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华  赵红莉  冶运涛 《水利学报》2018,49(9):1148-1157
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利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论证了智能水网工程是驱动我国水治理现代化战略实施的集成性载体。系统解析了现代水网系统的"自然+人工"、"水流+水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二元化结构,提出了智能水网系统是由水物理网、水信息网和水管理网耦合组成的复合系统,具备安全性、可测度性、可控达性、资源优化性和技术先进性的五维智能化表征,支持和实现水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互联互通。系统探析了近自然的河湖生态治理、水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规划和复杂条件下大型水工程安全友好建设等水物理网的关键技术,智能传感与多源立体监测组网、多源水信息融合与挖掘和水信息多尺度预测预报等水信息网的关键技术,实践驱动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复杂水资源系统多目标综合调度和水利工程群非线性耦联智能控制等水管理网的关键技术。最后探讨了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广西水资源及河网分布特点和广西水网建设情况。结合广西水网建设规划总体布局,剖析了广西水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广西水网建设思路。从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水资源调配能力、优化水生态保护治理格局和强化数字赋能及科技支撑等4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广西水网建设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面向水利现代化的实践需求,结合水利规划、建设、管理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阐述了智能水网的概念性结构,对水物理网、水信息网和水管理网的内涵及其智能化表征进行了界定,综述了国际上相关国家智能水网实践探索和高新技术公司智能水网技术研发的动态,提出将智能水网工程建设作为水利现代化的综合性载体和战略性抓手,并对我国智能水网建设的基础与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快国家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调研和具体实践分析结果,针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特点,重点回答采用哪些指标、为什么采用这些指标、这些指标是否适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关键问题。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思想和原则,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增加取用水总量控制考核指标,为实现区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考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网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目前黄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了由河流和供水工程组成的水网布局,对供水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没彻底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不足、调控能力差、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阐述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的背景和内涵,分析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构建黄河流域水网的措施。在国家水网构建框架下,黄河流域水网将形成以黄河干流、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纲,以支流和供水工程为目,以干流7大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结的布局。黄河流域水网对于实现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构建流域社会经济空间均衡发展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做好现代水网建设顶层设计,指导推进滕州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在分析现代水网内涵、现代水网建设需求的基础上,以滕州市水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水资源调配网、防洪调度网、水系生态保护网三网合一的现代水网构建思路,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现代水网建设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7.
河湖连通工程是水系网络化调控的重要物理基础,而作为物联网的衍生概念,水联网的提出对下一步水网信息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两者在未来某个特定阶段将趋向于融合,形成以"流得畅、蓄得住;看得见、传得快;控得准、管得好"为特征的智能水网,为水资源调配、防洪抗旱减灾、水生态环境修复等提供科学调控平台。  相似文献   

8.
通过梳理湖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布局不健全等问题,深层次剖析原因,结合国家重大决策部署、中央治水思路以及湖北区域发展战略,系统思考水安全保障策略,提出水资源配置网、饮水安全网、防洪排涝网、生态水网、滨水景观网、智慧水网等现代水网体系的构建任务,促进水安全保障能力与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目标定位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水网是现代城市四大基础性网络之一,城市智能水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组成要件。在对城市水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解析的基础上,提出由智能化的水物理网、水信息网、水调度网耦合而成城市智能水网系统,它具备安全性、可测度性、可控达性、资源优化性和技术先进性五维智能化表征,能支持和实现水流、信息流、业务流的互联互通。此外,对城市智能水网建设重点方向、关键支撑技术和基本原则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城市智能水网发展建议。核心观点认为,城市智能水网建设是对中国城市水系统的综合治理,也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构,功能综合是城市智能水网建设成功的前提,城市智能水网的建设应以河湖水系和供排水网络为核心,需要流域和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须基于多部门、跨行业的优势互补、合作交叉,按照整体规划、系统布局的方式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0.
水网工程是针对"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过程实施调控的客观基础。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计划的发展,许多国家将建设"智能水网"作为治水实践的重要抓手,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都致力于研发"智能水网"技术。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和韩国等国家积极规划和建设集水资源配置工程与信息化调控管理为一体的国家和区域的"智能水网"工程建设,着力研发水情监控与模拟、用水精细化量测、供水自动化控制、水处理等"智能水网"技术,这些国际的实践探索对于我国"智能水网"工程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