻塔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前提下,针对相邻塔体之间采用接触的方法模拟其相互作用,而且对地震过程中相邻塔体是否出现碰撞等由地震空间效应引起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对于大跨度高耸进水塔结构,地震行波效应对塔体动力反应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机理,依据现有规范设计并建立10层、15层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体系的三维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并对该两种框架进行地震波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不同水平地震波对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与塑性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框架各层最大绝对位移随楼层与地震波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在2层、3层,多遇、罕遇地震下两种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未超过位移角限值1/50,当地震波烈度分别达到1 500 gal、1 200 gal时,10层、15层框架结构体系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超过1/50;小震时,框架结构的总塑性耗能值很小,表明框架仍处于弹性状态,随着地震波加速度的增大,框架的总塑性耗能迅速增加,特别是地震强度超过1 000 gal以后;随地震波加速度的增大,框架的各部件的塑性耗能值增大,梁、柱的耗能占比增大而楼板的耗能占比减小。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及剪跨比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共进行了2榀单层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对比分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不同剪跨比型钢超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且通过试验得到不同剪跨比下的破坏形态、P -Δ滞回曲线、骨架曲线、位移延性系数、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剪跨比2的框架结构柱的破坏现象严重,其强度,刚度退化快,能量耗散能力低。  相似文献   

8.
曹芳 《陕西水利》2010,(2):101-102
本文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介绍了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形态,讨论了框架结构在地震中产生这些破坏的原因和现有规范、设计或施工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地震地区建筑结构和构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中重点分析了填充墙体在地震作用下对框架结构的影响,针对如何加强框架结构的抗震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落石偏移比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落石模型试验,分析下落高度、坡形、坡表铺装、质量等因素对落石偏移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除落石从坡顶(0 cm)自由下落,偏移比随机性较强,无明显规律外,不同下落高度(不同入射速度),落石偏移比随入射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台阶状坡形上落石偏移比较上陡、下缓坡形上大;坡面越坚硬,偏移比越大;落石质量越小,偏移比越大;就偏移比值来说,均在0.5范围内。在实际工程中,较大的入射速度、台阶状坡形、较小的落石质量、坚硬的坡表都会带来较大的偏移比,以及较大的随机性。因此在被动防治中应考虑更大的横向威胁范围,为落石防护布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考虑土体-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一个含有三层地下室的框架结构,对其进行地震作用下的三维动力反应分析。对比研究了地震动频谱,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结构动力特性和土体动力特性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地震反应虽然在不同工况下不尽相同,但整体符合一定规律,地下室顶底板处中柱的受力较大,呈现出剪切变形的模式;场地土体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动峰值对结构地下部分地震反应影响显著;结构频率和地震动频谱特性对结构中柱地下部分地震反应影响较小,采用Fourier谱强度平均频率匹配度可较好的反映地震动频谱特性和结构自振频率的共振效应引起的地震反应放大。  相似文献   

11.
有效翼缘内楼板钢筋对梁端抗弯承载力的加强作用是现浇楼板影响“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为研究这一因素,运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一个中间为走道的三跨5层RC框架结构,运用梁有效翼缘公式计入板中钢筋的抗弯作用,并优化结构节点配筋;最后对有限元模型输入不同地震作用,通过模型的位移响应判断结构安全性,通过分析梁柱出铰情况判断其破坏机制。结果表明结构实现了“强柱弱梁”破坏机制,在RC框架结构设计时可以结合梁有效翼缘公式计算板筋面积并调整梁柱节点配筋,对结构进行配筋优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中震可修"水准上我国抗震规范没有给出具体量化的性能指标.针对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地震作用水平从多遇地震到罕遇地震的超越概率相差较大的现状,提出中小震的地震作用水平.通过分析结构变形与损伤的关系,本文选取层间位移角作为中小学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性能指标,将"中震可修"性态目标划分为"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两个阶段,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为确保桥梁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安全,对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基于损伤因子建立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考虑混凝土材料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损伤演化,并利用损伤塑性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桥墩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同时分析了损伤塑性模型中膨胀角等参数对桥墩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表明: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混凝土构件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所以在钢筋混凝土桥墩动力分析中应采用损伤塑性模型描述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采用隔震技术的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对隔震层位于地下室柱顶的某三层框架结构进 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和动力时程分析。综合考虑隔震装置的布置、隔震支座的尺寸选取以及下部独立柱 结构的加强等因素进行设计。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非隔震结构,隔震结构在设防烈度7度(0.15g)中 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层间剪力减震率均超过63%,上部结构最大位移角为1/503;在超烈度8度(0.20g) 大震作用下,上部结构最大位移角为1/401,下部独立柱结构位移角1/3070,隔震层水平位移为限值的 68.9%,上部各楼层加速度减震率也达到61.4%以上。工程设计与分析表明:在设防烈度中震作用下, 隔震结构比抗震结构的周期延长4.02倍,减震效果显著,说明了较规则结构可以很好地发挥隔震技术 优势;经过不断地设计优化,并进行超烈度地震作用的验算和论证,表明了隔震工程具备抵抗超烈度地 震作用的能力(提高了1度),可以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优化预制构件配筋,通过结构方案对比选型,优选出隔震层位于地下室柱顶的基础隔震方案。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综合考虑结构的高宽比、隔震层偏心率以及对地下室独立柱嵌固条件等因素进行隔震层设计,并验算隔震层抗风、隔震支座的应力和位移以及上部结构的变形。结果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提高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地震作用下,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复杂多变,地下结构的埋深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地下结构埋深对地下结构的地震动响应的影响,通过建立处于不同埋置深度的2种结构模型,运用FLAC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同一位置的地震波,在保持入射波不变的情况下,当地下结构位于不同的埋置深度时,结构上相同位置的地震响应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