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为美食狂     
美食狂?谁不是美食狂?这年头谁看见好吃的不想多吃两嘴?如果你认为“爱吃”就是美食狂,那就大错特错了。也许“爱吃贪嘴”只是一个契机,让有些人因为美食变得疯狂起来。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因为对美食的狂热让他们变得充满魅力。  相似文献   

2.
点菜     
编辑部同仁往往聚集在一块儿,到外面“餐”一顿。近10号人围坐一桌,热闹非常。那些不同岗位上的青年朋友们─—有的主审稿,有的划版式,有的跑工厂,有的管发行……都和我在工作中自然结成“忘年之交”。临到拿起菜谱时,总有人争抢着说:“我替张老师点个菜吧,锅爆肉!” 望着他们的眯眯笑脸,我频频点头致意,并为这种珍贵友谊的“接班”感到欣喜,同时更引起自已无限深情的回忆。 那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患浮肿病回归故乡哈尔滨,住姨母家休养。姨母以自己一人的微薄工资维持全家7、8口人的生活。那时每次吃饭各人均分,…  相似文献   

3.
佳节未到,我那些饕兄餮弟已纷纷来电,吵着要到我家聚一聚。我知道,“聚”的真正用意是想“涮”我一顿,谁叫我夫妇都是烹饪爱好者呢!放下电话深感为难,吃一顿倒无所谓,但他们年年来“相聚”,次次需“换味”,我实在有点“江朗才尽”,不知道烧哪几只菜才能讨得老饕肠满心喜。晚上和丈夫姜先生说起,他倒满不在乎地叫我“别发愁”,他说,现在人的吃劲不像以前那样猴急了,也不再必须八冷八热四大菜二道点心一只汤了;但他们都是上海滩上“老吃客”,我们须搞几只连酒店饭馆都小大见得到的小菜。夫妻一阵  相似文献   

4.
陈力 《饮食科学》2009,(2):31-31
朋友们几乎都知道我是爱吃猪蹄的,无论是麻辣猪蹄还是猪蹄火锅,朋友们总感叹说我会保养,吃这么多胶原蛋白,皮肤自然会好。朋友们的说法很符合我们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但是,真像他们说的,吃猪蹄可以美容吗?还有市面上林林种种的胶原蛋白产品,从外用到口服,都是那么有效吗?对于抗老化有重要作用的胶原蛋白,你可以查到很多的资料,但是有些说法却是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5.
说梨     
《红楼梦》第八十回里,贾宝玉问王道士有没有治女人妒病的方子,王道士连声说有:“这叫疗妒汤”:用极好的秋梨一个,二钱冰糖,一钱陈皮,水三碗,梨熟为度。每天清晨吃一个,吃来吃去就好了。”当宝玉对其疗效表示怀疑时,王道士说:“一剂不效,吃十剂;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横竖这三味药都润肺开胃不伤人,又甜丝丝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过一百岁,人横竖要吃的,死了还妒什么?那时就见效了。”王道士的“疗妒汤”当然是胡诌;不过,他说梨润肺止咳嗽,倒是正确的。 古人很早就知道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有止咳止渴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电爆葵花     
葵花籽,在我们辽西乡下,老百姓很少说它的大名,而都叫它的小名:“毛子嗑”,也有的嫌三个字叫着费事,索性就叫它“毛嗑”。据上岁数的人讲,当年老毛子(俄国人)特别喜欢吃这东西,走到哪都爱揣着点儿葵花籽吃,所以就叫毛子嗑。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确切,但打我记事起,就看见很多人家的房前屋后,  相似文献   

7.
“110”趣事     
旭林 《饮食科学》2005,(12):44-44
谁都知道“110”是紧急报警电话,可我说的“110”是一个人的外号。这个人名叫林虎,是我的一位朋友,他个头1.70米,体重竟达220 斤,等于110公斤,因此被大伙戏称“110”。听林虎说,他出生时就胖,乳名便叫“肉墩”,从刚会吃饭起就爱吃肉。在他的童年时代,庄户人家的日  相似文献   

8.
白忠懋 《美食》2006,(3):63-63
我们在吃菜上重荤轻素。这是能理解的,我老伴就如此。她买芹菜,不是冲着它的味儿去的,而是它可以降自己的血压。她喜爱的蔬菜少而又少,黄豆芽与草头,豌豆苗与青菜,数得出的几种。我的两位老年朋友。脑动脉硬化,我劝他们少吃点肉,他们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能像李笠翁那样认识到“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的人还不太多。  相似文献   

9.
说起减肥,我是有很多心得的。 我是一个瘦人,以为肉只会在别人身上长,回想起来在22岁以前真是一种矫情,属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类型,但减肥的误区是从那时就开始的。 大凡像我这样的“减肥”必定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人云亦云阶段: 我一开始纯粹是好玩,觉得饭吃少点秀气,减肥来减肥去地挂在嘴上说,悄悄借此显示自己的脱俗,但说一套,吃一套。那时超市正大行其道,逛超市买零食是我比较喜欢的休闲方式,因为塞满食  相似文献   

10.
正每天吃够25种食物,少吃四条腿动物的肉,少肉多粗粮少量多餐……日前坊间流传的“领导食谱”引起不少注重保健的市民关注。而所谓的“25”其实是说食物的种类,而非25道菜。在营养学专家看来,食用多品种的蔬菜,少食肉类多吃粗粮,是个非常好的饮食习惯,也从另一侧面说明领导们吃的很简单和绿色。吃肉类“腿”越少越好“吃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吃两  相似文献   

11.
奶酪备忘录     
法国的臭豆腐 在号称“美食之国”的法国,没有哪个法国人是不吃奶酪的,而且据说孩童们吃奶酪仿佛吃糖果一般随心所欲。奶酪是法国的国粹,法国人甚至说:“吃饭没有奶酪,等于美女少了一只眼睛。”幸好法兰西不是独眼龙,他们的奶酪种类十分繁多,  相似文献   

12.
客气一点说,悦活是中粮出品的一款失败产品。不知道中粮人是否知道有个哲学命题叫“我是谁?”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市场经济中的产品亦然。放眼市场上那些成功的品牌产品。它们都清楚的知道“我是谁”。  相似文献   

13.
尝新的日子     
我不知道,如今的城里人,是否还记得尝新的快感?因为反季节蔬菜、水果早已颠倒了人们的生活,感受不到季节的更迭变化。一位信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老板曾牛皮哄哄地对我说:“如今只要有钱,何愁买不到东西吃!”是呀!如今生活好了,只要有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有这么多好东西吃,谁还会把尝新当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几乎买任何一样商品都要凭票,就连买肉也有专门的肉票。说也奇怪,和现在人们买肉不同,那时人们买肉都愿意买肥的,而卖肉者为了把剩下的瘦肉卖出去也只好肥瘦搭配了。如今,人们的生活好了,肥肉却渐渐的被人冷落,连其原因,大概是人们认为肥肉有害健康。年过中年者往往说自己血脂高,不能吃肥肉,原因是肥肉中胆固醇含量高。年青的少女则害怕发胖,不但不吃肥肉,就连鸡蛋里的蛋黄,都不敢吃。有的家长则建议孩子把肥肉扔掉,认为肥肉没有什么营养,只能使孩子发胖。总之,肥肉往日的“风光”已荡然无存。难道肥肉真…  相似文献   

15.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营养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但是什么是良好的营养,各人看法则有很大不同.笔者前几年曾到一家万元户家中了解膳食情况,他们和我说“我们营养很好,从来不吃粗粮,肉吃个够.”其实粗粮营养价值并不比细粮差,粮食碾得愈精,营养素损失愈多,粗细粮搭配着吃要比单纯吃精米白面营养  相似文献   

16.
童年食事     
秋桐 《四川烹饪》2006,(12):46-47
去年,我和一帮兄弟在浙江事厨,老板抠门得要死,每天青菜豆腐,一个月都难得给我们割一块肉来改善生活。某日,一位仁兄念叨着他手机上的那条短信:“前辈子打爹骂娘,今生发配厨房,吃的是残羹剩粮,喝的是二火鸡汤……”这话还没完,便有小弟接口道:“那还算好的哩,我们这一个月里哪喝过二火鸡汤?”听到这里,我赶紧安慰他们说:“坚持一下,等发了工资我们自己给自己改善伙食。”好不容易熬到了发工资,可兄弟们在吃什么上边又意见不一了。最后还是我说了句:“我别的都不想,只想吃一盘正宗的熬锅肉。难道你们不想?”说到熬锅肉,所有人的口水都像要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7.
幽默11则     
吴浪 《饮食科学》2001,(11):41-41
我吃了一块鲸鱼肉 一职员刚领到薪水,便带着太太去一家豪华餐厅吃了一顿饭。吃罢,服务员过来结账。 职员问:怎么一杯酒要这么多钱?”“是这样,本店一杯酒是按一瓶酒计价,其他收费也是这样。”职员太太闻听此言,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职员吓坏了;忙问:“怎么回事?”“刚才我吃了一块鲸鱼肉。” 应 酬 丈夫打电话回家,说晚上有应酬,不能回家吃饭了。儿子问:“妈妈,什么叫应酬?” 妻子向几子解释道:“不想去,但又不得不去,就叫做应酬。” 儿子恍然大悟,第二天早上儿子上学去,临走向妈妈道别“妈妈,我应酬去了。” 早餐与胃…  相似文献   

18.
《饮食科学》2008,(12):65-65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是控糖的关键。可是这“管住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挺难的。吃多了会加重病情.可是吃少了又饿得难受。以下两款药膳既能饱腹,又可以平稳降糖。  相似文献   

19.
梅林 《饮食科学》2006,(4):32-32
好心情是美容的良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许多人都将美寄托在化妆品上,殊不知美食也可借调节心情影响人的容颜,赵本山大哥不是有一句话“谁用谁知道”吗,有好吃的谁还会不高兴呢?即便有愁事也得吃完再说——  相似文献   

20.
张义奇 《四川烹饪》2006,(10):11-12
造酒的宜宾叫酒都.产瓷器的景德镇叫瓷都.以美食闻名天下的成都当然该叫“吃都”啰!酒都也好.瓷都也罢.好像都与“吃都”有些关系。 “吃都”的吃,首先是从“瓷”开始的。成都人普遍待人热情,有些时候还喜“绷面子”.这表现在饮食上便讲究一个气派.而气派首先会表现在餐具的使用上。过去的殷实人家自不用说,就是一般百姓家庭,也普遍备有两套餐具。平时自家人用的都是不成套的、花色繁杂的碗盏.甚至是土巴碗;而一旦来了客人,或是逢年过节,拿出来的都是精美成套的“金边细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