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6 毫秒
1.
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四川盆地侏罗系已发现以盆地中部(简称川中)为主体的多个石油富集构造。对四川盆地侏罗系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①烃源岩条件好,资源量丰富;②储层物性差,但大面积分布,储盖组合优越;③圈闭类型多样。通过开展成藏模式研究,指出了有利勘探区域:①川中平缓构造区油藏分布不受构造控制,高能介屑滩、砂体叠加区及裂缝发育带是石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具备大面积低渗透油藏叠加连片分布的特征;②川东褶皱带向斜区侏罗系地层保存完整,成藏条件与川中基本相似,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③龙门山、大巴山冲断带前缘可能发现多种类型的油藏或油气藏。建议开展老油田的挖潜工作,同时加大对川中北部及川东向斜区的勘探,寻找原油持续稳产的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2.
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勘探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东地区多口井在侏罗系见良好的油气显示,但因区内侏罗系构造高部位已被剥蚀殆尽,一直以来都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区内侏罗系的勘探潜力,对于指导川东地区侏罗系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烃源岩、储层、构造及保存等条件分析认为:区内下侏罗统凉高山组和大安寨段烃源岩厚度大,凉高山组有效烃源岩厚5.6~35.8m,大安寨段有效烃源岩厚2.7~58.0m;凉高山组有机碳含量为0.15%~3.86%,大安寨段有机碳含量为0.15%~2.76%,平均都在1.00%左右,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油气生成高峰期,资源丰富;砂岩和石灰岩储层均表现出特低孔特低渗的特征,但有利储集体滩坝和介壳滩在川东中北部地区大面积分布;互层式的源储组合有利于油气短距离运移聚集成藏;褶皱带宽缓向斜区内侏罗系保存完整,油气保存条件较好。这些都反映出川东地区下侏罗统凉高山组和大安寨段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其中川东中北部地区的宣汉—开江—梁平—万州一带成藏条件最优,评选出凉高山组勘探有利区面积约5000km~2、大安寨段勘探有利区面积约3000km~2。  相似文献   

3.
川东上三叠统及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研究范围为华蓥山以东、方斗山以西、温泉井以南的川东区块。川东地区历来是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的主战场。近年在川东北部渡口河地区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浅层又有了新的突破。采用现代含油气系统理论,将盆地中有效烃源岩、储集层、上覆盖层等静态的基本地质要素与圈闭形成、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等动态的成藏作用纳入到统一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静态与动态紧密结合的综合研究,科学地阐明油气藏的形成演化、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较为系统地研究上三叠统及侏罗系浅层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达到指出油气现今赋存部位的目的,进而指出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潜力以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基于丰富的勘探开发资料,系统开展了该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含油气地质条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致密气主要分布在侏罗系沙溪庙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具有烃源条件优、储层分布广、通源断裂发育、古今构造有利、埋藏深度浅、纵向多层含气、天然气品质优等特点;(2)优选出了川中核心建产区,川西北、川西南加快评价区和川东、川南接替评价区等5个有利区带,有利区可工作面积达7.2×104 km~2、致密气地质资源量达6.9×1012 m~3,为四川盆地致密气规模增储上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3)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地质工程一体化和勘探开发一体化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形成了地质评价、钻完井、储层改造、高产井培育等较为成熟、可以复制的致密气勘探开发主体技术,为四川盆地致密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结论认为,四川盆地陆相致密气已经迎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十四五"期间西南油气田将新增致密气储量1×1012 m~3、建...  相似文献   

5.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川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和侏罗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分析了研究区侏罗系油气地质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川东北地区经历了从内陆克拉通之后的大型淡水坳陷湖盆阶段向大巴山前陆盆地阶段的转换过程。同时,通过对川北前陆盆地生烃演化与油气运移特征,大巴山构造演化与圈闭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作用分析,剖析了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凉高山组、沙溪庙组油藏成藏主控因素和富集规律,指出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油藏为成岩后期油藏,即成岩压实作用之后烃源岩才大量生烃,聚集成藏,表现为储层成岩演化与生烃演化的不协调性,导致研究区含油气层系多、发育不规则、油气分布分散而又不均匀,且油气层只产油气、不产水。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主要集中在川西、川中和川北地区,川东地区因处于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致密气勘探一直未引起重视,勘探程度低。近年来,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测试的两口井均获高产工业气流,展示出川东向斜区须家河组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从烃源、储集与构造等地质条件入手,分析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气成藏地质特征,以期揭开川东地区致密气勘探新局面,研究认为:(1)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气藏烃源主要来自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生烃强度大,具有“双源供烃”的特点,具备致密气成藏的烃源基础;(2)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基质孔隙欠发育,优质储层主要表现为“缝砂体”,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大面积分布的储集砂体与准连续分布的裂缝为形成规模性“缝砂体”创造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储集条件优越;(3)川东北地区须五段气藏具有“双源供烃、两期成藏、准连续性分布”的特点,成藏条件优越。因此,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形成大面积“准连续性”气藏的条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对推动川东隔档式褶皱构造带向斜区致密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层系多、页岩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有望成为中国页岩油气"提储增产"的重要接替领域.以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陆相页岩为研究对象,总结该区优质陆相页岩储层地质特征,提高对陆相页岩油气富集成藏的认识,提出适用于陆相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3项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早—中侏罗世,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主要发育自流...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经过10余年致密砂岩气勘探,效果显著,但储量动用率低、开发效果欠佳。"如何效益勘探开发"已成为致密砂岩气藏的核心问题,开展富集高产因素研究迫在眉睫。通过对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高产气井的解剖,从沉积环境、储层、烃源、构造及成藏等基本地质特征入手分析了富气区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认为:①须二段天然气富集高产主要受古、今构造、裂缝、优质储层及烃源5大因素控制;②高产气井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区和裂缝相对发育区,即构造圈闭或鼻凸上,但在不同区域其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在隆起带,优质储层对形成高产气井的贡献相对较强,而在斜坡带,烃源的贡献作用更为明显;③川中地区须二段主要表现为"3种成藏模式、2类油气高产富集模式",川中东部的合川地区主要为相对优质储层控藏模式、川中西部的三台地区则为顶部薄储与下覆巨厚的烃源组合模式,川中中部的遂宁地区为过渡成藏组合,前者富集高产模式表现为构造—优质储层模式,后两者则为储渗体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系统分析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川中地区)大安寨段致密油的基本地质特征,结合大量勘探开发数据,解剖致密油高产稳产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大安寨段致密油具有如下特征:资源量大,丰度低;储集层总体致密,发育相对优质储集层;源储一体(或紧邻),油气运聚有利;不同类型孔隙普遍含油,连续分布。开发实践揭示,致密油高产稳产井主要分布在滨湖沉积亚相中的裂缝-孔洞型储集层中,裂缝在大安寨段致密油高产稳产影响因素中至关重要,天然气在石油运聚以及油井的高产中起到了重要驱动(气驱)作用。结合高产稳产特征、勘探开发成效以及钻井投资成本等因素综合评价认为,川中南部地区的大安寨段为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效益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0.
川东地区石炭系是四川盆地的主要产气层之一。然而,目前其勘探领域仅局限于构造背景的各类圈闭,广阔的向斜区及斜坡区亟需新的地质认识指导勘探。为此,从野外露头、实钻井及地球物理等资料入手,利用线性回归法,恢复了石炭系印支期古构造图,结合石炭系实际气藏分布,探讨了向斜区及斜坡区成藏的有利条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石炭系在印支期发育3个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油藏;(2)石炭系印支期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古油藏控制了现今石炭系气藏的分布。结论认为:川东石炭系印支期发育的三个地层—构造复合圈闭气藏的古构造高部位石油充满度高,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是川东石炭系深化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纵向上从震旦系—侏罗系共发现了包括常规天然气、致密气、页岩气、致密油4种类型的工业油气流,其中常规气主要发育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及其以下的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为了预测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未来勘探方向,在系统总结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地质条件、成藏富集规律的基础上,评价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资源空间分布。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具有构造分区明显、4套广覆式烃源层、多套大面积孔隙型储层发育的常规天然气地质条件;②常规天然气富集主要受优质烃源岩、台缘和台内高能滩相、古构造和成藏组合等因素的控制,具有大气田近源分布、相带控储、古侵蚀面改善储渗条件、继承性古隆起控制油气富集和运移、优越的成藏组合有利于形成大中型气藏等特点;③基于盆地常规天然气地质条件,立足于“层”,运用成因法、统计法及特尔菲综合法,预测四川盆地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12.5×1012m3。结合剩余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指出了四川盆地未来的总体勘探方向是:层系上主攻灯影组、龙王庙组及中二叠统勘探领域;区块上发展川中、川东地区,挖潜川南地区,开拓川西、川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形成条件、资源潜力与甜点区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大量岩心、岩屑和原油样品测试分析,结合456口井的生产动态数据,明确了四川盆地侏罗系4套主要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3套主力产层的成藏特征,指出凉高山组、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烃源岩以生油为主,珍珠冲段烃源岩以生气为主,富有机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甜点分布,工业油井绝大多数位于TOC1.2%的优质烃源岩区,微米级孔喉是致密油有效储集空间,裂缝是开采初期高产的关键。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整体呈现油质轻、气油比高、异常高压的特点,有利于致密油流动和产出。采用小面元法、资源丰度类比法、EUR类比法和有机碳法4种方法,评价四川盆地侏罗系致密油地质资源量在(20~30)×10~8t。通过资源富集主控因素分析,建立了四川盆地致密油地质资源评价分级标准,运用小面元法计算Ⅰ类地质资源量为16.11×10~8t,Ⅱ类地质资源量为4.77×10~8t,Ⅲ类地质资源量为2.89×10~8t。预测大安寨段在南充—遂宁一带及梁平以东勘探潜力最大,凉高山组在广安—南充—遂宁—仪陇一带最为有利,东岳庙段在广安—遂宁一线以南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3套半深湖亚相富有机质页岩,具有叠置发育、广覆分布的特征,半深湖亚相页岩具有“高TOC、高孔隙度、高含气量”的特点。四川盆地侏罗系多口井、多个层段的陆相页岩油气近期取得勘探新突破,勘探潜力巨大、资源丰富,是继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之后的重点资源接替领域。经过细粒岩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其具有强非均质性,通过建立“四元”岩相划分方案,明确了陆相页岩油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半深湖亚相富有机质页岩提供了物质基础、良好的构造保存及高压条件是关键、适宜的热演化程度及微裂缝发育有利于油气富集及烃类流动、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是高产的保障。侏罗系陆相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天然气当量为6.0×1012m3,占四川盆地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7.7%,是“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川东北地区多层页岩叠置发育、川南地区半深湖亚相页岩大面积展布,是重要的勘探有利区,其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矿权区的天然气总资源量为2.94×1012m3、原油为12.03×108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壳牌等国内外能源公司相继对四川盆地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页岩开展了油气勘探工作。为了有效地指导湖相页岩油气的相关勘探开发工作,针对该盆地侏罗系湖相油气资源量与储量不匹配、致密储层物性与油气产量不匹配等矛盾,综合岩心、露头、钻井、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侏罗系湖相油气系统开展了页岩油气地质特征、勘探开发对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大安寨段以及凉高山组上段共计3套优质页岩层系,具有源储一体、源储紧邻的特点,是典型的页岩油气发育层系,其中又以大安寨段为典型代表;②大安寨段页岩层系具有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热演化程度适中、生烃能力强、页岩物性好、储集性能优、脆性矿物含量高、源储配置关系好、页岩厚度大、含油气性好等特征,是典型的页岩油气藏;③通过对大安寨段万吨井的解剖以及页岩有机质含量、热解参数、储层物性等试验数据揭示,该页岩油气藏存在着页岩与介壳灰岩两类储层的油气补给,并且前者的补给能力可能更强,故而页岩层系是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储量有效动用的主要对象;④基于目前的新认识,以页岩油气为勘探对象,通过非常规油气的技术手段,采用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该层系一定会取得新的油气勘探突破。结论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可以为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资源发现以及储量有效动用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准噶尔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但成藏规律非常复杂的情况,在回顾其隐蔽油气藏勘探历程基础上,把已发现的隐蔽油气藏划分为岩性类、地层类、复合类和(准)连续型4大类及17个亚类。其成藏特点为:多沉积体系控制;多圈闭类型展布、构造—岩性—地层复合;多层系含油气;多期充注、多期成藏;多成藏组合型式。隐蔽油气藏有利勘探区带为盆地西缘车排子斜坡带沙湾组成藏组合、车—莫古隆起周缘侏罗系成藏组合、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成藏组合和北天山山前坳陷深层致密砂岩侏罗系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天然气的地区,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经发现了28个工业油气产层,建立起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天然气工业体系。在对四川盆地大中型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盆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有利领域与方向。四川盆地具有裂陷槽控烃、古隆起控藏、侵蚀面控储、盖层控保、断裂控储的天然气富集特点。近源供烃、大型古隆起聚集、侵蚀不整合面溶蚀碳酸盐岩有效储集、区域稳定盖层保存、深大断裂输导等是天然气得以富集的主控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勘探重点应该围绕三大古隆起、两个裂陷槽以及基底断裂展开,通过优选,认为海相碳酸盐岩领域中震旦系—下古生界、二叠系—三叠系高能相带及三叠系雷口坡组,陆相致密碎屑岩,二叠系火成岩以及页岩气等领域是下步大中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成藏条件与大油气田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油气资源丰富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该盆地南缘下部成藏组合贴近准南主要烃源层--中下侏罗统煤系地层,宽缓大中型构造圈闭多,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深部规模有效储集层发育,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厚层湖相泥岩及三叠系、中下侏罗统各层组内部湖湘泥岩盖层条件好。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圈闭与规模有效储集层空间发育匹配;圈闭形成时间与主生排烃期时间匹配;白垩系吐谷鲁群区域盖层与中上侏罗统储盖组合匹配,油气资源量大、发现程度低。结论认为:该区具备大油气田成藏条件,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石油勘探前景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从连续型石油聚集和与美国Williston盆地Bakken组对比的角度,对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的石油勘探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四川盆地侏罗系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0%~3.7%,渗透率平均为0.35×10-3~0.53×10-3 μm2,中值孔喉半径平均为0.05~0.24 μm,属于典型的致密储层。2)川中侏罗系产油层纵、横向上与生油层密切共生,源内或近源聚集;主力油层连续分布在斜坡区和凹陷区,没有明显的圈闭界限,不受局部构造控制;多层系叠合连片,大面积整体含油;多数含油区块为异常高压系统,油藏无水,没有统一的油-水边界,为较典型的连续型石油聚集,与Bakken组基本相同。3)Bakken组致密储层石油在近几年相对高油价背景下,主要以水平井及分段压裂技术实现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川中侏罗系受认识、投入和技术的制约,近十几年来未有实质性进展。4)从研究认识着手,建立先导性试验区,加强水平井及分段压裂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有效提高单井产量,这是打开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石油勘探开发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二叠系发育中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和上二叠统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两套烃源岩,由于其热演化程度高,造成对烃源岩原始生烃潜力及天然气资源潜力认识不清。为此,通过研究该盆地内探井及盆地周缘剖面大量二叠系烃源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随成熟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二叠系烃源岩的原始生烃潜力以及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排烃量、干酪根与原油裂解生成天然气的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上二叠统龙潭组泥岩和碳质泥岩总有机碳含量高、原始生烃潜力大,是二叠系中最主要的油气烃源岩,龙潭组煤层也是非常重要的气源岩,上二叠统大隆组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也很高,是四川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源岩,中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与原始生烃潜力低,是次要的油气源岩;(2)二叠系烃源岩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原油3 290×10~8 t,生成天然气420×10~(12) m~3,龙潭组烃源岩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贡献率分别为80%和85%;(3)二叠系烃源岩形成的古油藏原油资源量为580×10~8 t,原油裂解气资源量为4.45×10~(12) m~3,干酪根直接生成的天然气资源量约为2.10×10~(12) m~3,天然气资源总量可达6.55×10~(12) m~3,其中原油裂解气占70%。结论认为,四川盆地北部和中部—东南部是二叠系的两个生烃中心,也是最有利的二叠系油气成藏和天然气勘探区域,古油藏是最具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