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采用浮选实验、吸附量测量以及红外光谱分析等方法研究腐殖酸钠和过硫酸铵对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和机理。单矿物浮选实验表明,表面适当氧化是方铅矿受到腐蚀酸钠抑制的先决条件。以腐殖酸钠和过硫酸铵为方铅矿抑制剂的铜铅混合精矿闭路实验可以得到铜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30.47%和89.16%,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06%和1.58%的铜精矿,以及铅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0.34%和98.42%,铜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1.45%和10.84%的铅精矿的抑制效果优于重铬酸钾。吸附量和红外光谱测试表明,腐殖酸钠虽然基本不会在新鲜的方铅矿表面发生吸附,但是能大量吸附在适当氧化后的方铅矿表面。根据溶度积理论,方铅矿表面氧化后生成PbSO_4,腐殖酸钠与其发生置换反应后能以化学吸附的方式吸附在氧化后的方铅矿表面,从而产生抑制效果。腐殖酸钠和过硫酸铵组合抑制剂是铜铅混合精矿清洁分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对铜铅硫化矿可浮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丁铵黑药浮选体系中,研究含有—OH和—CSS—的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碳酸钠(SGX)对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抑制效果,并通过动电位和吸附量的测试,探讨抑制剂SGX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p H范围内,抑制剂SGX对黄铜矿有活化作用,而对方铅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随着抑制剂SGX用量的增加,方铅矿的回收率迅速下降,而黄铜矿的回收率有小幅度的升高。在矿浆p H为6的条件下,人工混合矿浮选得出的精矿中铜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29.52%和82.15%。通过动电位和吸附量的测试结果可知,抑制剂SGX在方铅矿表面有较强的吸附,而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很弱。  相似文献   

3.
针对黄铜矿与辉钼矿可浮性相似导致分离难的问题,亟需开发一种经济与绿色的抑制剂。提出一种新型黄铜矿抑制剂硫代乳酸。通过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浮选实验,对硫代乳酸的浮选行为进行研究。单矿物浮选实验结果表明,硫代乳酸对黄铜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硫代乳酸作用后,黄铜矿浮选回收率从81%下降至9.7%,而辉钼矿浮选回收率仍保持在71%以上。人工混合矿浮选实验表明,黄铜矿与辉钼矿分离效果较好,高登选择性指数为12.9。采用FT-IR、XPS和AFM等方法研究硫代乳酸在辉钼矿和黄铜矿表面的反应机理,并提出可能的吸附模型。结果表明,硫代乳酸的—SH和—COOH基团优先占据黄铜矿表面活性铜位点,阻止丁基黄原酸钠在黄铜矿表面的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4.
通过浮选试验、离子络合测试、接触角测试和XPS分析,研究组合抑制剂硫酸锌(ZnSO_4)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MDC)对闪锌矿的抑制机理。浮选试验表明,与单一抑制剂ZnSO_4和DMDC相比,组合抑制剂ZnSO_4+DMDC对闪锌矿有更好的选择性抑制效果。离子络合试验表明,DMDC对铅离子或其羟基络合物有很强的络合能力。接触角测试证明,与单一抑制剂ZnSO_4和DMDC相比,组合抑制剂ZnSO_4+DMDC使闪锌矿表面更加亲水。XPS分析表明,组合抑制剂通过竞争吸附阻止捕收剂在铅离子活化后的闪锌矿表面吸附,而在方铅矿表面,组合抑制剂与捕收剂产生共吸附。  相似文献   

5.
以丁铵黑药为捕收剂,添加一种新型抑制剂O,O-二(2,3-二羟基丙基)二硫代磷酸(DHDTP)对黄铜矿和方铅矿进行浮选,通过动电位和吸附量的测试,探讨抑制剂DHDTP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pH范围内,抑制剂DHDTP对黄铜矿的抑制作用很弱;在pH6~10范围内,抑制剂DHDTP对方铅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随着抑制剂DHDTP用量的增多,方铅矿的回收率迅速降低,而黄铜矿的回收率只有小幅度的降低。在DHDTP用量278mg/L、矿浆pH6的条件下,人工混合矿浮选得出的精矿中铜的品位和回收率较好,分别为24.08%和81%。通过动电位和吸附量的测试结果可知,DHDTP在方铅矿上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黄铜矿的。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分离方铅矿和脆硫锑铅矿并提高其在混合浮选中的回收率,研究两者与乙硫氮捕收剂(DDTC)的作用机理。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研究矿浆p H值对两者浮选行为的影响。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塔菲尔曲线测试研究两者与乙硫氮作用的电化学性质。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高碱体系中脆硫锑铅矿被石灰强烈抑制。循环伏安曲线和塔菲尔曲线表明,乙硫氮与方铅矿和脆硫锑铅矿的作用是电化学过程。高碱体系对方铅矿与乙硫氮的作用影响不大,但是对脆硫锑铅矿影响很大,这是其自身氧化以及OH-和Ca OH+等离子的特性吸附,导致非电活性的羟基化合物和低导电性的钙系化合物附着在其表面,阻碍电子在电极表面的传递,从而使脆硫锑铅矿的可浮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化学、吸附、浮选和红外光谱测试技术,研究方铅矿和黄铁矿之间的电化学相互作用对其矿物浮选行为的影响。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方铅矿的电化学活性比黄铁矿的高,在与黄铁矿组成的电偶对中为阳极,偶合体系中方铅矿的腐蚀电流密度为自腐蚀电流密度的4倍,腐蚀速率增加。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偶合体系中丁黄药在方铅矿表面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增加,并且受方铅矿与黄铁矿组成比例和作用时间的影响。与单矿物浮选相比,电化学相互作用减小了方铅矿与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电偶对中矿物间的电化学作用同时影响表面亲水性和疏水性产物的生成,从而使方铅矿的浮选回收率降低,而黄铁矿的增加。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方铅矿与黄铁矿间发生电化学作用时,丁黄药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产物双黄药减少。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CN~-与黄铜矿和方铅矿之间的吸附作用,然后在丁基黄药(BX)体系下研究了氰化吸附后的黄铜矿、方铅矿的浮选试验。结果表明,CN~-与两种矿物表面存在化学吸附作用,并可用Langmuir等温模型近似描述。在pH值为6.5,丁基黄药用量为4.0 mg/L的适宜条件下,氰化后的黄铜矿和方铅矿的浮选回收率可分别达到82.1%和63.9%。尽管CN~-降低了黄铜矿、方铅矿表面的接触角,但丁基黄药能够提高氰化矿物表面的疏水性。CN~-对黄铜矿的抑制作用大于方铅矿。在pH值为4.2~8.4时,BX与氰化后的方铅矿表面的相互作用存在静电吸附;BX在氰化后的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作用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
通过浮选试验,比较N-丙基-N′-乙氧羰基硫脲(PECTU)和丁基黄药(BX)对黄铜矿和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并利用动电位测试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乙氧羰基硫脲与黄铜矿和黄铁矿的作用机理。浮选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丁基黄药,乙氧羰基硫脲表现出对黄铜矿更强的捕收能力以及更好的选择性。与PECTU作用后,黄铜矿表面zeta电位向正方向移动,证明PECTU在黄铜矿表面发生了吸附。循环伏安曲线和塔菲尔测试结果表明,PECTU与黄铜矿表面相互作用后,吸附在黄铜矿电极表面的PECTU阻碍了黄铜矿自身的氧化和腐蚀。动电位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PECTU与黄铁矿几乎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吸附量和动电位测试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研究黄原胶对黄铜矿、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考察黄原胶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捕收剂为丁黄药时,黄铜矿和闪锌矿基本都可浮,难以分离。黄原胶能较强地抑制闪锌矿且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而对黄铜矿的抑制作用较弱且随pH降低抑制效果增强。使用黄原胶为抑制剂时,在pH 7~11区间可以实现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分离。黄原胶在黄铜矿和闪锌矿表面均能吸附,但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在闪锌矿表面的吸附量,同时对闪锌矿表面性质影响也较大。黄原胶主要通过与闪锌矿表面生成的氧化锌或氢氧化锌发生化学反应而吸附在闪锌矿表面,因此黄原胶更容易吸附在容易氧化的闪锌矿表面。  相似文献   

11.
为了从微观层面揭示巯基乙酸钠用于黄铜矿和方铅矿浮选分离的作用机理,从量子化学计算入手,利用密度泛函方法对黄铜矿与方铅矿晶体及表面电子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铜矿与方铅矿表面原子的电子结构性质(如能带结构、态密度、Mulliken布居等)的差异是直接影响其可浮性的根本原因。根据前线轨道理论,从能量角度比较两种矿物与药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揭示巯基乙酸钠可用于铜铅浮选分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小分子有机抑制剂双(羧甲基)三硫代碳酸钠(DBT)是一种铜钼分离选择性抑制剂。动电位与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DBT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强于辉钼矿,X射线光电子能谱进一步证明DBT吸附在黄铜矿表面,抑制剂DBT与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铜钼混合精矿浮选分离试验结果表明,DBT是一种潜在的环境友好型铜钼分离抑制剂。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浮选试验、溶液化学计算和多种表征技术,深入研究硫酸锌和碳酸钠在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中对滑石的抑制机理。浮选试验表明,在pH值为7~9的范围内滑石浮选得到有效抑制。在该pH范围内,对硫酸锌和碳酸钠混合溶液的溶液化学计算表明,碱式碳酸锌是主要的含锌物种;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Zeta电位测试表明:在滑石抑制发生的pH范围内,碱式碳酸锌表面带正电荷,而滑石表面带负电荷。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证实:经硫酸锌和碳酸钠混合溶液处理的滑石颗粒表面存在含锌沉淀物。结果表明,由于静电吸引,形成的碱式碳酸锌与滑石发生异相聚沉,从而抑制滑石浮选。  相似文献   

14.
用红外光谱分析和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Na_2S_2O_3和CuSO_4与黄铜矿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a_2S_2O_3和CuSO_4反应产物呈化学吸附固着在黄铜矿表面,Na_2S_2O_3和CuSO_4可代替剧毒的氰化物作Mo及Cu-Mo矿石浮选时铜矿物的抑制剂。浮选研究表明,用这种抑制剂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硫化矿物的表面结构和表面电荷与无捕收剂浮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量子化学CNDO/2法计算了原生的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的表面结构和有关性质。讨论了表面在不同带电状态下与空气和水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方铅矿和闪锌矿没有无捕收剂可浮性,黄铁矿在表面负电荷和黄铜矿在表面正电荷或不带电荷情况下可无捕收剂浮选。此外,还讨论了这些矿物无捕收剂浮选选择性分离的可行性方案,特别指出了铜在无辅收剂浮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一缩二乙二醇双氯甲酸酯与硫氰酸钾为原料,以N,N-二甲基苯胺为催化剂,经相转移催化反应,合成一缩二乙二醇二羰基双异硫氰酸酯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乙胺发生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3,3’-二乙基-1,1’-一缩二乙二醇二羰基双硫脲(DEOECTU)。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分析,证实所合成的化合物即为目标产物。DEOECTU与金属离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DEOECTU与Zn2+、Pb2+、Fe3+或Fe2+的之间可能不存在化学作用,而与Cu2+之间存在化学作用,其可通过分子中的S和N原子与Cu2+作用而生成螯合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DEOECTU能以化学作用方式吸附在黄铜矿表面,其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量远远高于在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表面的吸附量。纯矿物浮选实验进一步表明,DEOECTU对黄铜矿具有优良的捕收能力,而对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的捕收能力弱。  相似文献   

17.
假乙内酰硫脲酸在铜-钼浮选分离中的抑制性能(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合成的假乙内酰硫脲酸(PGA)用作铜-钼分离抑制剂。该药剂闭路实验结果表明:假乙内酰硫脲酸在较小的用量下对黄铜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可获得Mo品位大于26%、回收率大于89%的浮选指标,而用Na2S做抑制剂时钼的回收率下降了2%。药剂吸附量测试结果表明,PGA与丁基黄药在矿物表面发生竞争吸附,PGA在黄铜矿表面上的吸附量远大于在辉钼矿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GA在黄铜矿表面是化学吸附,而在辉钼矿表面属于物理吸附。前线轨道计算结果表明,在PAG分子中,硫原子是反应活性的中心。利用矿物、丁黄药及PGA的费米能级能量大小可以从电化学作用角来度解释PGA的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8.
2,3-二巯基丁二酸(DMSA)是一种铜-钼硫化矿分离浮选抑制剂。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p H 4-12的范围内少量的DMSA可对黄铜矿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在p H 6条件下对单矿物、人工混合矿、含钼铜精矿进行浮选分离试验,钼的浮选回收率分别为85%、75%和80%,同时铜的回收率仅为15%、5%和20%。吸附量试验结果显示,DMSA在黄铜矿上的吸附作用明显强于辉钼矿。前线轨道计算表明,DMSA分子中的两个硫原子是药剂分子与黄铜矿表面作用的活性中心。费米能级计算结果显示黄铜矿可以从DMSA分子获得电子而辉钼矿不能。  相似文献   

19.
张文钲  赵镜 《金属学报》1985,21(6):73-76
用红外光谱分析和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Na_2S_2O_3和CuSO_4与黄铜矿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Na_2S_2O_3和CuSO_4反应产物呈化学吸附固着在黄铜矿表面,Na_2S_2O_3和CuSO_4可代替剧毒的氰化物作Mo及Cu-Mo矿石浮选时铜矿物的抑制剂。浮选研究表明,用这种抑制剂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用能带理论分析了电化学调控浮选模型 ,提出了采用有机抑制剂来改变矿物电子能级、实现硫化矿的浮选分离。研究了有机抑制剂对矿物抑制的两种电化学机理 :一是有机抑制剂增加了矿物费米能级 ,矿物电子向黄药的空能级传递 ,双黄药被还原 ;二是有机抑制剂降低了矿物边缘能级 ,从而导致矿物表面电子密度增大 ,黄药空能级被电子占据 ,双黄药被还原。开发了 5种电化学浮选分离新型有机抑制剂 ,实现了 8种人工混合精矿和3种矿石的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