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温度测量系统(DTS)技术,监测云南万家口子水电站4号坝段浇筑过程中水化热产生的混凝土温度场变化。监测数据结果与常规温度计测量结果十分接近,说明采用DTS技术监测的结果可靠。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点温计测量的不足,能够实现实时连续监测温度值。  相似文献   

2.
当采用多台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对混凝土坝多坝段进行实时在线温度监测时,若人工提取测温主机的监测数据,势必削弱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在线测温和实时监测的优势。对多坝段、多台分布式光纤测温主机远程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建设中的溪洛渡特高拱坝,采用VB开发平台上的Winsock和Timer控件,将3台测温主机与服务器连接起来构成小型局域网,初步实现了分布式光纤测温远程控制。工程实践表明,该系统可以满足在测温过程中数据的实时采集及监控,为混凝土坝温度的光纤实时在线监测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3.
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为背景,在国内首次进行了斜交分布式光纤裂缝传感高新技术的现场试验研究,所探索出的大体积混凝土光纤埋设工艺和坳部构造基本可行,所筛选的TES3031泰克光时域反射仪适于现场检测,爱立信CBII全自动熔接机和适配器中以保证连接质量,经对三峡工程临时船闸试验部位的多次监测,其结果与相应部位常规监测仪器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光纤传感检测技术近年来发展较快.尤其是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工程实际中。针对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技术在大坝监测应用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弹簧式光纤传感器检测新方法。该检测方法以弹簧式光纤传感器为一个连接的整体.改善了以往传感器在弯曲处整体性的不足,从而使得结构在传感器弯曲处发生微小裂缝或轻微应变,均可被传感器灵敏地反映出来。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弹簧式光纤传感器可以更真实准确地对大坝工作中应变和裂缝生成过程进行及时跟踪和监测。  相似文献   

5.
分别对有些坝段坝基接触带承压面附近弦线式测缝计和坝体以下廊道横向水准仪测量情况,以及测缝计测出的裂缝总开度和承压接触面上下层裂缝开度估算值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布雷.  B  刘正启 《水利水电快报》1999,20(12):17-20
分别对有些坝段坝基接触带承压面附近弦线式测缝计和坝体以下廊道横向水准仪测量情况,以及测缝计测出的裂缝总开度和承压接触面上下层裂缝开度估算值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重力坝裂缝观测的光纤传感网络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刘浩吾 《水利学报》1999,30(10):0061-0065
首次提出了混凝土裂缝监测的基于光时域反射技术的全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混凝土模型试验表明它以高分辨率(0.01mm)感知缝宽,且能定位,能实施大范围、连续、立体检测,对混凝土坝裂缝监测特别有用。对三峡重力坝建议了典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传感光纤在冶勒水电站大坝基础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冶勒水电站大坝左右岸基础严重不对称,心墙混凝土基座的应力变形十分复杂,有开裂形成渗漏通道的风险,分布式光纤裂缝传感监测系统应用在这样的关键部位,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优势。该系统对随机裂缝具有连续的检测能力,同时还集成了强大的网络和通讯功能,可实现局域网观测、管理和广域网互联,实现远程监测。分布式光纤裂缝监测技术在冶勒水电站大坝的成功应用为推动我国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在随机裂缝监测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三峡大坝混凝土温度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光纤分布式测温系统为手段,研究了三峡工程左厂14坝段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水化热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高程为140.56m的仓面,混凝土浇筑后3d,坝块内部上游面温度和中心点温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34.75℃和26.85℃;坝块内部下游面温度达到最高值是混凝土浇筑后5d,为30.4℃;22~28d,坝块内部温度逐渐下降并趋于稳。  相似文献   

10.
龙滩水电站大坝坝轴线采用折线形,共布设两套激光准直系统。因建设期种种原因,系统未能按相关规范要求设置工作基点,监测成果并不理想,未能充分发挥激光准直系统高精度的优越性。为此,提出在廊道内19号和20号、20号和21号坝段之间的横缝处各安装一支双向测缝计,将19号坝段的垂线坐标数据引至21号坝段;静力水准从32号坝段引向21号坝段、11号坝段引向5号坝段的改造、校核方案。建议与两套真空激光准直系统主体更换改造项目一起实施,从而提高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没有无裂缝的水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去年底,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发现了裂缝,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以致不明真象的人们误以为,三峡工程出了大事故。为澄清事实,本刊记者采访了两院院士、国务院三峡建委会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潘家铮。以下是潘院士的讲话纪要,标题是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2.
光纤传感技术在冶勒水电站大坝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春 《水力发电》2004,30(11):30-31,41
用传统传感器检测混凝土大坝的裂缝在全面收集其重要实况信息方面尚有一定局限性,分布式传感光纤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基于“瑞利散射一微弯损耗”原理机制,当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埋设于其中的传感光纤受到拉剪作用,引起光纤产生微弯,并引发光强损耗,通过光损耗变化大小、分布状态和距离,从而迅速检测出裂缝的位置、宽度等。冶勒水电站大坝混凝土防渗墙基座变形监测中应用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水库水温监测将大坝上游坝面混凝土内部的点式温度测值近似为库水温度,存在一定的误差,且测点数量有限。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具有抗电磁干扰、抗腐蚀、电绝缘、高灵敏度、低成本以及可实现空间上连续分布测量等优点。从光时域反射、拉曼散射及散射光解调原理等方面研究了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的测温原理,并将该系统应用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前库水温度监测中,对分布式光纤的布置、安装及观测等展开了研究。库水温度监测成果显示,三峡水库坝前库水温度沿水深方向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库水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最高库水平均温度约27℃,发生在8月,最低库水平均温度约10℃,发生在2月。基于拉曼散射的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在三峡水利枢纽中的成功应用,表明该技术可以较好地应用于高坝大库的库水温度监测,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99年,为三峡工程二期施工阶段由开挖为主转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的关键一年,面临混凝土浇筑强度高、进度紧、温控设计要求严、高温季节浇筑基础约束区混凝土和施工设备投产晚的严峻局面。长江委设计院对1999年高温季节浇筑大坝基础约束区混凝土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对大坝温度应力仿真研究和夏季各种温控措施效果分析,提出了夏季浇筑基础约束区混凝土的综合温控防裂措施。通过三峡工程参建各方共同努力,全面实施综合温控防裂措施,达到了预期效果,避免了大坝基础约束区产生危害性贯穿裂缝,并为顺利完成混凝土年度计划和形象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土石坝心墙的三维渗流K.H.阿纳哈耶夫渗流的二维特性对土坝渗透参数的影响很大,于山区狭窄坝址处尤为明显。之所以需要研究这种现象,是由于需要合理选用坝的断面和尺寸、坝的防渗构件以及选择过渡区滤层和排水设施等缘故,E.A.查马林、阿斯库拉瓦、波克罗夫斯基...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高拱坝裂缝光纤监测网络构型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基于瑞利散射的混凝土高拱坝裂缝分布式光纤监测网络优化的目标及技术路线;针对基于瑞利散射的光纤监测网络构型的优化,进行了正交失效混凝土模型试验,发现在光纤与裂缝面交角成60°时,在大坝安全监控缝宽控制范围内光纤最小裂缝分辨率仅达到我国水利技术标准规定的1/6;指出要满足大坝裂缝监测灵敏性的要求,对于基于瑞利散射的光纤裂缝传感,应将光纤布置在与预期的裂缝面成交角小于60°的范围内。基于此,结合小湾拱坝裂缝光纤监测研究,初步提出高拱坝裂缝光纤监测网络优化的构型。  相似文献   

17.
三峡大坝混凝土设计及温控防裂技术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设计及温控防裂技术的创新方法:大坝混凝土设计从传统的混凝土强度设计转为将混凝土耐久性与强度设计并重,采取了提高大坝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在大坝混凝土温度控制及防裂技术中,首次提出并应用"个性化"通水冷却方案,混凝土施工监控实施天气预警、温度控制预警及间歇期预警制度,以及细化的综合防裂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火灾报警、电力火灾监控、温度测量、油气井温度监测等方面,近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监测上也在逐步推广和应用.结合拉西瓦水电站工程,利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时监测坝体混凝土温度,对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做了比较系统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三峡溢流坝段通仓浇筑与不同分缝分块、孔口、溢流面的温度应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峡溢流坝段施工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代表性,也可作三峡其它坝段以及类似工程进行施工方案、温控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