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机混凝剂的形态对混凝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批出无机混凝剂在水中有着多种水解形态。在这些形态中,固态氢氧化物对混凝效果起着主要作用,混凝剂的投加方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配制浊度为(50.0±0.50)NTU的粘土悬浊液作为试验原水,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探讨在投加植物多酚单宁酸前、后混凝沉后水的剩余浊度、pH、Zeta电位、溶解性有机物浓度、残余铝的变化规律;同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不同混凝条件下的絮体进行了形态观测分析,进而阐述水体中天然有机物对混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存在有机物单宁酸会使PAC的混凝效能变差,而且这种影响与单宁酸的浓度呈正相关,不仅增加了所需混凝剂的量,而且改变了水中颗粒物的带电特性、降低了颗粒的Zeta电位、增加了胶体颗粒的稳定性。单宁酸对PAC混凝过程中生成絮体的宏观形态和微观形貌都有一定的影响。若原水中含有单宁酸,当PAC投量不足时难以形成絮体,而投加足量的PAC时,单宁酸能起到吸附架桥的作用,吸附、包裹无机颗粒一起凝聚,生成大而密实的絮体,絮体显微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亲水层。  相似文献   

3.
藻类对混凝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藻类对混凝的影响1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特征是藻类的大量繁殖,易造成大量藻类进入给水处理系统,会引起供水障碍。首先,藻类浓度增大妨碍混凝絮凝过程,增加混凝剂投加量;形成大量颗粒状有机物,会堵塞或穿透滤床,反冲洗周期缩短,细菌易重新生长;...  相似文献   

4.
将聚合氯化铝(PAC)分别与高锰酸钾、水合二氧化锰进行复配而得到复合混凝剂,研究了两种复合混凝剂对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并考察了投药量、投药方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同时还对混凝过程中絮体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复合混凝剂均具有良好的去除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当PAC投量为15 mg/L时,两种复合混凝剂分别在KMnO4投量为0.1 mg/L、水合MnO2投量为0.15 mg/L时达到最佳混凝效果。絮体分维值能很好地描述絮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在混凝过程中,两种复合混凝剂的絮体分维值均表现出先增(均在360 s时达到最大值)后逐渐减小的规律,可见絮体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松散到密实再到松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根据絮体等效直径与沉淀出水浊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一特征,采用计算机实时采集和图像处理的方法对絮体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等效直径,并将其作为控制混凝剂加注量的目标值,实现水处理过程中混凝剂添加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6.
氧化铝原料形态对高铝瓷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工业氧化铝原料经煅烧和细粉碎后的形态特征,分析了不同的预处理方法的氧化铝原料对高铝瓷烧结状态及强度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聚硅铁混凝剂处理含铅工业废水的最佳水力条件,将絮凝阶段的搅拌强度G和搅拌时间t分为不同的三个阶段,并利用正交试验得出各个阶段最优的水力条件:G1=67.7s-1,t1=3 min;G2=57.8 s-1,t2=5 min;G3=23.9 s-1,t3=7 min.结合分形理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通过分形维数对最佳...  相似文献   

8.
针对给水处理过程中残铝超标的现象,研究了过滤过程(包括常规过滤和膜过滤过程)对不同形态铝的去除能力,并比较了常规过滤和膜过滤对残铝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过滤单元对总铝的去除率一般可达40%,其中对悬浮态铝有较好的截留能力,但对溶胶态铝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对溶解态铝的去除效果较差(一般低于10%).膜过滤对水中各种形态的铝都有很好的截留功能,出水中总铝浓度稳定在0.05 mg/L左右.  相似文献   

9.
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及沉后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铁盐污泥回流处理低浊、微污染原水,研究了不同污泥回流比对絮体破碎再絮凝特性和沉后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污泥回流工艺相比,回流2%~10%的污泥可使絮体的絮凝指数(FI值)大幅提高,但不同回流比条件下的FI值差别不显著;污泥回流使絮体的抗破碎能力有所提高,但破碎后絮体的再絮凝能力明显下降;絮体的成长速率和强度因子随着回流比的增大而逐渐提高,而恢复因子却逐渐降低。另外,回流2%~8%的铁盐污泥能够显著提高对浊度和有机物的去除率,且浊度去除率与絮体恢复因子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硫酸铝为混凝剂,采用智能光散射分析仪(IPDA)对絮体破碎与再絮凝过程进行连续在线监测,考察了pH值和硫酸铝投量对絮体形成及破碎后再絮凝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性中和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为O.12 mmol/L,以Al计),絮体破碎后能继续再絮凝,高岭土-铝体系中产生的絮体恢复因子高达117%,高岭土-腐殖酸-铝体系中产生的絮体恢复因子高达110%;当网捕卷扫作用占主导时(硫酸铝投量≥0.2 mmoL/L),絮体破碎后不能完全恢复,恢复效果不如电性中和作用下的;腐殖酸的存在明显影响絮体形成和破碎后再絮凝过程的絮凝指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缓解MBR工艺的膜污染,向MBR工艺中投加复合混凝剂,考察了复合混凝剂对污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加复合混凝剂可降低污泥比阻,明显增大污泥絮体的平均粒径、降低其分形维数,且污泥的可溶性微生物产物(SMP)含量也明显下降,这样有利于增强污泥的沉降性能、降低膜滤饼层的污染、增强膜表面的透水性.  相似文献   

12.
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采用混凝-气浮工艺处理含藻原水,确定了该工艺的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在原水中铜绿微囊藻的含量为(1.90~2.04)×1010个/L的条件下,当PAC投量为20 mg/L、快速混合G值为500 s-1(60 s)、一级絮凝的G值为100 s-1(4 min)、二级絮凝的G值为20 s-1(4 min)、溶气水回流比为10%、气浮紊动强度G值为9.5 s-1、气浮接触时间为75 s、静置时间为3 min时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粉末活性炭—混凝—超滤联用处理含藻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考察了直接超滤、混凝-超滤、粉末活性炭(PAC)-超滤和PAC-混凝-超滤四种工艺对含藻水的处理效果及超滤膜的运行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四种工艺对浊度、藻类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中均未检出藻类,且浊度均低于0.2NTU;PAC-混凝-超滤联合处理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UV254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2.99%和46.72%,且该工艺能有效缓解超滤膜直接过滤所产生的膜通量迅速下降及反冲洗后难以恢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水处理工艺流程对除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为了解和考察不同处理流程、各种预氧化剂的除藻效果及对除藻特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春季天津市“引黄”原水藻类的数量与分布特征,发现该季节优势藻为小球藻、绿梭藻和栅列藻。对比了预氯化沉淀、单独气浮、预臭氧化气浮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气浮工艺的除藻效果和除藻特性。结果表明各种工艺流程的除藻特性有明显差异,采用气浮工艺代替沉淀工艺能够提高对原水中不同优势藻的去除率,预臭氧化和PPC预氧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气浮工艺对优势藻的去除率。PPC预氧化去除小球藻更有效,而预臭氧化去除绿梭藻和栅列藻效果更好。预臭氧化和PPC预氧化能够提高气浮工艺去除叶绿素a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部分城市饮用水中铝含量调查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对我国部分城市水处理厂使用铝盐类混凝剂的情况以及部分城市饮用水中的铝浓度进行了实地调查,认为所投加的铝盐类混凝剂是饮用水中的主要来源。在所调查的范围内,有32.5%的城市饮用水中铝浓度>0.2mg/L,这些城市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重复取样表明,在同一城市饮用水中铝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一般是混凝剂投加量越高残留铝浓度越高。统计分析还表明,水的浊度越低,水温越高,则残留铝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混凝沉淀中影响除铝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去除饮用水中铝的一系列生产试验,主要研究了混凝沉淀过程中浊度、水温、pH值等因素对沉淀水余铝的影响,提出除铝可以分为降低溶解铝和去除颗粒铝的两种途径。余浊和余铝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关系,此时除浊能同时有效去除颗粒铝。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最佳pH值,调节pH值有利于降低溶解铝,增加铝的可去除性。在此基础上,对水厂生产运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聚合硅酸铝铁混凝处理水中残余铝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峰 《山西建筑》2007,33(15):198-199
通过一系列生产实验,探讨了PAFSC的碱化度和Al/Fe/Si摩尔比以及水样pH值,水温对水中残余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PAFSC处理后的水样具有更低的残余铝含量,残余铝随水温升高呈增加趋势,最佳pH值随水温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铝盐一级强化处理城市污水的正交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一级强化处理城市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各种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Al2(SO4)3和PAC分别与非离子、阴离子、弱阳离子的高分子助凝剂配合,进行了6种药剂组合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量是出水水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优化条件下,一级强化工艺对COD的去除率达到60%,出水COD为150mg/L左右;对TP的去除率由铝盐混凝剂的投量决定,出水TP<1mg/L,并可随混凝剂投量的继续增加而降低。高分子助凝剂能有效提高Al2(SO4)3的除磷效果,是影响出水TP的第二重要因素,但PAC系列是影响出水TP最小的因素。总之,Al2(SO4)3 高分子助凝剂与PAC 高分子助凝剂两个系列对COD的去除效果差别不大;但是,Al2(SO4)3 高分子助凝剂系列除磷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North West Water has evaluated several automatic coagulation control systems covering a range of raw waters and treatment facilities.
The experiences have shown that streaming-current type systems are effective in controlling coagulant dose automatically, provided that appropriate plant conditions exist. In particular, rapid fluctuations in flow or poor mixing of chemicals can lead to unstable signals. Recent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for some waters streaming-current voltage is sensitive to small changes in pH, and precise control of pH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he main observed benefits have been treated water of a more consistent high quality, together with improved security of service, as the systems will respond reliably and effectively over long periods. Significant savings in coagulant usage can be obtained in certain cases.  相似文献   

20.
混凝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静态试验研究了混凝工艺对水源水中的细胞内和溶解性(细胞外)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并初步探讨了其去除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剂投加量为25mg/L时,将原水pH值调节到5.5~6.0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细胞内微囊藻毒素,去除率可达97.4%;投加10mg/L的粉末活性炭对致嗅物质有一定的吸附效果。强化混凝工艺可显著提高对溶解性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效果,对MC-RR和MC-LR的去除率均达到60%~70%,原因为强化混凝工艺强化了对小分子弱疏水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