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际调研了北京市9个典型的间接供热系统一次网锅炉运行现状.结合实例计算比较了高温运行和低温运行的供热系统一次管网的管道散热损失、管道投资、水泵耗能等,得出了锅炉一次管网在高温大温差运行时对供热节能更有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在集中供热系统中,通常采用变流量调节的方式降低运行能耗,往往忽略压力损失对供热系统能耗的影响.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供热运行管理不当,供热系统压力损失过大引起供热能耗增加的情况不胜枚举.本文选取天津市某区的供热管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际测试,研究了严寒期换热站一次侧、二次侧和室外管网压力损失的分布情况,并针对典型换热站存在的运行问题进行分析,旨在对我国供热系统设计及节能运行管理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某区域锅炉供热系统的节能改造工程为例,对采用分布式变频二级泵的供热系统进行了广泛调研,并通过统计数据对节能效果进行了解析。所得结论为分布式变频二级泵循环系统在区域锅炉房供热模式中具有输送电耗少、锅炉运行压力低、管网水力稳定性好等诸多优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要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供热循环方式,特别是在一定供热半径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4.
燃煤锅炉供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设备、燃料、管理三方而中.燃煤锅炉供热的节能技术,可解决外网水力失调节能运行;减少管网系统补水量,降低能耗;随时调整温度、负荷;正确选择和安装循环水泵节电;供热系统热源在额定循环水量下工作的节能;供热系统与热网设计的节电.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下,能源枯竭已经成为抑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分配不均匀以及能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现阶段,集中供热系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供热主要模式,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集中供热范围不断扩大,供热管网运行压力增加,供热管网水力失衡、热源浪费等问题涌现,集中供热管网节能改造势在必行.基于此,通过以供热管网节能改造为研究对象,简述开展节能改造的必要性,主要解决当前供热管网热源失衡、设备老化、供热效率低、智能化运行效果差等问题,分析供热管网节能改造智能化运行设计,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针对供热管网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改造措施,推动我国供热管网节能改造以及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鉴于供热管网具有技术难度高、前期投入多、施工流程繁琐等特点,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为了确保供热管道在高压、高温环境下能够正常运行,尝试对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曲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通过介绍供热直埋管道荷载与失效形式,分析了曲管制作特点以及加工形式,得出提升管道壁厚均匀度、降低管道截面椭圆度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根据管道水流理论知识,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从一次网热源节能、采用变频系统、改变二次网流量、住户分户计量等方面,分析研究了供热系统节能增效的措施,从而提高冬季供热管网换热站的供热效率,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供热节能角度出发,针对工业区供热缺乏整体规划、供热负荷的使用统一性的特点进行节能对策研究,建立了枝状管网水力工况模拟分析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大型管网的基本回路矩阵简捷的生成办法,并应用Hardy Cross迭代法求解方程组,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包括循环水泵性能拟合在内的供热管网运行的模拟程序,通过计算机模拟管网实际运行的水力工况,并以石家庄金石工业区供热管网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适合工业管网特性的能够降低供热运行成本、节约能源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蕊 《区域供热》2022,(1):66-70
集中供热是保障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能源设施.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国家节能减排、环保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北方城市的传统供热模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拆并小锅炉、多热源联网运行等措施的实施,使得城市供热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供热管网变得越来越复杂,系统运行调节花费的时间更长.相对于新建热网而言,原有老旧管网供热设备设...  相似文献   

10.
供热二次管网在实际运行中普遍存在着水力失调问题,如何通过科学调控和管理,消除供热二次网用户间存在的热力水平失调和垂直失调现象,实现按需供热、经济供热、合理供热目的,达到节能减排与用热需求的平衡。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介绍了设计、选型、安装、运行、监控等各环节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通过热网监控平台采集实际运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提出相关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变,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将越来越多地在锅炉上应用。本文以WNS系列燃气锅炉为基础,分析了锅壳天然气热水锅炉经济排烟温度的优化设计方案,总结出天然气热水锅炉排烟温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并对目前天然气热水锅炉的排烟温度和尾部受热面布置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州某会所室内恒温泳池的温湿度设计参数,计算了该泳池全年制冷、除湿、泳池加热和采暖负荷动态需求。通过分析动态冷热负荷曲线提出冷凝热回收应作为泳池综合节能方案的基本出发点,进一步比较了泳池专用热泵系统与全热回收风冷热泵系统两种方案的运行特点和全年能耗特性,并建议采用小型热回收型热泵系统与普通风冷热泵的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采用水源热泵的低温地热水两级利用采暖方案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根据供热系统的实际运行特点,提出了单位热成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使用BIN法对水源热泵采暖方案的全年运行能耗进行了计算并与燃气锅炉方案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水源热泵的低温地热水两级利用采暖系统运行经济节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的合理确定直接影响采暖设计热负荷的计算准确度,进而影响暖系统的热舒适性、能耗及投资情况.采用更接近实际情况的室外计算温度,会提高建筑节能分析研究、设计和运行的精确度,有利于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在分析石家庄冬季气温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比较现行国家规范GB50172-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和河北省DB13(J)63-2007<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分别给出的石家庄采暖室外计算温度参数.并与2007、2008年度采暖期室外温度实际情况进行一致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DB13(J)63-2007<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提供的石家庄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更为接近当前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提高建筑节能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校能耗状况,分析了高校供热采暖系统的运行特点,发现采用分时分温自动控制技术可以充分挖掘高校供暖节能潜力。阐述了分时分温自动控制系统的节能原理,并在供热采暖系统中的得到实际应用。在寒假、平时、初寒期和末寒期4个不同时段,借助分时分温自动控制系统,取得了比较可观的节能效果。通过一个供暖季的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节约供热支出100余万元,当年收回了投资成本,同时,有效减少了CO_2、SO_2、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相似文献   

16.
电热锅炉的节能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富金 《暖通空调》2002,32(3):126-127
电热锅炉具有很多优点,但较高的运行电费使其难以推广。结合工程实例,就如何利用峰谷电价差并通过蓄热使电热锅炉实现节能运行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运行模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军  董华  周恩泽  李延民 《暖通空调》2005,35(2):123-125
以采用家用燃气炉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某城市住宅为对象,分别在连续和间歇两种运行模式下对室内温度、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地板表面温度进行了测量,引入作用温度的概念对其热舒适性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两种模式的能耗情况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特定住宅采用间歇运行模式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且对室内热环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一种蓄热型空气式太阳能集热-空气源热泵复合供暖系统。该系统具有太阳能供热、太阳能辅助热泵供热和热泵供热3种运行模式,可根据环境工况及供暖负荷的变化自动切换运行模式,保证室内供暖的稳定性。在通辽市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供暖季内,该系统可持续提供42.6℃的热水,维持室内温度在21.3~24.1℃之间;平均COP为3.6,实现了太阳能的高效利用,减少了常规能源的消耗,可节约标准煤21 t;与电供暖、燃煤锅炉供暖及燃气锅炉供暖系统相比,年运行费用可分别降低62.2%、49.1%、46.2%,回收期分别为4.7、9.8、10.3 a。  相似文献   

19.
嵩山小区的综合节能规划和设计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发现,锅炉供热系统的无效热损失尤其在严寒地区实际上已超过建筑物本身热耗。因此节能指标应正确分解到建筑物、热网与锅炉三个环节。经过对嵩山小区进行一体化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达到了较1980年水平节能43%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关旭 《山西建筑》2001,27(3):114-116
建筑供暖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而供暖系统设计是供暖系统节能的龙头,为达到节能目的,分析了目前供暖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锅炉房及外网,单体建筑供暖系统的设计,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节能措施,诸如锅炉房采用自控节能新技术,外网采用保温管道直埋技术,而单体建筑则应优先采用双管系统,对室温进行自动控制等措施,建议对现行供暖室外计算温度进行重新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