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常德市是典型的南方丰水城市,水面率高达17.8%,穿紫河、护城河现为城市黑臭水体.现分别介绍老城区护城河和穿紫河两个黑臭水体治理情况. 一、护城河黑臭水体治理 护城河为老城区合流制排水干渠,两岸合流制排水系统是护城河的主要污染源. (一)系统的整治技术思路 护城河黑臭水体整治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采取“灰绿结合”的四项措施.对直排护城河的污水进行截流改造,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水系主要进行河道恢复、清淤、水生态修复;水系绿带结合水位建设不同的源头减排措施;滨水建筑区合理的组织雨水,合理利用水系绿带净化坡面雨水,补充河道水体;其他区域通过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滞留和净化水质,并通过雨水管网补充护城河水体.  相似文献   

2.
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是当前我国新形势下城市建设与水环境治理的重大战略举措。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利用系统、水生态保护是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的共同建设需求,在项目建设中将二者有机结合,以此达到节约工程费用和充分发挥二者协同效益的目的。结合鸭涌河综合治理工程,从雨水收集、调蓄、净化、利用,河涌清淤及水生态修复等方面,探讨了海绵城市与黑臭水体治理共同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水体黑臭严重影响一个城市的水体安全、建设投资和民众生活,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以及食品安全。城市河道黑臭成因复杂,将海绵城市与治水、治城融合推进,让城市、人、水和谐共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对深圳市黑臭河道成因进行分析和对黑臭河道的治理思路与技术措施进行探究,提出当前形势下黑臭水体治理与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针对镇江虹桥港源头黑臭水体治理需求,开展了虹桥港服务范围系统性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了源头低影响开发(LID)改造、过程管网转输调蓄和末端灰绿蓝生态处理的系统性治理方案,并进行了相应工程设计。详述了工程运行工况模式、主要处理设施和构筑物的设计参数以及工艺特点。工程完成后河道源头黑臭消除,河道主要水质指标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片区实现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和水景观的综合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在贯彻国务院"水十条"同时,还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将两者协同起来是每一位水科技人员必须要面对的带有紧迫性的课题。我跟大家交流的是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协同海绵城市建设话题,现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城市河道治理的紧迫性和难点;二是协同治理的案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区水体黑臭等环境问题越发突出。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黑臭水体治理为例,总结了呼市城区黑臭水体状况、治理现状和进展,针对黑臭水体季节性反复的问题,提出以污染源头控制为核心,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以活水保质、生态修复为长效保障的整治方案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对城市径流污染问题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径流污染问题是海绵城市建设及水环境治理中一大顽疾,其严峻性在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中已经得以证实。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的顶层要求及大规模推广,给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带来了良机,但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径流污染控制领域的一些问题,如重视不足,职责不清,在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及水环境修复中不知如何有效地兼顾城市径流污染控制,对径流总量及径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基本概念及重要指标理解不深、较为混淆等。因此,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甄别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本文作者基于多年研究,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强调我国城市径流污染的严峻性及总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审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我国城市径流污染管控领域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初期雨水与径流总量控制的关系及其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径流总量控制是城市雨水综合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设计》的关键控制指标。同时,初期雨水又是在涉及城市雨水污染及其控制、黑臭水体治理时被业内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在一些相关的规范标准、政府文件及实际工程应用中,也有明确的初期雨水表述和具体的数值要求。然而,业内对初期雨水与径流总量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两者与径流污染控制效果的关系缺乏清晰的认识,"初期雨水"的概念被普遍地误用和滥用,导致在制定控制策略、编制标准和实际工程应用中出现不少问题。对此,进一步深入讨论初期雨水的概念及其不确定性,分析其与径流总量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定位及作用,为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径流污染控制决策、相关标准与指标的制定,以及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平波 《城市住宅》2021,28(2):44-48
通过对深圳市宝安区黑臭水体成因及治理研究发现,造成城市水体黑臭的根本原因并不在水体本身,仅对黑臭水体终端进行治理无法有效解决黑臭问题.结合宝安区黑臭水体治理过程,分析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根本原因,秉承"系统治理,全流域统筹"的治水思路,采用建管纳污雨污分流、正本清源、面源污染整治、动力补水、生态修复等从水体污染源头到终端的一体化治理措施,达到黑臭水体标本兼治、长治久清目的,从根本上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给我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工程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省政府办公厅颁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发〔2015〕48号),自2016年起,所有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和新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等,都要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老城区则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开发建设活动使城镇下垫面硬化程度加剧,“三通一平”阻断了雨水径流自然“源一汇”过程,对此,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水文“源一汇”特征和水情问题探索适宜的海綿城市规划方法。本文针对丘陵地区沟谷发育密集的特点,提出基于雨水麻道的城镇多尺度海綿系统构建思路和方法,具体而言,根据地形特征提取多个尺度的雨水廊道作为生态排水娜道,通过廊道连接城镇中对应尺度的节点低影响设施,合理划分汇水单元层级化管理雨洪,综上建立生态排水网络解决暴雨多发气候条件下城鎮易涝的问题。同时,通过将海绵系统构建与城市规划编制衔接实现多规合一,探索在空间布局规划、绿地系统规划、雨水管网规划、指标图则规划等总规和控规层面的规划中落实海綿系统的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古城水系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建经验,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统筹建设的"源头控制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的系统组成,"灰绿互补"的雨水设施以及"蓄排结合"的雨洪控制理念高度吻合。剖析古代城市水系的营建智慧,总结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焱  曹磊  沈悦 《中国园林》2019,35(4):112
海绵城市是从城市雨洪管理角度来描述的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模式。以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为例,阐述基于海绵城市建设基础上的景观设计方法。结合基地现状及上层规划,通过水敏感度分区和开发强度分级,架构了由渗透、滞留、储蓄、净化、利用和排放雨水技术手段组成的绿色水生态系统,建立削减暴雨径流量、增加水系调蓄能力、提高雨水外排速度的三重安全排水保障机制。并将雨洪管理技术与北方盐碱地区排盐措施相结合,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绿地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许多城市洪涝灾害频发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不断加深,融合"海绵城市"与国内外最新的雨洪管理理念建设下沉式绿地,实现防治内涝、水资源利用、景观美化的多重效益。基于北京《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通过水量平衡法计算下沉式绿地的设计参数。在壤质砂土地区,绿地下沉率为5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的条件下,绿地率为20%、30%、40%时,合理的下沉式绿地设计深度分别为200、120、75mm。最后介绍了下沉式绿地的竖向设计、景观美化、植物淹水时间的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是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雨水利用能够起到"开源"的作用,同时减少雨水外排、减轻面源污染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绿色建筑项目收集建筑屋面雨水,利用周边的景观水池做为蓄水空间。收集的雨水经过过滤处理后用于周边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本设计将景观与雨水利用相结合,契合了"海绵城市"建设提倡的蓄水及雨水利用方针。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晋中市社火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地面临的内源型径流环境,结合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特征,以设计全过程为例提出半湿润地区内源型海绵绿地设计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内源径流型海绵绿地的设计方法主要包括6个方面:1)确定海绵绿地的雨洪管理目标;2)选择LID设施的功能类型;3)根据相关规划要求对场地径流进行计算;4)确定海绵绿地的空间布局设计;5)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建立动态模型,将LID设施对削减雨水径流总量与峰值流量,推迟洪峰时间等控制效果进行量化模拟,对比分析海绵绿地与传统雨水管网调蓄能力;6)在满足低影响开发措施功能的同时,结合景观化策略,通过Hec-ras软件对水景效果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17.
海绵城市市政道路低影响开发综合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频发,现有的雨水基础设施已无法完全满足城市内涝排水要求,亟需建设新型海绵城市,选用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市政道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之一,分析其LID成本效益比具有重要意义。从市政道路中可用的LID技术入手,介绍其设置位置和适用程度,并与传统城市道路进行比较以突出其优点。提出市政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污水再生利用等6种具体效益指标及计算标准,利用全生命周期(LCA)成本理念,构建出环境综合效益和经济综合效益模型。并以南方某城市试点道路为例,验证了综合效益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带来如城市内涝等诸多环境问题,使得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热点。城市住区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一个重要类型,既是住区居民重要的景观游憩场地,也是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的重要海绵体,是兼具径流绩效和景观绩效等综合绩效的复合设施。如何让雨水设施在发挥径流绩效的同时兼具满足居民需求的景观绩效,是目前相关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居民喜好度的研究是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优化提升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联合分析法,遴选雨水收集、雨水转输和雨水调蓄3个环节的源头减排雨水设施,模拟江南住区中心绿地雨水设施场景收集居民评价,进行不同居民群体的设施喜好度效用值相关性统计和住区绿地不同类型雨水设施效用值及相对重要性分析。并通过走访、文献查阅解析所得数据,为住区绿地雨水设施景观绩效提升和低影响开发设计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峰  ;涂向文 《城市建筑》2014,(17):185-185
深圳光明新城是深圳光明新区“一城两轮”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光明新区建设“现代化绿色新城”目标,是光明新城建设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结合实际项目,对光明新城绿色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重庆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LID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典型的山地城市,其山地条件增加了径流流量、流速、水质的控制难度,降雨条件增大了径流就地消纳和利用的难度,土壤条件增大了低影响开发工程设施的建造难度,针对上述地域性挑战提出山地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LID设计的主要应对策略,梳理出山地城市绿地的LID设计简要流程,探讨了公园绿地、广场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绿地等主要类型在典型坡地条件下的LID设计方法,旨在为山地城市绿地的LID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