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震采集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油气勘探工作的逐步深入,复杂地表、复杂构造、深水和边远盆地的勘探对地球物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几家重要的地球物理服务公司相继推出了新的地震采集系统,把地震采集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GG公司推出的428XL采集系统满足了地球物理行业对地震道数、更高精度数字检波器以及观测系统灵活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山地地震勘探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探明复杂盆地边缘山前带和山地的油气资源,对于地球物理勘探而言,需要具备非地震勘探技术、地震采集技术、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和构造成像技术等。其中基于非地震的盆地断裂系统认识和有利区带划分、基于卫星照片、大比例地形图,并考虑地下复杂构造的山地地震采集设计;以及采集涉及到的激发、接收诸因素的解决方案BGP(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均具自己的特色。通过研究使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以及构造成像技术等具有较好的针对性、系统性、适应性。本文将通过近几年BGP在库车山地地震勘探的实例介绍BGP的山地地震勘探能力和技术。  相似文献   

3.
现代物探技术的发展趋向主要针对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各向异性的地区和开发生产两大领域。它以数据库为基础,在卫星及网络的支持下,突出以三维数据为对象的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以叠前资料为基础的多域、多属性目标处理解释综合分析,以地震、非地震联合反演为核心的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以地  相似文献   

4.
基于散射成像数值模拟的地震采集参数论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论证地震采集参数技术,是保证地震采集设计科学化、实用化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论证软件都是基于反射波的射线理论,但在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陡或岩性横向突变时,在地表往往接收不到反射波,但可以接收到不均匀体产生的散射波,因此可以考虑基于散射波的地震成像。对基于地震散射波成像的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勘探目标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正、反演,进行了地震采集参数的论证和观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并对优化设计的观测系统和老观测系统的三维偏移剖面进行了对比。应用实例说明,通过论证的优化观测系统,能大大改善剖面的品质,对地下复杂地质体精确成像。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回顾四川山地地震勘探51年的发展历程和辉煌业绩之后,针对四川地震勘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行精确静校正的方法;认为采用多空间地震成像——CT与τ-P剥层方法,可对检波器放在炮井中接收的单次资料进行精确偏移成像;在油气水预测方面,指出提升原始资料分辨率的重要性和方法,以改善预测效果;对川东大山区的高陡构造,提出把检波器放在炮井中接收的三维采集试验是提高成像的正确方法,在开发深井中进行激发和接收的技术,可正确测定目的层陡倾地层。用以上方法生产的高新产品将占领国内外山地地震勘探的市场,开创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6.
复杂山地地形变化剧烈,低降速带变化大,是目前地震目标处理亟须解决的问题。普光气田大湾构造的勘探实践表明,复杂山地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的关键问题为:静校正;噪音压制;能量、频率的一致性;速度的精确拾取;波场复杂:在大湾构造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中,通过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三维F-X相干燥音压制、三维叠后一步法偏移等技术与方法,使飞仙关组储层得到了较为清晰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28,自引:12,他引:16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着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静校正问题突出等难题,同时地下多为高陡复杂构造,资料成像也很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目标技术设计,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激发参数的优化及静校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结合地震剖面确定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采集技术预设计及激发位置的选择;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引入山地三维静校正模型高速参考面等一新的观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计,观测系统选择,激发参数选择及静校正技术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8.
1前言蒙娜丽莎(MONALISA)项目(用于岩石圈地震分析的北海海洋和陆上探测)致力于北海地区的深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问题。在1993年春天,采集到北海东南部地震资料,用于同加里东碰撞和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断裂与盆地形成有关的构造研究(图1)。该项目的目的是用深部地震、垂直入射和结合广角反射技术成像地震构造和测量地震速度。为了获得整个岩石圈可能的成像,采集到记录长度为26秒的垂直入射地震资料。蒙娜丽莎项目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勘测加里东变形前线与托尔姆基斯(Tornquist)和亚皮特斯(Iapetus)洋岩石圈板块可能的残余,成像板…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江汉地区海相地层的主要物性特点,对地震、电法两种石汕物探方法中的几项新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江汉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被中、新生界陆相地层覆盖,埋藏较深,又经受多次构造运动,逆冲断裂构造带发育,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常规的地震二维方法难以取得可靠资料,本文认为: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方法,以三维地震和宽线地震作为主要地震手段;进一步完善和发展VSP技术;引进共深度点建场测深技术作为补充地震的技术方法;加强对物探数据处理和解释技术研究,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球物理信息,是能够在江汉海相碳酸盐岩汕气勘探攻关中见到成效。  相似文献   

10.
相干技术在地震构造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相干技术对地震属性相似性进行处理,得到新的图象数据。应用显示技术对相干数据体进行回放,就能十分方便地描述断层和小砂体,而且解释的构造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清晰可见。相干技术的使用加快了构造、岩性解释的速度,缩短了勘探的周期,因而,三维地震相干技术是油气勘探解释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震物理模拟的采集脚印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集脚印是描述三维地震勘探中的一种地震噪声的新概念,采集脚印的形成机理为:①地面炮点和检波点几何图形离散化分布可造成地下水平层照明强度分布不均匀,并导致CMP面元水平叠加、偏移振幅和相位不均匀;②三维观测模板规律性的纵、横向滚动可造成地下CMP面元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CMP面元水平叠加振幅和相位也呈现周期性变化。文中借助地震物理模拟技术,在三维偏移数据体的时间切片上,观察到了各种特征的采集脚印图像,验证了采集脚印对中、深层地质目标地震成像的影响,并得出以下初步认识:①在微震扰动背景下,采集脚印的振幅水平与背景振幅属于同一数量级,因而可以观测到与理论分析相吻合的各种特征的采集脚印图像;②采集脚印噪声水平对强反射信号影响不大,但它足以影响中、弱反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从而影响中、深层地质目标的地震成像质量;③在地震物理模拟中,由于地质模型是已知的,所有与地质目标相关的信息都可以正确演示出来,而采集脚印是一种周期性的规则噪声,也可以进行预测、识别,因此地震物理模拟技术是研究采集脚印问题的优势技术。  相似文献   

12.
化探-地震圈闭综合主人方法是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获取地球物理资料,通过地震处理技术精确描述地下构造圈壮的空间形态特征和影响构造圈闭的断裂的空间分布,确定构造圈闭的可靠性,运用化探技术直接检测烃中流体属性,对勘探目标进行分类主人优选,该方法在松南油气田进行的主人实验与实践研究中,完成了对多个构造圈闭的评价优选,并经实钻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偏移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地震偏移在历史上曾经是使未偏记录上的绕射同相轴收缩成点,从而使反射同相轴移动(偏移)到恰当的位置,形成地下构造正确成像。多年来,偏移概念的范畴已从最初作为构造成像工具演化为速度估算和地震属性分析的工具,即可充分利用偏移成像中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由于扩大了范畴,偏移已从地震采集和处理流程中的最后阶段转变为连接前期处理和后续处理的中间过程。介绍了偏移(算法)的机制及其与之有关的一些问题,如算法的精度和效率以及速度估算;描述了偏移与其它处理方法的联系,如地震模拟。作为一份培训材料,尽量避免了偏移算法及偏移应用问题的详细描述,而是集中阐述问题本身,希望大多数地球物理学家能够了解这种成像方法在解决寻找油气藏这一更重大问题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胜利探区高精度地震资料解释应用及成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田高精度地震勘探自1997年实施二次采集,已完成20多块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并投入资料解释应用,基础资料和解释应用对比效果显示,高精度地震资料比常规三维地震有大幅度提高。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标,开发应用了高精度地震精细标定技术、精细构造解释技术、高精度地震隐蔽岩性描述技术和高精度储层预测和流体识别技术。而高精度地震资料对岩性解释和复杂地质体的精细描述,在复杂断块、岩性、深层和潜山等隐蔽油气藏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综述和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震勘探仪器的发展轨迹,从6个方面总结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一般发展规律;根据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态势,以及地球物理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要求,提出全数字、大道数、性能优、效果佳、功能强等是地震勘探仪器发展的目标。以现代电子工业技术进展为依据,介绍了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主要依托技术的发展概况,并从采集特性、使用特性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当代主流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技术发展路线为主轴,以地球物理需求为目标,以相关技术发展为基础,展望了未来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性能,目的是想从另一个侧面为地球物理勘探服务,并希望能为今后自主研发、创新应用和引进选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野外资料采集、资料处理及资料解释三大环节。本文提出资料地质解释的一种最新研究方向——地震地层学、地震韵律学和构造-层序解释以及研究目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构造-层序解释的建立、研究对象、解释原理及综合地球物理解释方法。提出了构造-层序解释基础上的综合研究发展方向。对寻找各种大小和不同成因的非背斜油储,进行油气预测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17.
各向异性及复杂构造条件下三维地震采集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川东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储层裂缝发育,构造复杂,是典型的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地区。在开展采集设计时,首先从正演着手,分析各向异性存在条件下的地震波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然后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工前试验,即基于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三维地震采集设计;提出了针对靶区各向异性及复杂构造的高精度、宽方位、长排列的三维地震技术。  相似文献   

18.
南八仙构造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了的背斜构造,通过以新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充分结合钻井、测井、试油试气资料,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充分发挥人机联作系统的各种显示手段,把常规三维地震数据体、相干数据体、多种属性数据体相结合,进行全方位解释。检验和修正断层的解释方案。确定了新的有利区域,对下步南八仙的滚动开发实际应用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曲寿利 《石油物探》2023,(6):1007-1015
地震技术已由常规三维经高精度三维发展到高密度三维,但仍不能满足地表、构造、储层“三复杂”勘探开发目标对地震资料精度的需求。为满足“三复杂”条件下地震成像的需求,依据高密度地震技术及计算机和物探装备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超密度地震技术”的新思路。通过野外小道距采集实验和小网格正演模拟实验,验证了超密度采集对近地表速度建模与静校正及深层高陡断裂成像的改善。考虑超高密度地震采集的仪器和装备需求及海量数据以及经济可行性,提出了“变道距+插值”的实施策略及相关仪器、存储、计算配套技术,分析认为10×104道级节点仪、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是实现“超密度地震技术”的基础,“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压缩感知或五维插值技术是重要的关键技术。未来更高精度的地震技术应是炮道密度大于200×104道/km2的超密度地震技术,为此,需要加快发展超大规模的节点仪单点采集装备、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装备及变道距数据插值技术等,并推进野外地震采集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地震技术识别与描述超薄储层的潜力与局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鉴于目前石油行业广泛使用综合地质、测井、地震等多学科数据建立储层地质模型的事实,明确开发地震方法与技术的性质及其使用范围,以避免地质决策失误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有必要对开发地震方法中的某些应用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条件进行深入的基础性研究。文中对以下涉及开发地震方法的技术基础问题进行了探讨:①讨论了介质的不均质尺度与用于探测的地震波波长的关系;②讨论了作为储层研究目标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认为地质层序体及其旋回性结构的地震响应将构成新的旋回性地震层序模型;③讨论了地震数据对层序体的分辨能力,认为要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应使地震信号频带按层序级别的频率间隔跳跃式地向高频扩展,否则改进的分辨率是无意义的;④讨论了储层目标地震信号的频率选择问题,认为检测不同尺度的反射目标,选择的接收方法也应不同,厚层应利用低频频段,薄层应利用高频频段;⑤提出了多尺度目标识别依据,不同尺度地质体其地震响应的响应频率不同、在频率轴上成像位置不同,通过使用有选择的处理系统,可以识别与描述不同尺度的地质体;⑥讨论了高分辨率开发地震技术的研究步骤、层序框架下的地震解释思路,探讨了不同研究尺度的多学科数据集合问题,指出了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