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IMS的网络架构支持固定网络接入需求和未来网络的各种业务需求,有利于实现未来固定、移动网络在核心业务控制层的共享和融合,并提供对高层多种业务的支持,已经成为下一代网络的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TISPAN IMS的网络框架和功能结构,分析了TISPAN PSTN/ISDN仿真子系统的功能和接口,并对TISPAN IMS的功能结构进行了扩展.  相似文献   

2.
首先简单介绍了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的研究情况,给出了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概念,然后从用户业务需求、运营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以及技术发展角度等方面,分析了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必要性,之后着重讲述了网络融合的基本技术,最后详细讲解了基于IMS进行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应用是电信运营商和最终用户共同关注的领域,而基于先进电信技术的新一代电信业务网络将成为电信运营商在今后融合的市场进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爱立信致力于推动固定移动融合的下一代多媒体电信的基础结构向前演进.IMS是实现丰富业务的技术基础框架之一.爱立信的IMS网络方案涵盖固定网络、宽带网络、电视网络,是一套最适应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演进的网络基础架构.最后介绍了爱立信在网络融合、业务融合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2007,31(2):58
阿尔卡特近日宣布推出第一套可商用的、完全融合IP多媒体子系统(IMS)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可实现ETSI TISPAN标准所规定的应用于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及融合网络的功能。IMS目前已成为业界提供IP多媒体会话业务的基准架构,并在融合业务的提供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3GPP、ETSI TISPAN和ITU-T在IMS研究方面的标准化进展情况,IMS作为网络融合解决方案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目前IMS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现状,并提出了运营商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MS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提供平台和网络融合的基础,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是网络演进的方向;对其网络融合架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谈谈电信网络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业务层面的融合、网络层面的融合和运维支撑系统的融合三个方面介绍了网络融合的内涵.以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和NTT为例阐述了目前国际运营商的网络融合思路。IMS作为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的一种具体方案,本文还介绍了IMS的标准化进展、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信网技术》2006,(6):103-105
基于SIP协议的IMS被3GPP从R5阶段引入,3GPP2以IMS为基础描绘适用于CDMA的全IP网络,3GPPR6,R7中对IMS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ETSI的TISPAN确定基于IMS的NGN网络架构,目标是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ITUFGNGN同样采纳IMS技术,如出一辙的演义固网移动融合。分布式特点,接入无关的特性和标准开放的业务控制接口,使得IMS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IMS也成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层面。北电网络(中国)有限公司的《北电IMS——实现网络融合的动力源》一文介绍了IMS的技术特点及其在网络融合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北电公司的IMS系统的特点及其应用情况,为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IMS下的网络融合作为当前通讯业界所关注的热点议题,能有效实现其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对于推动通讯业界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对IMS作为固定和移动业务网络融合平台的优势环节进行分析,对IMS的业务生成环境进行介绍,并从中提出相应IMS业务网络融合架构的创想.  相似文献   

10.
刘彦杰 《中国新通信》2008,10(19):82-85
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应用的发展,电信业务需求正在向固定移动融合、语音与互联网应用相结合的综合信息服务转变,传统运营商面临移动运营商与互联网应用提供商的激烈竞争。IMS(IP多媒体子系统)作为下一代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核心技术正引起通信界和信息技术界广泛的认同。本文分析了IMS的技术现状及进展情况、IMS融合技术以及IMS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电信网技术》2005,(5):43-46
IMS的出现,不仅仅丰富了3G的业务种类,为用户引入新的移动业务应用,更为重要的是IMS在移动业务的网络结构和应用模式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它所表现出的核心网和接入技术的无关性,为运营商提供了一种融合的网络体系架构。在IMS的架构下,不同的固定网络、移动网络的核心网将有可能首次统一在一起。目前,国际上主要的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3GPP2,ETSI,ITU-T等都将IMS作为核心网络演进的目标,研究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方案。这种网络融合方案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网络发展前景,运营商希望通过IMS实现在统一的核心网络上为固定和移动用户提供相同的业务、统一的界面以及统一的多媒体通信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网络结构的复杂度,更希望通过这种方案降低网络的运维成本、提高业务开展的灵活性。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采用IMS体系结构的价值探讨与网络演进》一文从技术出发,比较全面地介绍了IMS的特点、体系结构及发展趋势等内容,是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技术人员很值得一读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在介绍了以IMS为基础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涵义、国际标准化组织对FMC标准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网络架构以及相关网络各模块功能,并分析总结了固定移动网络将在终端、网络及业务层面进行融合,最终实现在任何时候、地点,通过任何终端和接入网络获得任何业务。最后,介绍了固定移动网络融合各层面需要满足的主要特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根据各运营商全业务运营的现状及网络发展的趋势,移动和固定网络的融合是必然的,软交换的应用为融合提供了基础.文章简要介绍利用IMS实现移动网和固定网络融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介绍了IP多媒体子系统及业务交付平台的分层架构,指出IMS与SDP的组合有助于运营商增加多种系列业务,然后描述了中国电信ISAG与ISMP的架构及主要功能,重点分析了引入IMS对当前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网络架构的影响,最后给出了一种基于IMS的固定—移动融合架构。  相似文献   

15.
IMS系统R7版本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元宁 《移动通信》2006,30(3):33-36
从2000年开始,IP多媒体系统(IMS)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移动运营商希望通过1MS扩展新的3G业务,提供更强的业务控制和管理能力、固定运营商希望通过IMS融合固定接入网络和移动接八网络,向网络融合和下一代网络迈进。新业务新功能不断增加.全新领域的通信网络向IMS靠拢,IMS系统的定义宽泛了.对IMS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6.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从业务网络融合入手,分析了IMS作为固定和移动业务网络融合平台的优点,介绍了IMS的业务生成环境,提出了基于Parlay/OSA的IMS业务网络融合方案,并对方案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电信网技术》2005,(11):47-48
谈及下一代网络,目前业界越来越关注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问题。因为全IP网络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共同发展方向,在NGN体系架构下,固定和移动仅仅作为NGN的不同接入方式。对用户而言,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可以实现真正地随时随地沟通,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通信手段和通信方式,并且可以享受更多固定和移动融合所带来的新业务。在这种用户需求的驱动下,软交换技术、IMS等为新业务的引入和网络融合提供了条件。特别是IMS,由于其与接入无关、统一的会话控制和用户数据管理、开放和统一的应用平台等特性,使得很多人都将其视为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的基础,希望通过IMS实现真正的从业务、设备到网络的完全融合。爱立信公司的《固定网络部署IMS正当时》一文正是从这样的思路出发,提出将IMS架构引入固定网络实现多媒体业务的解决方案及其特点,此方案为致力于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胡素君  吴倩 《江苏通信技术》2007,23(3):26-28,31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丰富,人们希望能实现固定和移动网的无缝通信方式。目前,3GPP、ETSI和ITU-T等组织都在研究基于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架构的下一代网络(NGN),希望能够实现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介绍了IMS及其特点和IMS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TISPAN Release1中xDSL方式与移动网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从业务网络融合入手,分析了IMS作为固定和移动业务网络融合平台的优点.介绍了IMS的业务生成环境,提出了基于Parlay/OSA的IMS业务网络融合方案,并对方案中的若干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提供了统一的业务平台和网络融合的基础,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已经成为网络演进的方向。本文对网络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基于IMS的网络融合架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