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壤旱地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十分重要的土壤类型,其酸性较强,pH值一般在6.0以下、交换性酸含量在4.4 cmol( )kg-1以上;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普通旱地含量通常在20g kg-1以下;养分含量不高,全氮和全磷含量通常在1.0g kg-1左右、速效磷含量一般在10mg kg-1甚至5mg kg-1以下、速效钾含量大多低于100mg kg-1。施肥是影响红壤旱地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利于红壤肥力的提高;而利用方式对红壤旱地肥力的影响主要通过施肥和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根据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应加强养分平衡与流失规律、土壤性质调控与改良、高效利用与管理模式以及长期定位监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同位素稀释分析是研究氮素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转化和迁移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对国内外近十年利用同位素稀释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对不同形态的氮素的利用与竞争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土壤在植物和微生物养分利用中的双重作用。利用同位素稀释分析还可以研究所施氮肥的转化、迁移、和流失,推断土壤-植物系统N肥平衡状况,对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学施肥,减少氮素污染有着科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池栽方式,利用植物源实物及提取物与有机无机营养成分合理组配研制成的植物源药肥,以相同投入成本的有机无机肥与化学农药组配使用为对比,研究比较了各处理对花生生长、产质、防效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用药相比,施用植物源药肥降低花生植株高度,显著增加茎粗、侧枝长度和果针数量,增强花生抗倒伏能力,增产9.4%~11.5%,产量差异达到0.01显著水平,害虫防治效果相当,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使用该肥料对土壤生态环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正> 营养液膜无土栽培技术NFT 是一种先进的无生长介质的水培方法,多应用于蔬菜栽培。该栽培方法要求营养液循环供给,其循环系统一般有两种:一种如图1所示的间接供液方式,控制器控制水泵把低于栽培面的贮液池中的营养液泵入高于栽培面的放液池中,注满后自动关闭水泵,放液池中的营养液借重力慢慢流入营养槽形成液膜.供植物根系吸收利用后,又返流回贮液池中。当放液池中的营养液放完后,控  相似文献   

5.
对25年连续不同施肥小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年连续施肥,可以明显提高塿土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增加作物产量,即单施化肥或有机一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都可以增强土壤养分容量及其供应强度,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其中又以有机一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从作物高产、优质以及节水,特别是防治土壤退化的角度,提出了水分是保护地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因子,水分调控对保护地土壤退化有很多方面的影响;阐述了保护地生产中土壤水分管理的重要性;介绍了近年来保护地灌溉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今后保护地土壤水分管理的研究重点应包括:主要栽培作物种类及品种的需水规律、土壤盐分积累特点和水分运动规律、水肥耦合效应原理及其技术等。  相似文献   

7.
从作物高产、优质以及节水,特别是防治土壤退化的角度,提出了水分是保护地生产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因子,水分调控对保护地土壤退化有很多方面的影响;阐述了保护地生产中土壤水分管理的重要性;介绍了近年来保护地灌溉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今后保护地土壤水分管理的研究重点应包括:主要栽培作物种类及品种的需水规律、土壤盐分积累特点和水分运动规律、水肥耦合效应原理及其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对以造纸工业废渣芦苇末为原料所制成的有机基质在生菜和番茄等作物栽培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要或配以20%珍珠岩作基质栽培蔬菜,生菜产量比常规的草炭混合基质提高10%以上,番茄比土壤栽培的产量增加30%以上,成熟期提前20d左右。  相似文献   

9.
黄长文 《网友世界》2014,(14):75-75
杜仲是我国特有的植物,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我国栽培杜仲的历史至少在1000年以上。杜仲为阳性树种,较耐寒,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的适应性强,在酸性土壤(红壤、黄壤)、中性土壤、微碱性土壤及钙质土壤上都能生长。在整个大田育苗技术方面,种子质量、种子贮藏方法、圃地选择是最重要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魏学厚  聂志刚  刘强  王钧  李广 《软件》2023,(1):6-10
针对河西地区青贮玉米灌溉系统依据农户经验判断灌溉时间和量,自动化程度低,导致不能精准灌溉和水资源浪费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智能节水灌溉系统,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可逐日动态预测土壤含水量变化对玉米产量影响的优势,嵌入式设计智能节水灌溉决策系统,实现玉米的智能化精准灌溉。该系统能对河西地区青贮玉米智能化生产的知识决策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连续15年培肥后,磷肥、有机肥残留养分对粮豆作物的增产效果至少在三年以上,低量有机肥与磷钾肥配施残留养分的增产率最高,为119.46%。长期施用有机肥既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促进土壤磷有效性的发挥;棕壤条件下,土壤速效磷与有机质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841,α=0.01,n=36)。在投入磷素相等的情况下,土壤中残留的全磷含量则主要受作物吸磷量的制约。有机—无机结合培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鉴于目前以覆土为主的复垦工作由于覆土来源难以保证而受到限制的问题,拟寻求一种适合农业种植的新型复垦地再造耕作层材料。本研究进行了粉煤灰与有机物料糠醛渣组配的基质进行作物种植的试验,探讨了这种基质进行作物种植的可行性和主要化学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糠醛渣以4:1的质量比组配的新型材料作为复垦地再造耕作层进行作物种植,只要选择合适的植物,产量和品质都不受影响,基质的性状得到改善,可以满足大多数植物的生长,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为矿区土地复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詹其厚  陈杰  周峰  黄辉 《计算机科学》2006,(6):1041-1047
本研究基于黄淮海平原多个变性土剖面分层土壤样品的土壤理化性状分析数据,对其肥力特征、生产性能以及培肥改良措施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结果表明,机械组成中粘粒含量高、质地粘重、土壤结构和孔隙性差是变性土主要物理性状特征,受其影响,土壤表现出耕作性能差、蓄水能力弱、保水性能不强等特点;化学性状主要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不高、质量差,土壤氮素水平仍较低,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异加大,土壤速效钾含量缓慢降低,土壤CEC含量较高,土壤保肥性能强,但供肥性能较差等特点。这些性状特点对土壤生产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适耕期短,易受旱、涝(渍)灾害的危害,土壤有效养分低、营养失调,钙质结核影响土壤蓄水能力和水分运行以及作物根系生长等方面。指出:(1)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2)合理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3)改进耕作、灌溉技术,调控土壤水分状况等是培育变性土肥力质量、提高土壤生产性能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有机物质腐殖酸、氨基酸、VC等与植物抗逆性(抗旱、抗盐、抗高温或低温、抗病虫等)的关系,不仅为有机营养肥料和杀菌、杀虫剂的生产提供了依据,而且为生产栽培管理以及培育高抗逆性作物奠定了理论基础。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视,以及植物有机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机物质腐殖酸、氨基酸等在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生产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英 《计算机科学》2002,(2):156-157
施用有机物料培肥土壤 ,可以提高重组有机质的含量 ,改善重组有机质中的腐殖质结合形态 ,还可以提高有机无机复合量 ,表现为有机质含量、松结合态腐殖质含量、HA/FA比值均提高 ,并且提高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基质栽培是工厂化无土栽培的一个重要分支。结合牡丹品种胡红牡丹的生产实际,采用多元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14种栽培基质配方进行了优劣等级的划分。首先确立胡红牡丹的农艺指标体系,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接着用聚类分析得出基质配方的优劣等级,最后就各优劣等级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作物残体还田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一方面它可以改进土壤氮素的动态变化,减少硝态氮淋失;另一方面可作为提高耕地土壤作为潜在氮储库的一种手段。作物残体是碳、氮的重要源和库,因此还田后会影响土壤中的氮素循环。本文综述了作物残体还田后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及残体氮素的利用与去向问题。具体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作物残体的降解过程及影响因素,残体氮素的利用率及去向问题,以及作物残体对土壤无机氮库、有机氮库、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碳、氮通过大气-作物-土壤界面进行周转和协同转化。长期施肥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氮储量的稳定性。土壤有机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具有农艺和环境双重功能。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可减少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保持农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本文就土壤碳、氮消长动态研究以及有机质周转的同位素示踪测试技术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作物根茬留田可以增强土壤的生物活性,促进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从而更新土壤中已渐老化的腐殖质,保持地力常新。这种培肥效应,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增强土壤的保持水土和保肥供肥性能,增加了作物的产量。连续根茬留田还有迭加效应。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黔中岩溶丘陵区几种不同士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孔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肥力性状特征,有机无机肥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坡耕地,土壤肥力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石漠化景观演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地肥力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基本农田精细管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革)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