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辉煌时代,也是绘画史上的昌盛时期。山水、人物、花鸟的艺术成就都是空前的。唐代绘画之所以光辉灿烂,最重要的一点,即在于当时画家能够面对现实。他们的取材,不但能触及当时的重大政治事件,而且注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丰颐典丽、雍容自若”既是唐代贵族妇女的写照,也是唐代上层阶级审美情趣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唐代金银器造型仿生设计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梅 《包装工程》2016,37(2):34-37,43
目的探讨唐代金银器造型仿生设计范式。方法唐代金银器造型中的动物仿生设计借鉴和传承了中国器物仿生设计方法,分析了唐代金银器造型中植物仿生设计范式的形成和应用,对唐代金银器造型仿生设计中范式在后世器物设计的影响进行了论证。结论唐代金银器造型中存在的仿生设计范式给唐代乃至后世的器物造型设计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范本,成为了一种值得推广的、富有生命力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白马寨掠影     
丰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始设县于公元210年.《史记》记载,丰城为干将莫邪宝剑藏地,故丰城别名“剑邑”。唐代文学家上勃在《藤王阁序》中“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诗句便是对丰城的美好赞誉、丰城是东汉高士徐孺子,明朝抗倭名将邓子龙的故里,是唐代名窑洪州窑的遗址,是现代作家夏征农、戏剧家熊佛西的家乡。  相似文献   

4.
马球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唐代的马球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适用于马球活动的服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也是研究我国古代体育服饰的重要资料。现代数字化的环境为马球服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计算机平台创建马球人体模型和服装模型,可以还原唐代马球服饰的着装效果,分析其服装与活动的适配度,推动中国古代体育服饰的研究进程。通过对唐代马球服饰款式、比例的分析,利用CLO 3D、3Dmax、Maya等软件对其服饰与活动状态进行数字化虚拟复原,以活动中服装所受应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服装的穿着效果和应力评价,进一步验证马球服饰结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的合理性。研究得出人体活动影响马球服的穿着形态,服饰结构中区别于常服的设计具备合理性,在挥杆击球时为人体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5.
纵现中国历史,唐代在中国封建发展壮大中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丝织品的艺术风格,具有华丽丰满、璀璨夺目的艺术特点.本文就唐代的丝织品装饰纹样及色彩设计展开分析,探讨此时期唐代社会对色彩的认知,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中外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明与自信.  相似文献   

7.
《标准生活》2014,(5):92-96
石榴,花美果奇,历来深受人们喜爱,因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早在唐代便得武则天“多子丽人”的封号。怀远石榴,品质出众、历史悠久,于2009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相似文献   

8.
齐远 《包装世界》2021,(10):33-35,38
目的:研究唐代重阳节文化中的主题元素,提取具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视觉图形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中,以反映传统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来自传统重阳节文化的独特美感和魅力.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唐代重阳节诗词中的感性词汇,深入地分析唐代重阳节文化的艺术特征,综合运用感知分析和形状分析等方法,提取唐代重阳节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艺术元素,提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的方法,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转化设计,最后以设计案例来进行验证.结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节日文化品位、推动节日文化产业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该文尝试以唐代诗豪李季兰的交际生涯为主线,剖析交际对她的影响。交际既成就了她的蜚声诗名,也铸就了她的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0.
唐代仕女造型因子研究及设计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雪梅  李颖颖  蒋颖  鹿丹琼 《包装工程》2016,37(12):176-179
目的研究唐代仕女造型因子提取方法及造型推演过程,并最终进行设计应用。方法首先在研究史料及实物资料的基础上从形体、容貌、发型以及服饰四方面进行整体比较分析;其次,用因子分析法提取色彩、线条及图案元素,并在此基础上以形状文法进行形状推演;最后,将因子提取应用于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对相应设计方法和思路进行验证。结论以唐代仕女造型为切入点,提取唐代仕女人物造型元素,融入陶瓷茶具的形态语言中,将传统唐代仕女人物造型进行创新,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艺术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丝绸之路传送进来的瑞兽与葡萄进行文化元素提取和分析,研究其与东方传统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方式的融合发展,进而了解丝绸之路对唐代艺术的影响。方法对瑞兽形象及葡萄纹中葡萄的形象进行提取,在了解各自寓意及纹样造型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二者在唐代铜镜中的融合与表现。通过分析瑞兽葡萄镜纹的产生背景、造型语言和发展变化,阐明丝绸之路影响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结论文化交流融合能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兴盛。经由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狮子和西域葡萄形象同中国传统纹样充分融合后,成为唐代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唐代纹饰演变脉络以及唐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唐朝国盛民强,经济繁荣,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博大宏放,异彩纷呈。唐代歌舞大曲《霓裳羽衣》就是我国音乐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也是法曲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唐代乐舞陶俑造型特征及推演过程,并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提高产品的文化性;首先将唐代乐舞俑人物形象从形体、容貌、发型、服饰上进行特征分析;其次运用形状文法相关理论,对唐代乐舞俑进行深入分析、推算。将传统造型再设计应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使唐代陶俑文化与现代产品相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内涵以新的艺术形式再现。  相似文献   

14.
唐代飞天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本文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分析了唐代飞天的艺术造型、设计美学思想等,并详细论述了唐代飞天在现代旅游商品设计中的应用。唐代飞天在甘肃旅游商品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同时是敦煌精神和气质的外在表现更是对敦煌精神气质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纵观历史,考察中外,唐代由于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发展,吸引周边各国纷纷派遣留学生、学问僧入唐求学,留学生教育一度兴盛。唐代留学生的汉语教育是我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中最繁荣的时期,本文试从历史学、教育学的角度,主要以新罗和日本为例,从留学生来源、管理机构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代留学生教育中的汉语教学现象,并从中归纳出中国古代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些基本历史规律,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日文化源远流长,两国人民的交往历史悠久,尤其是到唐代发展到鼎盛,作为社会现实反映的文学作品最能真实的记录下那一辉煌的时刻。诗歌是唐代文学的主体。它自然成为了中日文化的信使,可以说,在浩瀚的唐诗中有一颗熠熠闪光的诗星,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社会传真底片,那便是反映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交往诗。本文通过对唐代中日交往诗的分析,追溯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鉴证了中日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相似文献   

17.
张择 《质量探索》2012,(9):14-14
江西浮梁,自古就是名茶产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浮瑶仙芝”就因历代贡茶“仙芝”,加上浮梁县瑶里镇简称而得名。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岑参以边塞诗闻名于中国古代诗坛,同时他的山水写景诗写得也毫不逊色,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其清淡、清新、清旷、清丽的“四清”并行的艺术风格尤为突出。由于历史和个人原因,岑参的山水写景诗历来鲜为人知,但这并不能否定其特有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于公元618年的唐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其疆域之广大、国力之强盛、文化之灿烂,在当时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唐朝的兴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向往,亚洲、欧洲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主动与唐朝交往。在中国度量衡发展史上,唐朝的度量衡制度对东方各国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