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近年来,尽管以精简建成空间规模从而适应人口收缩为特点的"精明收缩"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其在规划实践领域的进展,尤其是在中微观的社区规划层面,还缺乏足够的研究。在收缩城市中,人口的迅速流失往往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大量房产出现空置与废弃的现象,并进一步导致了社区的衰败。如何在规划实践中对此进行积极应对,是目前国际收缩城市研究学者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本文聚焦于全美第一个颁布"精明收缩"总体规划的扬斯敦市,关注其近年来为了应对上述问题颁布的社区行动规划。通过深入剖析社区行动规划的编制过程,以及实施中采用的两种政策性工具--税收止赎与法规实施,及其实施管理机构的运作模式,本文展现了美国收缩城市如何将应对房产空置与废弃的技术工具与社区规划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最后,本文就美国经验在我国的适用性与可借鉴性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未来我国收缩城市在应对房产空置与废弃上的相关制度和规划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人口缩减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常见新现象。文章分析了根河城市收缩的表象和原因,其收缩背景下的规划依然保持增长惯性,削弱了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导致规划的引导管控作用降低。结合根河实际,文章从规划理念、产业培育、空间优化、棕地更新等方面提出"精明收缩"理念下的规划应对建议,以期为相似的东北林区收缩城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朱金  李强  王璐妍 《城市规划》2019,43(3):34-40,49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衰减均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下的产物。西方国家较早面临了城市收缩的现实,并形成了各自的理念转变与规划应对。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但也出现了城市收缩的现象,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人口流出地区。然而在上海这一特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也面临着人口收缩、经济滞缓为特征的收缩困境。本文以上海市郊的合庆镇为例,分析了在过去增长路径的依赖下,显现出的"被动衰退"趋势。城镇当下的发展已出现了收缩的内外部驱动机制,内部机制表现在本地农民的脱农化程度高以及较强的城镇聚居意愿,外部驱动表现在环境的负外部性对本地农民的挤出作用和宏观政策导向。为实现收缩情景下的精明发展,合庆镇急需对镇村体系进行精明重构,产业区进行瘦身转型,并相应调整镇域空间布局,使其在收缩、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保持良性增长,提升城镇发展品质。  相似文献   

4.
城市收缩正在成为新的常态化现象席卷全球,引发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叠加作用下,我国部分中小城市开始出现以人口减少为表征的城市收缩现象,营造高品质生活环境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政策将成为收缩城市的崭新命题。通过对日本北海道的人口收缩城市案例及其推动的收缩应对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得出将来适合中国收缩型中小城市规划发展的有益启示:(1)遵循精明收缩理念,通过城市功能紧凑化战略和公共交通网络化战略推动多中心网络化紧凑城市建设;(2)发展升级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和就业的良性互动;(3)城市政府向高质量服务型转变,构建引导市民自发参与城市建设的协作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5.
空置问题一直是国际收缩城市研究与实践中的核心议题之一,指在人口收缩过程中,城市既有的土地和房屋被闲置、废弃或遭到止赎,造成较大规模的空置局面,并由此引发更为广泛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消极影响。对国际收缩城市的空置问题及应对经验进行述评,旨在为我国收缩城市即将面对的类似挑战做准备。首先,在概述空置的对象、概念、现象和成因的基础上,从正反两方面解析空置现象的基本认识和价值问题。然后,结合美国、德国的相关经验,总结并叙述国际上应对空置问题的四种主流模式,包括房屋拆除、邻地转让、临时用途和绿色基础设施。最后,对四种应对模式进一步展开讨论,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参考建议,并提出“化危机为契机”的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6.
收缩不仅发生在城市,镇区也存在 收缩问题。“上医治未病”,欠发地区内的镇 区如何积极防治城镇收缩、化解发展困境是 亟待研究的议题。本文以虞城县23个乡镇为 例,总结了豫东平原农区镇区的空间特征,发 现存在新增建设规模过大、房屋闲置、滞销 物业过多、建筑烂尾现象突出、空间品质下 行等城镇收缩问题;预测其收缩模式为“空 间品质—人口规模—建设规模下行滞后”, 具有“逆向收缩”的机制特征;指出豫东农 区镇区的主要职能仍是零售服务,人口、产 业集聚能力较弱;应借鉴精明收缩和精明增 长的理念审慎进行空间扩张和开发建设,不宜将其作为就地城镇化的主阵地,以解决既有矛盾,规避即将大幅出现的小城镇收缩问题。最 后,从发展理念、镇区建设、职能角色、公服设施和规划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收缩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城市发展领域的争论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欧洲的若干城市不得不面临长期萎缩的挑战。然而从国际范围看,在收缩和衰退发生时,规划范式、规划体系、规划战略和规划文化如何是否要有所改变,又该如何应对,都还不甚清晰。文章研究了收缩城市的规划如何转型,基于分析框架,提出了在面临收缩时如何识别规划模式和工具开始改变的起点。 为此,文章简要介绍了两座收缩的德国城市: 凯泽斯劳滕和茨维考。虽然凯泽斯劳滕和茨维考两个城市显示出不同萎缩城市规划模式的异同,但作者很清楚:由于他们的特殊路径和区位,这两个案例只是德国萎缩城市状况的一鳞半爪。文章着重于探讨如何处理衰退和收缩导致的城市规划变化以及不同的规划模式。文中案例展示出产业转型对德国制造业城镇的巨大影响,无论原东德还是西德,都导致失业、住房空置和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当谈到规划的转变,所有案例都展示出开发和再开发过程中,各种努力及其被接受的过程。被接受是一个过程,从最初的无视或否认,到关注和慢慢接受。增加人口扩大城市规模、维持现有设施和结构以阻止进一步衰退、重建和改造现有的基础设施,不同策略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大多数发展都试图挑战产生收缩的原因,设法扭转恶性循环。这些措施既可以作为扩张性规划策略的一部分,也可用于应对衰退策略,而这取决于具体做法。虽然替代性产业在各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重要作用日益清晰:高科技、教育、医疗服务等如今都是新的经济支柱。事实上,在凯泽斯劳滕(茨维考则程度稍次),一所大学已被证明是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收缩城市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部分地区或城市遭遇了较为严重的人口增长停滞与流失问题这一问题过去并未得到重视,直到近年来,随着“收缩城市”概念的提出以及“收缩城市国际研究网络”等专业研究机构的成立,该问题逐渐成为西方规划界的核心议题之一二目前,对“收缩城市”的定义主要集中在人口上,但相应的,在经济、社会、空间等领域,其定义的外延与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中.根据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西方的收缩城市可以主要归纳为穿孔型与圈饼型两类.而究其成因,则较为复杂,全球化、后社会主义、去工业化、郊区化以及人口学等问题均会导致城市的收缩.而在收缩城市的相关理论研究中,许多学者开始呼吁转变传统以增长为中心的规划范式,同时大量理论与模型指出城市的收缩与增长一样,是具有规律性的正常现象.最后,收缩城市目前面临着人力资源匮乏,公共财政危机、土地与建筑空置等一系列问题,而西方规划界也提出了以“合理精简”为理念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土地银行、参与式规划等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程中,城镇人居空间要"精明拓展",农村人居空间要"精明收缩"。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首先对农村人口和人居空间的变化进行概念界定和量化分析,阐述其现实情景;然后基于对问题的识别,在理论上做出解释;最后提出农村人居空间"精明收缩"的立论,讨论基于"精明收缩"导向的若干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4.77%,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人口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村人口正在快速减少。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出带来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人居空间的衰败以及房屋空置等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农村的建设规划将会引起广泛的注意。本文旨在结合国外的"精明收缩"理论,探讨其对未来我国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城市-乡村建成环境之间的过渡是连续且分阶段的过程,"精明增长"策略建立了一个"断面模型"来控制和规范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态,并使各"生态区"断面之间产生连续的平滑衔接。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探索将"断面模型"与"精明收缩"结合的可能,即城市在收缩阶段进行"空间资源的优化重组"和"低效资源的整合退出"的过程中,用该模型控制和调整空间形态中"空间要素的合理分配"和"生态区的平滑过渡"。首先,文章通过解析断面模型与精明收缩的概念和内涵,从核心价值、控制对象、运作方式等层面建立两者的耦合框架。框架为断面模型应用于精明收缩提供了依据,也描绘出基于断面模型的精明收缩与精明增长的技术路径。其次,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与探讨美国相关收缩地区基于断面模型的规划实践,以此证明将断面模型应用于精明收缩的可行性。本研究希望通过耦合框架的提出以及相关案例的解析,确立精明收缩目标与形态控制手段之间的对应关系,完善"增长管理"和"收缩管理"理论,引导并管控城市形态的正向(增长期)与反向(收缩期)有序演变。  相似文献   

12.
如何保障城市在人口收缩情景下实现平稳的发展转型,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从长历史时期和大空间尺度看,城市的增长和收缩是高度关联的过程。基于这一点认识,文章首先解释了收缩城市文献中常引用的三种理论模型:生命周期模型、启发式模型和政治经济模型,它们为学者理解、总结和归纳收缩治理政策提供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理论维度。其次,在综述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中东欧部分国家的收缩治理模式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其城市收缩特点、关键政策行动以及决策形成过程中的内外部条件。最后,本文在发掘全球收缩城市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收缩的现实情况,提炼出对我国收缩治理具有借鉴价值的三个政策领域:福利治理、形态管控和吸引力提升。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 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城市发展出现分化,部 分城市出现了人口减少、经济下滑的收缩现 象,学界对城市收缩的关注也日趋增多。本文 回顾了国外对收缩城市的已有研究,梳理了 现有收缩城市研究最重要的三个主题,即收 缩城市的定义与识别、收缩城市的形成原因 与机制以及对收缩城市的政策响应,并提出 了对中国收缩城市研究的借鉴与启示。国外 现有的收缩城市研究逐渐关注城市收缩过程 的多尺度与多主体问题,聚焦多尺度要素和多 主体利益在城市收缩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问题,我们应在国外 收缩城市研究的基础上,从收缩城市的社会 结构性问题、收缩城市的城市综合问题、城 市收缩过程的模拟与预测以及收缩城市的综 合管理政策等方面着手,尝试和开拓收缩城 市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scourse around shrinking cities, the aim of the paper was to try and better understand and differentiate the various types and causes of urban housing vacancy and to ask whether policy responses including planning policies appropriately reflect this variety. 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issue of shrinking cities, before considering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housing vacancy and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change, housing vacancy and policy responses in the Liverpool conurbation. Conclusions are then drawn about the nature of housing vacanc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5.
在对国内外收缩城市研究进展进 行简评的基础上,指出对吉林省城市收缩进 行识别和影响因素分析的意义。以第五次人 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在吉 林省共计48个行政单元中识别出了26个收缩 城市样本,总结了其收缩的发展进程及空间 分布特点,进而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深入分 析了吉林省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最终归纳 出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以期为吉林省 收缩城市的相关规划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Cleveland, Ohio's Slavic Village is a shrinking neighborhood within a shrinking city that, in recent years, garnered national attention as an epicenter of the foreclosure crisis. High vacancy rates, deferred maintenance, vandalism, and low market-values present challenges to neighborhood leaders and policymakers. While demolition has dominated policy discourses in shrinking cities, Slavic Village's built environment is the tangibl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mmunity's rich working-class and immigrant heritage. Thus, this research asks: In an era of urban shrinkage, what role do heritage and historic preservation play in stabilizing or revitalizing shrinking neighborhoods? Drawing on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 of Slavic Villag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neighborhood leaders value heritage, yet historic fabric is in peril as traditional preservation regulations and incentives are insufficient given the scale of devastation.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to retain relevance in places like Slavic Village, the profession needs to consider new, creative, even radical approaches that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urban shrinkage.  相似文献   

17.
如何拯救深陷“收缩”困境的老工业城市,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当今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受经济转型、资源枯竭、郊区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传统老工业城市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收缩现象,并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基于全球化挑战地方响应策略的理论分析表明,如何促进日渐“收缩”的老工业城市实现顺利转型,对长期以来增长管理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体现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主义或环境主义的地方响应范式之争。针对英国曼彻斯特和利兹的案例比较发现,尽管前者采取的企业家主义导向经济复兴战略加剧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后者尝试超越企业家主义范式的新探索带来了实现经济环境双赢的新希望,且近年来可持续城市的理论探索也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英国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比较,为我国的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诸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