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葡萄糖、木糖和阿拉伯糖及三者混合糖为碳源,对8株酵母菌的菌体油脂积累能力进行初步测定,并对PR61菌株产油条件进行优化.实验发现:当以D-葡萄糖为唯一碳源时,所有菌株油脂含量都超过20%(质量分数,以下同);利用D-木糖发酵时,有6株菌株油脂含量超过了20%;利用L-阿拉伯糖发酵时,各菌株油脂含量均较葡萄糖和木糖低;上述菌株利用混合糖(m(D-葡萄糖)∶m(D-木糖)∶m(L-阿拉伯糖)=40∶20∶8)发酵时,有5株菌株油脂含量超过30%,且部分菌株利用混合糖的能力超过了葡萄糖.研究表明:菌株PR61利用各种碳源时的生物量和油脂产量均较高.采用U10(108)均匀设计对其产油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如下(g/L):碳源(m(D-葡萄糖)∶m(D-木糖)=2∶1)质量浓度130,硫酸氨质量浓度2,酵母粉质量浓度1,七水硫酸镁质量浓度0.1,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2,碳氮比131.在上述条件下菌株PR61的油脂产量可达4.336 g/L.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藻培养中的光衰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微藻的光自养特性,研究了盐藻(Dunaliella salina)、亚心型扁藻(Platymonas ellip-tica)、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sp.)等8种海洋微藻细胞培养体系中的光衰减特性,并据此对30 L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8种海洋微藻分别采用恒定光和渐变光照射,检测两种光照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通过回归分析,得到8种海洋微藻培养液中光照的衰减方程。在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渐变光照培养条件下8种微藻的细胞密度要高于恒定光照,结果表明渐变光照更适合于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中微藻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对俄罗斯燃料油M100的减压渣油进行研究,利用自制的氧化装置, 控制氧化温度分别为225和250 ℃,通风量为0.2 m3/(h•kg),氧化时间为 10 h。实验结果表明:氧化后样品的沥青3个主要性质数值符合道路沥青技术要求(JTG F40-2004)中130#C等级沥青的标准和110#C等级沥青的标准。添加改性剂SBS质量分数为1%~5%,并加入MAW-1型稳定剂,w(稳定剂)∶w(SBS)为1∶(10~15)。改性后的两种沥青均符合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技术要求(JTG F40-2004)中SBS类I-A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催化环己烷氧化合成己二酸用仿生催化剂,研究了以吡咯、3,4 二甲基苯甲醛和金属盐为原料,合成一种带多个疏水性短碳链对称卟啉化合物meso-四(3,4 二甲苯基)卟啉(简称TDMPP)金属钴(Ⅱ)、铜(Ⅱ)配合物的方法,探讨了溶剂配比、反应时间、反应物的物质量浓度等对产率的影响;并利用UV Vis和IR对合成的物质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TDMPPCo的适宜工艺参数为:v(丙酸)∶v(冰乙酸)等于2∶1;n(吡咯)∶n(3,4 甲基苯甲醛)∶n(醋酸钴)等于100∶104∶029;吡咯的物质量浓度为0.25mol/L;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125~130℃;产率达32%.合成TDMPPCu的适宜工艺参数为:v(丙酸)∶v(冰乙酸)等于3∶1,n(吡咯)∶n(3,4 甲基苯甲醛)∶n(醋酸铜)等于100∶104∶027;吡咯的物质量浓度为0.25mol/L,反应时间为50min,反应温度为130~135℃,产率达38%.  相似文献   

5.
微藻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海洋底栖硅藻进行培养,研究培养基中柠檬酸铁浓度对舟形藻生长及理化成分的影响,为舟形藻的扩大培养及在饵料方面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实验方法:静置培养,每天摇瓶3次,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蒽酮法测定多糖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色素含量,改良的酸水解法测定粗脂含量。实验结果如下:当培养基中的柠檬酸浓度为2 mg·L~(-1),最大细胞密度为4.97×10~4个·mL~(-1),而增长率也最大,达0.076 d~(-1)。藻细胞的理化成分受柠檬酸铁浓度的影响显著,当培养基中柠檬酸铁浓度为8 mg·L~(-1)时,单个藻细胞中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粗脂含量均为最高,当柠檬酸浓度为4 mg·L~(-1)时,藻类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由此可见,高浓度柠檬酸铁有利于胞内理化成分的积累,低浓度柠檬酸铁有利于舟形藻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催化氧化法制备硬质氧化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蜡和聚乙烯蜡为主要原料,进行催化氧化反应,制得硬质氧化蜡。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70 ℃,反应时间为7 h,m(石蜡)∶m(聚乙烯蜡)为7∶3,催化剂质量分数为0.01%,助剂质量分数为1.0%,空气流量为0.20 m3/h时,所得氧化蜡的酸值为9.82 mg(KOH)/g,皂化值为79.19 mg(KOH)/g,针入度为9.2 (0.1 mm),滴熔点为87.4 ℃,75 ℃折光率为1.453 6,与天然硬蜡(巴西棕榈蜡)的性质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金铁锁毛状根在不同培养阶段的生物量、皂苷含量以及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磷源的消耗,研究悬浮培养毛状根的生长、营养消耗与次级代谢产物积累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金铁锁毛状根悬浮培养周期约为32d,生物量和皂苷质量分数分别达到12.33g/L(DW)和0.97%;毛状根生长与皂苷积累关系为半生长偶联型,分别在22和30d达到峰值0.36g/(L·d)和1.00mg/(L·d)。在培养的第22天,培养基中碳源和磷源的质量浓度最低,毛状根的生物量则达到最大值;氮源在毛状根生长处于静止期时(0~4d)迅速消耗,至20d(对数生长期)时消耗完毕。结果提示,通过补料方式可以延长毛状根悬浮培养的生长周期。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有机磷农药乙酰甲胺磷污染对本土水生敏感性物种斜生栅藻( Scenedesmus obliquus)的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态毒性试验,研究了乙酰甲胺磷对斜生栅藻96 h急性毒性效应,并在急性试验基础上进行慢性试验,分析了斜生栅藻连续染毒14 d的叶绿素质量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以及丙二醛( 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乙酰甲胺磷的96 h EC50为482.9 mg/L,属低毒农药,但在1 mg/L低质量浓度下可促进藻细胞生长;乙酰甲胺磷对栅藻光合作用无明显影响,但可通过干扰藻细胞代谢活动和引起膜脂过氧化反应,对斜生栅藻产生毒性作用;可溶蛋白和MDA可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农药引起的毒性做出评价.研究结果可为本土水生敏感性物种的保护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船用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 =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不但黏度指标达到180#船舶燃料油产品要求,而且闪点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当添加HLB值为12且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时,调和油的黏度显著降低。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 黏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螺旋藻是一种多细胞,纤维状兰藻,又称兰细菌,它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不泡和脂肪酸和胡萝卜素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有潜力的健康食品资源,近几年来,人们对螺旋藻的培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由于传统上认为螺旋藻是一种光合自养型生物,它不能利用有机底物作了碳源,所以研究的重点都集中于光合自养培养,1972年,Kenyon等人报导了葡萄糖提高螺旋藻的生长速率和增加细胞产率,1993年,Marqucz等  相似文献   

11.
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段进水工艺处理城市废水实现深度脱氮(TN〈5 mg.L-1)研究中,采用SBR反应器,分别以甲醇或葡萄糖为碳源研究了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NO2--N)的积累情况、pH和ORP变化规律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2种碳源系统、不同碳氮比(C/N)条件下反硝化过程均出现明显的NO2--N积累。相同C/N下,在NO2--N积累阶段,葡萄糖碳源系统的NO2--N积累浓度明显大于甲醇碳源,但2种碳源的NO3--N还原速率均大于NO2--N还原速率,且随C/N增加NO2--N的积累浓度逐渐增加,积累时间逐渐缩短。而高C/N下葡萄糖碳源的NO3--N还原速率及NO2--N积累浓度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pH和ORP变化规律可很好地表征反硝化过程中NO2--N积累的特征点,通过pH和ORP曲线的第2个拐点可指示反硝化过程的"真正"结束。  相似文献   

12.
不同营养源对茶薪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五种碳源、五种氮源在四种不同浓度下对茶薪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碳源的浓度为0.03g/mL时,葡萄糖为最好碳源,其次是蔗糖和淀粉,甘油和乳酸均不能用作碳源,当碳源的浓度为0.05g/mL,0.07g/mL,0.09g/mL时,淀粉为最好的碳源,在四种氮源的浓度梯度下,蛋白胨为最好的氮源,其次为硝酸钠、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用作氮源效果极差。  相似文献   

13.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田特有的淹水环境为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平均利用率低、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日趋严重.反硝化作用作为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学过程,自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揭示pH、有机碳源等关键限制因子对水稻土反硝化菌的影响,本研究以两种初始pH不同的碱性和酸性水稻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泥浆厌氧培养试验,分别基于DNA和RNA水平分析了反硝化关键功能基因(nirK/S、nosZ)丰度变化规律,以期揭示外源添加有机碳源(葡萄糖)对不同pH水稻土中反硝化微生物功能活性及潜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添加葡萄糖会降低土壤pH,且pH降低程度随添加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2)碱性水稻土中添加葡萄糖增强了反硝化作用;酸性水稻土中添加葡萄糖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pH水稻土中nirKnirS的基因数量和表达量对添加葡萄糖的响应具有显著差异,其中nirK基因的响应程度相对更高;4)在酸性水稻土中,nosZ基因的数量和表达量随碳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碱性水稻土添加低浓度葡萄糖后,碳源的刺激作用占主导地位,nosZ基因的数量和表达量均有所增加,添加高浓度葡萄糖后,碳源添加引起的土壤酸化对nosZ基因的数量和表达量均起到了抑制作用.本研究表明水稻土中外源有机碳的添加从碳源供应和酸化土壤两方面综合影响了反硝化微生物功能和活性,进而影响反硝化作用的发生和氧化亚氮的排放,研究结果为稻田外源有机物输入的环境效应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素法,以MR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对短乳杆菌P-347产细菌素的适宜碳源和氮源的种类、氮源的浓度、起始pH和培养温度进行了初步探索。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S1.72为指示菌,采用牛津杯定量扩散法检测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短乳杆菌P-347以葡萄糖为碳源,以大豆蛋白胨为氮源,在起始pH 5.0、37℃培养24h,可获得最大菌体密度;以2%葡萄糖为碳源,以1%酪蛋白胨为氮源,在起始pH 6.5、30~37℃培养24h,发酵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最大,抑菌圈直径为32.5mm。  相似文献   

15.
产氢菌株Clostridium sp. T7分离自天津海水浴场潮间带的污泥.研究起始pH、碳源、氮源、NaCl质量分数对菌株T7产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T7最适产氢的起始pH是6.0,能够利用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碳源发酵产氢.菌株T7能够利用牛肉膏和酵母粉为单一氮源产氢,不能利用蛋白胨为氮源进行产氢.NaCl质量分数能影响菌株T7的产氢量,海水培养条件(NaCl质量分数为3%)下,最高产氢量是每摩尔葡萄糖(1.48,±0.05)mol,相比之下,淡水培养条件下其产氢量提高20%.NaCl质量分数在0.4%~7%时,菌株T7都能够产氢,这表明菌株T7有望应用于淡水或高盐有机废水产氢领域.  相似文献   

16.
实验考察了不同碳源强化生物聚磷系统(EBPR)中的聚磷菌群,对3个不同碳源(1号实际生活污水、2号葡萄糖和3号乙酸钠)的序批式反应器(SBR)强化生物聚磷系统聚磷菌的16S rDNA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产物进行了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表明,以生活污水为碳源的1号反应器具有数量最多的优势种群,而以葡萄糖和乙酸钠为碳源的2号、3号反应器的生物多样性较少.3个反应系统的微生物种群各有异同.具有除磷作用的未被培养细菌(条带3、4,AF527584、AF502204)为3个反应器所共有的生物量较多的优势种群,且其在以生活污水为碳源的1号反应系统中相对生物量最多.  相似文献   

17.
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synthesized by two-step solid state reaction method with glucose,sucrose,and starch as carbon sources,respectively.The effects of carbon sources on the structure,morphology,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XRD and electrochemical tes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rbon sources have almost no effect on the structure of 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The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the 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 a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as-synthesized Li4Ti5O12.However,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 show better electrochemical rate performance than the as-synthesized Li4Ti5O12.The capacity retention(79%) of the 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starch as carbon source,is higher than that of Li4Ti5O12/C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glucose and sucrose as carbon source at current rate of 2.0C.  相似文献   

18.
The 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biosurfactant synthesized by Bacillus subtilis CCTCC AB93108 were studied. The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the surfactant is 1.64 g/L when the bacteria grow in a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glucose as carbon sources. The isolated biosurfactant is a complex of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without lipids. It reduces the surface tension of distilled water to 45.9 mN/m, and its 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 is 2.96 g/L. It can stabilize emulsions of several aromatic an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such as benzene, xylene, n-pentane, n-nonane, gasoline and diesel oil. It presents high emulsification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a wide range of temperature (4-100℃) and a long period of duration.  相似文献   

19.
以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葡萄糖、蔗糖、秸秆粉及其混合物作为外加碳源,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外加碳源对堆肥系统一次发酵周期内氨气挥发的影响.探讨了碳源的降解效率与堆肥系统氮素损失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试验氨气挥发总量相比(3.05 g/kg·ds),单独添加葡萄糖(2.46 g/kg·ds)与蔗糖(2.17 g/kg·ds)均能控制氨气的挥发,但单独使用秸秆粉没有显著效果(3.1 g/kg·ds).蔗糖与秸秆粉混合添加对高温期氨气挥发的控制效果最好(1.92 g/kg·ds),堆肥系统中总氮损失由对照试验53.1%减少至27.7%;堆肥过程中氨气挥发与碳源的降解具有显著负相关性(R=-0.94,p<0.005),秸秆粉与葡萄糖、蔗糖混合添加增强了微生物对有机碳的降解能力,促进无机氮的固定作用,减少了氮素的损失.  相似文献   

20.
以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EA为研究菌株进行种子培养和发酵,分析其絮凝活性的分布,然后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选取不同的物质作为碳源、氮源,通过测量发酵产物的絮凝率来进行比较分析,对培养基初始pH、培养温度、接种量等主要发酵条件进行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有利的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酵母膏;最有利的培养条件是初始pH值7.5、培养温度37℃、接种体积分数4%.经过优化培养之后发酵液对高岭土的絮凝率从71.7%提高到7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