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河中游干旱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高  王琦  王玲玲  王云璋 《人民黄河》2004,26(8):29-30,36
根据黄河中游夏半年各季干旱指数系列,分析了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干旱发生概率较高,初夏和秋季发生干旱与否的比例大体是7:3,盛夏为6:4;1955年以来发生三季连续特旱的有1997年,而无三季连涝,只有两季连涝情况;干旱发生概率随年代递增,1986~2002年夏半年特旱、大旱出现概率是前期的3倍多,秋季干旱指数一直维持高值,基本没有秋汛。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修正的Z指数对新疆阿勒泰某区域连续无雨日干旱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阿勒泰地区在春季发生连续干旱的频率显著增强,夏季发生连续干旱频率较低;地区发生连续干旱的地区差异性较大,从东向西干旱程度逐步增强,发生区域性连旱的特征明显增强,2年一遇频率最大值可达45%,20年一遇频率最大值可达15%。作物生长期连续干旱时间长,分布较为广泛,从东向西2年一遇频率在30%~50%之间,20年一遇频率可达到10%~20%。  相似文献   

3.
2000年山东省旱情分析及抗旱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秋季以来,全省降水持续偏少,特别是连续两个汛期无汛,水资源严重短缺,致使发生了连续严重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本文在对干旱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御和减轻干旱灾害的对策。1 旱情概述 自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持续偏少,气温偏高,大风天气频繁,导致全省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特别是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两市连续两年发生特大干旱。1999年,全省持续受旱,受旱面积一直在66.7万hm~2以上,特别是7、8两  相似文献   

4.
根据历史资料描述了130年前(清光绪三年)特大干旱给山西造成的灾情,计算分析了这次干旱的水资源情况,研究了现状条件下发生类似特大干旱时山西的抗灾能力,由于地下水连续超采和采煤的影响,我省现状供水体系不具备抗御特大干旱的能力,应尽快采取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辽阳地区46年系列降水月数据,以SPI标准化降水指数为干旱指标,分析辽阳季节性干旱特征。结果表明,1970—2015年,季节性干旱变化剧烈,极端干旱少发;春季、冬季干旱趋势减弱,夏季、秋季干旱趋势增强,且夏旱增强趋势大;春夏重旱发生概率较秋冬重旱发生概率大;年际、年内连续干旱发生概率小。  相似文献   

6.
土壤墒情是判定流域干旱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测定具有片面性且无法预测,而水文模型可有效模拟整个流域的土壤含水量。以滦河滦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基于垂向混合产流模型模拟流域土壤含水量,构建土壤相对湿润度干旱指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土壤相对湿润度、降水距平百分数以及相对湿润度3种干旱指数进行综合,构建综合干旱指数,定量评估研究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年、月、季尺度)发生干旱的频率。结果表明,综合干旱指数可用于滦河流域的干旱评估,与已发生的干旱事件具有较好的吻合度;1960—1989年滦河流域发生连续3月特旱的频率最大、为18.23%,发生连续5月中旱的频率最高、为17.26%,发生连续7月轻旱的情况较多、为9.24%;滦河流域冬季发生干旱的频率最高、为37.8%,夏季发生干旱频率较低、为22.6%,冬季发生重旱和中旱的频率较高、分别为6.0%和11.3%,春季发生特旱的频率最大、为3.5%,夏季出现轻旱的频次最高、为18.1%,研究成果对滦河地区干旱预测预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2009年6-9月,辽宁省发生了严重干旱灾害,辽西北地区灾情尤其严重.文章根据气象、水文特征,对干旱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降水量频率、降水量距平、连续无雨日、土壤相对湿度、受旱面积等指标,对2009年干旱特征进行了分析,评定了2009年旱灾的等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山西省连续干旱年水资源的特性和供需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连续干旱年的水资源特性,即:(1)干旱频率高,连续干旱历时长;(2)年降水量小,连续无雨日数长;(3)水资源量极度偏小;(4)旱情笼罩范围大,不存在从周围地区调水的可能性,预测了水资源供需状况,认为山西省若遭遇连续特大干旱年,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是令人十分忧虑的,并重点论述了太原市及大同市在遭遇到连续干旱年时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即(1)切实抓好连续干旱年条件下的农业生产;(2)建立节水型社会;(3)合理安排水资源工程改建及新建项目;(4)合理开采岩溶大泉,防止污染;(5)尽早实现万家寨引黄工程。  相似文献   

9.
胡炜 《中国水利》2001,(4):88-88
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降水年际、年内分布极不均匀,经常出现旱涝同期异地发生、旱涝同地持续发生。一方面洪涝灾害严重,一方面又有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近两年,我国北方连续干旱,造成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620座城市(含县级政府所在城镇)缺水,其中地级以上缺水城市117座,因干旱缺水日影响工业产值2.6亿元。从长远的角度看,缺水问题将更为严重。为此,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防汛抗旱相结合,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的关系,从洪水资源利用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0.
为对辽宁西部地区历史干旱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以辽宁西部地区锦州市为例基于锦州气象站1954—2008年气象要素数据,分别评价了锦州市1954—2008年年和季节发生干旱的程度。研究成果表明,锦州市在1954—2008年发生年干旱的频率为52.2%,分别在1957、1962、1977、1978、1979年出现严重干旱情况,评价结果与调查的历史干旱情况符合;锦州市在冬季易发生干旱,发生干旱的频率为55.4%,在夏季易出现极端干旱的情况,发生频率为1.3%。研究成果对于辽宁西部地区干旱评估和干旱预警预测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基础,基于改进的干旱三维识别方法,提取多个反映干旱空间动态演变过程的特征变量,对西北地区识别的气象干旱事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模式,揭示季节干旱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改进的干旱三维识别方法能够准确提取出时空连续的干旱事件,提高了干旱时空动态演变监测的可视化程度;1960—2018年西北地区气象干旱事件以同向迁移规律为主,青海省北部和甘肃省中部为两个主干旱中心区域,且呈现出历时逐渐变短、大面积干旱事件占比逐渐降低的趋势;西北地区季节连旱事件多集中在青海省,春夏秋连旱事件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迁移,夏秋冬连旱事件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且两种季节连旱事件在发展后期的迁移速率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12.
选择我国主要江河流域区,利用1956~2007年计52年的天然径流和农业受旱率资料、VIC模型和水量平衡模型模拟的A1B情景下3种气候模式(NCAR、CSIRO、MPI)基准期1961~1990年、预测期2009~2060年水资源量系列,利用Matlab建立径流量与农业受旱率的关系模型,预测了我国未来农业受旱率并分析了未来干旱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东北地区86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0年-2014年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东北地区季节、年际以及年代际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与实际干旱成灾面积进行对比分析,验证SPEI在东北地区干旱评估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春季、夏季和冬季重旱发生频率随时间尺度增大而升高;中旱发生频率随时间尺度增大而降低。近55年东北地区旱涝情势交替出现,干旱频率随年代际变化逐渐升高,干旱程度逐渐加重。整体来看,随时间尺度增加,极旱发生范围逐渐扩大。东北三省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有不同频率的干旱事件发生;冬季吉林和辽宁无极旱发生;黑龙江中部无重旱发生。  相似文献   

14.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70年。作为基础产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作为水利的重要工作,70年来通过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防范能力也显著提升,旱区供水基本得到了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梳理分析了1950—2018年洪涝、干旱、山洪、台风灾害基本情况,总结了防洪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及科学技术在防洪抗旱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用数据说明了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抗旱减灾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保障作用,为今后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河南省1960-2017年19个气象站的逐日降雨数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结合模糊C均值聚类法、小波分析,从月、年际和周期维度上研究近57年来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所有气象站点可以分成3个区域,分别为豫东南、豫北、豫西地区;全区在1966、1986、1997年发生持续干旱,豫东南持续干旱时间最长为10个月且在夏季易旱,豫北持续干旱时间最长为9个月且易发生特旱,豫西持续干旱时间段最多但尺度最长为7个月;干旱频率主要分布在豫北,豫西次之,豫东南最小,但干旱频率都在30%以上,且20世纪90年代后干旱频率在各区之间分布比较均匀;豫东南、豫北、豫西分别呈现23~25、20~22、15~17 a易干旱的主周期。  相似文献   

16.
吉安市历史典型干旱年农业旱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新中国建国以来至2012年江西省吉安市历史上出现的典型干旱年:1963年、1978年、1986年、1998年、2003年、2007年为研究对象,从降水量、河道水情以及灾情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利用雨量距平百分比、连续无雨日等方法对旱情程度进行评估,阐述了各自的规律和特点,认识了干旱的程度.结果表明:吉安市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时间一般比较长,灾情也严重,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或降水量的多寡有明显关系;区域分布上,总趋势是吉泰盆地区域干旱较重,山区较轻,从南部到北部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西南地区13个气象站56年以上的长系列月降雨量资料,统计分析了降雨的多年变化、季节变化特征,以及连续少雨时间段事件,探讨了易旱区识别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气象易旱区识别指标及标准,将5个地区识别为易旱地区,5个地区识别为较易旱地区,3个地区识别为不易旱地区,将6个地区识别为易发长时间干旱地区,并对识别方法进行了讨论,为进一步的易旱区综合识别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我国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揭示全国干旱的变化规律,利用 1961—2015 年全国 2 360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等观测资料,选择空间适应性较强的自适应帕默尔干旱指数( SC - PDSI) ,计算得到了55 年来月尺度的 SC - PDSI 序列,并通过干旱发生次数、历时、强度、频率和受旱面积等指标分析了全国干旱的空间格局和趋势变化。结果显示: 在 1961—2015 年全国范围没有明显的变干旱趋势,但局部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东北、内蒙古、西北、青藏以及东南部地区有明显的变湿趋势,华南和西南有变干的趋势,华北、华中基本保持不变; 干旱变化呈年代际波动,即 1961—1980 年代为干旱时期, 1981—2000 年代属于正常代,21 世纪以来干旱程度加剧。研究表明: 在 1961—2015 年间干旱化空间特征表现为带状区域,即自西南地区—黄土高原—海河平原形成了一个干旱化带。通过分析各年代干旱频率重心的变化得出,我国的干旱重心由西北部逐步转移到了西南部地区; 通过计算受旱面积的变化趋势,发现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受旱面积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多尺度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省深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明确其时空演变特征对进一步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9—2018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指数),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倾向率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辽宁省近30年来旱涝演变及持续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辽宁省经历涝-旱-涝的演化过程,辽西干旱化显著,变涝趋势最显著的是辽中和辽北,其次是降水量最丰富的辽东;(2)从中度及以上旱涝灾害频率看,1999—2008年为典型的干旱时段,而2009—2018年则为偏涝时段,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春季冬季秋季夏季;(3)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变小,主要发生在春季。持续性洪涝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4)降水量是影响旱涝变化的主要因素,蒸散量次之,气温是通过影响降水量和蒸散量进而影响旱涝变化的。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来中国干旱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基于网格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系统分析了中国干旱的空间分布、发生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干旱范围等随时间的变化,揭示了近50年来中国的干旱化特征:自辽河平原—海河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形成一个干旱化带状区域,干旱频率增加,干旱较为严重;干旱化带状区域内辽宁、河北(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山西和陕西四省区,均呈现干旱历时增长、强度增大、范围增加的显著干旱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干旱连年发生,旱情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