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随着风城SAGD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泵卡、杆卡等待检泵问题井逐年增加,非机抽生产状态时出液温度、压力、液量波动大、油汽比低。而现场缺乏针对油藏埋深浅的双水平井SAGD带压检泵配套技术,待检泵井仅能采用"排液降压"的方式处理,因蒸汽腔逐步扩展,排液降压天数由2012年28d增加至2017年40d,最长达185d。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析风城SAGD井检泵作业难点,开展带压检泵技术攻关,利用机械工具封堵井下压力,研发系列抽油泵及堵塞工具,优化施工工艺,形成SAGD井带压检泵配套技术,解决排液降压周期长、检泵作业难度大的问题,为风城油田及新疆油田SAGD规模应用提供强有力技术保障,并为国内油田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针对沈阳油田部分电泵井结垢严重,导致油井产量下降、检泵周期缩短、检泵作业费用增加这一问题,从油田水质分析入手,进行电泵井结垢机理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阻垢剂配方的室内研究、筛选和评价,并在现场进行了防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对降低沈阳油田电泵井的结垢速率、延长电泵井检泵周期、减少检泵作业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胜利油田八区、七区中、六区东南部等区块相继进入聚合物驱开发,出现了窜聚井,抽油机井偏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检泵周期缩短,井下作业工作量及待作业井数增加,生产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统计2004年胜利油田165口窜聚抽油机井中,当年发生偏磨64口,占窜聚井总数的38.8%,与窜聚前2003年对比偏磨井数增加55口,偏磨比例增加33.3个百分点;偏磨原因检泵井占总检泵井比例由2003年的3.2%上升到27.1%,成为检泵作业的最主要原因。为此,自2004年起开展了窜聚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治理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4.
风城稠油油藏埋藏浅,胶结疏松,易出砂。2012、2013年稠油区检泵3 569井次,其中因出砂造成的各类检泵的井已达到1 928井次,占检泵井数的54%;因出砂造成杆卡、泵卡、管杆泵断脱的达到1 249井次,占检泵井的35%。油井出砂,已严重影响了风城稠油油田开发效果。通过研究出砂机理、摸索出砂规律,现场应用滤砂管、叶片泵等工艺措施,实现出砂井"分类分治",达到提高油井开井时率、改善生产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有杆泵井漏失后停产检泵和带产检泵的产油量和每吨油成本对比,研究了有杆泵井最佳检泵时机;建立了最佳检泵时机函数;利用计算机绘图,得到带产检泵和带产检冲的图版,正常日产量1~10 t的有杆泵井是图版的应用重点。2002年1~8月共实施带产检泵51井次,成功50井次,累计增油10 294 t,每吨原油成本26.68元,减缓自然递减率1.62%。产液单耗大幅度降低,平均产液单耗由16.9 kW·h/t降为7.1 kW·h/t。  相似文献   

6.
<正>新疆油田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可提捞式直线电机驱动潜油泵举升技术自2013年6月在新疆油田采油二厂73526井运用后,至2014年8月检泵成功运行了14个月。该技术与常规技术相比,检泵时无需提出井下直线电机、油管和动力电缆等工具,避免了动力电缆在提下过程易损坏问题的发生,提高了检泵作业效率,操作便利,降低了现场人员的劳动强度及检泵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7.
延长油井检泵周期的新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长庆油田和延长油矿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区定向斜井比例增加,老区油井井况日趋复杂,给延长油井检泵周期带来了新的课题。通过对机采井检泵周期变化情况分析,介绍了为延长油井检泵周期的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同时也分析了延长检泵周期当面前临的主要困难,确定了今后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庆油田南一~三区抽油机井偏磨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现状萨南油田南一~三区共有抽油机井1093口,2006年区块发生抽油机井作业井次共计589口,其中因偏磨造成检泵342井次,占总井数的32%,占检泵总数的58%,偏磨是造成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的主要因素,它严重影响机采井时率和采出效率,制约着油田开发。2.抽油杆柱偏磨原因及分析对2006年偏磨井进行了分类统计,不同冲次杆管偏磨检泵统计情况见表1和表2。表12006年水驱偏磨井冲次分级统计冲次(次/min)4次以下5次6~7次8~9次10次以上井次(次)615791076检泵周期(d)990547540421423表22006年聚驱偏磨井冲次分级统计冲次(次/min)4次以下5次6次7次以上井…  相似文献   

9.
1 检泵现状目前检泵作业工序为 :a) 起出油井内抽油杆单根、杆柱附件。b) 起出泵管单根、管柱附件。c) 通刺从井内起出的全部泵管、油杆。d) 下泵管及附件。e) 换新泵 ,下泵及抽油杆柱和附件。f) 试抽完井。95%的检泵井需要按原管柱、原杆柱、原泵型结构完井 ,5%的检泵井需要加深泵挂完井。 80 %的泵滑杆均被卡死 ,10 %属于杆柱 (或泵滑杆 )断脱 ,10 %属于其他情况 ;原井油管内壁 ,油杆外壁结蜡 2~ 3mm ,不含砂土及其他杂质。目前检泵存在的问题 :a) 通刺问题 在地面通刺油管、油杆不彻底 ,而且容易将地面泥沙等杂质随杆…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层气井常见的检泵原因进行分析汇总,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及治理措施,以提高煤层气井检泵作业的施工质量,延长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11.
南堡油田采油二区电泵井总井数30口,其中电缆绝缘值低或者无绝缘的风险井18口,占电泵总井数的60%.这些井均启泵正常生产,日产油350 t,随时都有停泵躺井的风险.为了防止这些高危电泵井躺井影响产量,针对这些高危电泵井加强了精细化管理,结合油井实际的生产状况,及时分析电流、压力、液面、泵工况、清蜡、加药等现场资料,摸索制定出高危潜油电泵井的现场管理方法,延长了油井的检泵周期.截至2011年10月底,18口高危电泵井累计延长检泵周期2 228 d,平均单井检泵周期增加124 d,累计增油390 t,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郭莉 《石化技术》2015,(6):55-55
螺杆泵采油是一种新兴的机械采油方式,它以投资少、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耗低及系统效率高的优点,在国内外油田已日益成为一种较重要的机采手段。但螺杆泵井的检泵周期并不长,检泵率高。本文通过对如何延长螺杆泵井检泵周期进行现场分析和研究,发现了影响螺杆泵井检泵周期有三方面主要因素。为今后如何管理好螺杆泵井,延长螺杆泵井检泵周期,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淑敏 《石油机械》2006,34(9):13-13
位于美国伊利诺斯浅盆地的2口用普通杆式泵开采的油井,由于严重的腐蚀和结垢导致频繁检泵、产量下降和作业成本增加以至于停产。从2004年1月开始,采用气举服务跨国公司生产的气举泵代替杆式泵进行采油作业试验,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油井综合含水逐年上升,油井腐蚀、结垢、出砂、杂质等问题加剧。采油三厂因上述原因检泵井数年均980井次,占总检泵井数近三分之一,平均检泵周期220 d。油井结垢出砂是影响检泵作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采油厂重点治理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机抽井数量不断增加,F区块因井深、井筒环境恶劣等导致的机抽管柱漏失修井逐渐频繁。2013年因漏失造成的检泵修井达到318井次,油井生产时率下降,油区生产成本增加。通过分析研究,认识到漏失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合理调节管杆组合、特殊油井治理、油管分类使用等措施,延长了油井的检泵周期,为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濮城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地层结垢严重,致使电泵井检泵周期较短现象,研究及应用防、除垢综合工艺技术;通过对结垢电泵井的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电泵井的检泵周期,而且投资少、见效快、工艺简单,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17.
针对油田小泵径管式抽油泵修井检泵作业需起出油管柱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长柱塞短泵筒结构的小泵径杆式抽油泵。该泵采用长柱塞短泵筒、双坐封结构、弧面结构的密封座环、双游动阀下置、碳化钛阀球和碳化钨阀座等技术方案,解决了小泵径杆式抽油泵的结构设计和可靠性问题。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小泵径杆式抽油泵一次性下泵坐封成功率100%,能满足低产液井使用要求,同时还可降低修井检泵作业劳动强度,减少修井占井时间对原油产量的影响,节约生产成本。该抽油泵解决了排量大与单井产液量低的矛盾,可适用于低渗透油田低产井原油的开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冀东油田有杆泵举升的技术难题,介绍了柔性金属抽油泵的结构组成和技术原理,分析了其技术特点。该泵在冀东油田进行应用,尤其在出砂井及大斜度井方面效果显著,大幅度提高了泵效,延长了检泵周期,减少了相关作业费用。  相似文献   

19.
提高有杆泵井机械采油系统效率技术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针对机械采油井系统效率低、浪费能源这一问题 ,试验应用提高有杆泵井机械采油系统效率技术。在产液量不变的情况下 ,可提高油井系统效率 ,节能降耗 ,延长油井检泵周期。该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油井的机械采油系统效率 ,平均单井提高 10个百分点以上 ,单井年节约电费 1 5× 10 4 元以上 ,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萨中油田北一区检泵井主要集中在低沉没度井中.进一步分析低沉没度井的检泵原因,发现主要集中在抽油杆断、脱接器损坏、杆管偏磨和固定凡尔漏等方面,4项合计86口井,占低沉没度检泵作业并的.70%o 2009年,试验区低沉没井通过改善注水状况、提高注水量及合理调整抽汲参数,平均沉没度由298 m上升到354 m;检泵率17.7%,与上年度对比下降了14.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